APP下载

追星背后的拟社会关系

2019-03-19刁莲娜吴娟娟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追星特质偶像

□刁莲娜 吴娟娟 柯 静

前两天,青年演员公布恋情,与此同时他的同学人气偶像易烊千玺的相关话题“如果易烊千玺公布恋情”被提上热搜。可能在不追星的人眼里,会觉得追星是件狂热且不够理智的事情。那么,人们为什么会迷恋上明星呢?他(她)们明明距离自己十万八千里,也不知道自己是谁。心理学大概能够帮人们在某种程度上弄清楚这个问题。要知道,心理学的研究者们对人们爱上偶像这个现象,已经专注研究半个多世纪了。

一、什么是拟社会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用来描述人们爱上偶像的这种关系: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简称PSR。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人,甚至迷恋或爱上了他(她),但他(她)却对你一无所知,那么你就身处在一段“拟社会关系”里。拟社会关系是一段单向的关系,最常见的场景就是粉丝对明星的爱慕。

“拟社会关系”这个概念,最早由社会心理学研究者唐纳德·霍顿(Donald Horton)和理查德·沃尔(Richard Wohl)在1956年的一个研究中提出。他们观察到,随着电视这类大众媒体的流行,人们开始和电视中的人们产生互动的感觉。不少人感觉到有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存在于自己和电视上的明星之间。电视上的明星像是在对着自己说话,还会将电视中的人物当成自己真正的朋友。Horton和Wohl认为,这是一种“单向社会关系的幻像”,他们用Parasocial Relationships命名了这种关系。

二、拟社会关系产生的原因

(一)他(她)就是自己喜欢的人。人们会爱上的偶像,往往拥有的是人们最欣赏的特质,相貌出众、实力出众、舞台表现力强、谈吐风趣幽默、独立而坦诚的个性等,这些点都是偶像的魅力特质。人们受到这种特质吸引,偶像身上的这种特质还特别出色,且当下的偶像更是表现出多方面的特质,因此人们很容易被偶像的魅力所征服。

美国特拉华大学的研究者Perse和同事Rubin曾经设计了一个调查,研究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剧人物和他们现实中人际关系。他们发现,大学生们喜欢的电视角色,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恋人或亲密伙伴具有非常相似的特点。大学生们会用几乎一模一样的话来描述电视人物和自己现实中的朋友。

简而言之,人们喜欢什么样的人,就会喜欢什么样的明星——无论是现实中的人,还是电视中的角色或明星。

(二)我不会被他(她)拒绝。“人们在拟社会关系中基本没有被拒绝的风险。如果你的自尊程度不足够高,被拒绝会让你遭受自我认知失调的伤害。所以人们会更倾向于进入那些被拒绝风险更小的关系。”纽约州立水牛城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hira Gabriel说。人们在打游戏的同时,也热衷于观看直播间的主播打游戏,这就是降低拒绝风险的一种选择,同样,追星亦是如此。

如果处于一段“拟社会关系”里,这种关系本来就是单向度的。只有自己能决定这段关系什么时候发生,投入的程度有多深。可以选择为偶像的存在付费,买专辑或杂志、去看演唱会、为他(她)花时间精力去做生日应援,也可以选择只是通过开放的网络平台去认识喜爱他(她),做千万点赞粉丝中的一个;经过时间的流逝,对偶像的爱意也会有所减少,可能因为某次意外的曝光让你看到了你所不喜欢的他(她)的一面,尽管你的热情消退、失去兴趣,也不必为自己的离开而承担后果。

在拟社会关系中,偶像拥有人们喜欢的特质,和他(她)建立关系还不用承担被拒绝的风险,这段关系的稳定与否全由自己决定。这就像一块美味的蛋糕,还免费。有多少人能够抵御的了这种诱惑呢?

(三)他(她)是自己最真切的感受。你或许要说了:偶像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为什么还会迷恋上这种根本不存在的关系呢?难道你吃的不是一块假蛋糕吗?其实,这得归功于视频、音频等现代媒体技术的魔力。媒体能够制造一种幻觉,让人们感觉屏幕里的人是在对着自己一个人说话。毕竟现代媒介的出现不过数十年,“要知道,人类还来不及在生理和神经上,进化出对现代媒介的适应。人类的大脑还无法分辨真实的人际交往和媒体模拟出来的人际交往。”Gabriel说。偶像对镜头眨眼、勾手时,大脑都会将其认知为是在对着视频前的自己做,这意味着,就算自己是在和电视明星产生虚拟互动,脑海中的感受也和真实交往一样真实。

三、拟社会关系的存在价值

除了舞台上炫目的灯光、撩人的歌喉、凌乱而不失华丽的舞台,亦或深情的眼波,在明星闪耀的外表下,除了尖叫和心动不已,其实还能在其中汲取许多养分。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而读一本糟粕,让人心如死水一潭,浊臭不堪。”同样的,好的崇拜偶像,好的拟社会关系使人受正面向上的精神熏陶,受益匪浅。

(一)自己在追明星,其实是在追求理想中的自己。Gabriel在调查中发现,高自尊水平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在和偶像建立“拟社会关系”时有着不同的表现。高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认为偶像更接近“现实中的自我”,而低自尊水平的大学生认为偶像更接近“理想中的自我”。除此之外,对低自尊水平的人来说,和偶像建立拟社会关系有助于让他们提升自尊水平,并且更接近理想自我,而现实的人际关系无法产生这样的效果。在TA身上看到了似曾相识的自己,也看到了理想中更好的自己。

(二)很高兴遇见明星,也让自己成为了更好的人。在追星的过程中,自己可能会因为国籍的差异去学习一门新语言;也或许为了给他(她)好的应援去接触更多的领域,绘画、PS、剪辑;又或者,在这途中认识了更多的人,因为他(她)这一个有趣的灵魂,让自己遇见了千万个有趣的灵魂;更多的,或许是你在情绪低落时耳畔萦绕他(她)的歌声,在生活被忙碌挤压时转头发现自己的内心还有一片小天地,他(她)陪伴自己走过压力巨大的高三,陪伴你走过低迷失落的日子,精神上的陪伴,让彼此之间的连结深刻且不可复制。

(三)明星是自己黑夜中的点点火光。现实生活中总有种种不如意,而偶像就好像是那一点遥远的光。“在黑夜里,我可以哭泣,可以丧,可以动轻生的坏念头,遇到他以后每天起床都有了动力(别人看来会觉得很搞笑,可这是我的真实感受),我坚持吃药看心理医生,开始学习街舞架子鼓,我努力要见他。”这是一个中度抑郁症重度焦虑症的患者的自述。因为有这样一个人存在着,有对他(她)的感情存在着,就不至于对世界太过失望。

王小波在《爱你就像爱生命》中言到:“不管我本人多么平庸,我总觉得对你的爱就很美”。

四、结语

不管是在国外还是国内,是古代还是现代,“追星”这种“拟社会关系”都一直存在,是同其它事物一样正常的存在,它不是所谓的“不务正业”,也不该被社会舆论所妖魔化,它不过是如绘画、运动、读书一般的兴趣爱好。追星,其实不过是在追求更好的自己,只要自己理性对待。

猜你喜欢

追星特质偶像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超级富翁帮你追星
简简单单的追星时光
偶像报
我们班的追星风
编辑部追星日常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我的偶像
出卖偶像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