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2019-03-19王彤淼

国际眼科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光感受器脉络膜补体

王彤淼,秦 波

作者单位:1(518061)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深圳大学;2(518040)中国广东省深圳市,暨南大学附属深圳眼科医院 深圳大学眼视光学院 深圳眼科学重点实验室 深圳眼外伤治疗与干细胞定向分化公共服务平台

0引言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RM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的色素性改变和视网膜下沉积物,即玻璃膜疣。随病程的进展,ARMD可发展为“干性”(萎缩型),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和光感受器的地图样萎缩,或发展为进展更迅速的“湿性”(渗出型),表现为新生血管从脉络膜侵入并穿透Bruch膜,导致血管渗漏、出血和瘢痕形成[1]。干性ARMD更为常见,而湿性ARMD脉络膜新血管形成(CNV)是患者严重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

准确的疾病动物模型可极大地帮助研发新疗法。目前已成功建立了多种ARMD动物模型,并已揭示该疾病潜在的多种重要病理学机制。尽管许多模型模拟出了ARMD的一些重要病理特征,但尚无一种模型能复制其所有表型。啮齿类动物模型的优势在于成本低、实验周期短、遗传操作相对容易。本文旨在提供关于ARMD啮齿类动物模型的全面和最新报道。

1干性黄斑变性的啮齿动物模型

1.1补体因子途径补体因子H(CFH)基因的多态性与ARMD风险增加有关[2]。CFH是Bruch膜(BM)中补体旁路途径中重要的抑制剂,其不同氧化还原形式在预防ARMD中具有双重作用[3]。其他补体因子(如因子B、C2、C3)的多态性也与ARMD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性或易感性有关[4]。

1.1.1Cfh-/-小鼠CFH在旁路途径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其功能缺失将导致旁路途径失调,从而使全身C3水平降低、肾小球基底膜中C3沉积,最终导致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Ⅱ型。同时,这些患者的眼底表现出类似ARMD的黄斑玻璃膜疣[5]。经基因工程改造的缺乏CFH的小鼠也会出现MPGN及类似于ARMD的视网膜异常[6]。这些动物两岁时出现视力下降、与视杆细胞有关的ERG a-和b-波反应降低、视网膜下自发荧光增加、视网膜内补体沉积和光感受器外节解体。

1.1.2转基因CFHY402H小鼠为进一步阐明CFH突变导致ARMD的机制,构建了人ApoE启动子调控下表达Y402H多态性的转基因小鼠品系[7]。ApoE基因编码用于脂质转运的载脂蛋白E。该动物模型1岁时眼底较野生型或Cfh-/-小鼠相比,出现的玻璃膜疣样沉积物更多。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视网膜下小胶质细胞和巨噬细胞数量增加,电子显微镜显示Bruch膜增厚、基底膜C3d沉积。与Cfh-/-小鼠相比,转基因CFH Y402H小鼠未出现光感受器萎缩,可能由于CFH蛋白存在部分功能活性,阻止旁路途径进一步失调。

1.1.3过表达C3转基因小鼠补体因子C3通过整合来自3个不同激活途径的信号在补体激活中起关键作用。用表达C3的腺病毒转染的小鼠在CMV启动子的调节下高表达C3[8]。病毒注射区域附近可观察到ARMD的几种特征,包括RPE的破坏、补体的沉积和光感受器外节的萎缩。该模型可用于评估补体在视网膜病理学中的作用以及研发与补体激活相关的视网膜疾病的抗补体疗法。然而,与注射GFP载体的动物相比,C3过表达动物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增加,这可能与腺病毒本身对病理特征的影响有关。

1.1.4C3a和C5a受体-/-小鼠已在玻璃膜疣中发现补体成分C3和C5。它们除了具有调理和形成膜攻击复合物的作用外,还可通过激活内源性受体引发其他生物效应。缺乏C3a或C5a受体的小鼠在激光诱导形成的CNV模型(下文描述)中具有损伤更小、VEGF表达水平降低、白细胞募集受损的特点[9]。

1.1.55XFAD小鼠5XFAD小鼠是一种阿尔茨海默病(AD)的动物模型,具有5个家族性AD突变。老年5XFAD小鼠出现血-视网膜屏障破坏与Aβ积累,表现出与干性ARMD一致的超微结构变化,包括RPE顶端微绒毛丧失、Bruch膜增厚、基底层状和线性沉积物、脂褐素颗粒的积累[10]。另外,Aβ是玻璃膜疣的组成成分,是补体系统的已知激活剂[11]。5XFAD小鼠可用于研究Aβ相关病理学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1.2趋化因子趋化因子是一组介导白细胞迁移的小分子量蛋白,既可促进炎症进展,又可维持内环境稳态,根据其半胱氨酸残基分为4个家族:CXC、CX3C、CC和C[12]。已用这些配体/受体的基因敲除小鼠创建了具有ARMD特征的多种动物模型。趋化因子受体是G蛋白耦连受体,可介导不同第二信使的信号传导使炎症细胞靶向募集。特别是CCL2/CCR2和CX3CL1/CX3CR1配体/受体对,分别通过影响巨噬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趋化聚集作用参与ARMD的发生。

1.2.1Ccl2-/-和Ccr2-/-小鼠Ccl2也称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介导单核细胞与血管的结合使组织外渗[13]。氧化应激可上调RPE细胞Ccl2的表达。已发现缺乏CC-配体(Ccl2-/-)或受体(Ccr2-/-)的小鼠具有ARMD的特征。这些动物在9mo后出视网膜下玻璃膜疣样聚集、Bruch膜增厚、自发荧光和脂褐素颗粒增加、光感受器功能障碍和CNV[14]。这说明吞噬清除的功能失调可能在ARMD中发挥关键作用。该模型对激光诱导形成CNV不敏感。

1.2.2Cx3cr1-/-小鼠配体CX3CL1在视网膜内皮细胞、Muller和神经节细胞中高表达,其受体Cx3cr1仅在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达。两个独立的Cx3cr1缺陷小鼠的研究实验[15-16]都发现了与ARMD一致的改变。Cx3cr1-/-小鼠12mo时出现玻璃膜疣样沉积物,这些沉积物由视网膜下充满脂质的小胶质细胞积聚而成。与野生型相比,Cx3cr1-/-小鼠18mo时视网膜显著变薄(40%)。视网膜小胶质细胞CX3CL1功能的缺乏使其从视网膜中流出障碍,从而导致视网膜下沉积物的形成。

1.2.3Ccl2-/-Cx3cr1-/-双基因敲除小鼠单基因敲除小鼠直到老龄(分别为16mo和18mo)才表现出ARMD的一些特征,且表型不完全。为明确Ccl2和Cx3cr1丢失是否具有协同效应,建立了Ccl2-/-Cx3cr1-/-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17]。与单基因敲出模型相比,联合Ccl2-/-Cx3cr1-/-小鼠早在6wk即出现视网膜变化,并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大,为研究提供了更便利的模型。免疫染色显示Bruch膜、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的补体水平增加[18]。此外,双基因敲除小鼠出现Bruch膜局部增厚、A2E水平增加、小胶质细胞浸润和光感受器萎缩。老龄动物中可观察到萎缩区和脉络膜视网膜瘢痕。约15%的模型眼中CNV最早出现在第12wk。

1.3氧化损伤模型许多证据表明,氧化损伤可能在ARMD的发展中起作用。视网膜由于高代谢需求、高浓度的可氧化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光敏分子(如视紫红质或脂褐素)的存在而特别容易受到氧化损伤[19]。

1.3.1用羧乙基吡咯加合蛋白进行免疫二十二碳六烯酸(DHA,视网膜中最常见的脂肪酸之一)的氧化可形成羧乙基吡咯(CEP)加合蛋白。这些修饰蛋白存在于玻璃膜疣中,ARMD眼组织中血浆CEP加合蛋白水平更高,且存在抗CEP抗体[20]。为验证氧化损伤产生的CEP与ARMD炎症的因果关系,Hollyfield等用CEP加合的小鼠血清蛋白免疫小鼠模型,并将动物分为两组:短期组接受3mo强免疫应激,长期组接受1a弱免疫应激[21]。结果两组都出现了抗CEP抗体。短期组3mo时出现Bruch膜补体C3d的沉积、RPE下沉积物、RPE肿胀和裂解、巨噬细胞的侵袭和光感受器的固缩。长期组Bruch膜增厚3~5倍。病理改变的严重程度与CEP特异性抗体水平相关。两组小鼠皆未观察到新血管形成,证明该模型仅适用于干性ARMD,对湿性ARMD不适用。该模型的一个优点是不需要基因操作或极端光照条件。

1.3.2血浆铜蓝蛋白/亚铁氧化酶双基因敲除小鼠模型铁是氧化应激的有效产生者,其体内水平随衰老而增加。铜蓝蛋白是一种铁氧化酶,介导铁的胞外运输。患有铜蓝蛋白血症的人因缺乏功能性铜蓝蛋白会出现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性改变[22]。缺乏血浆铜蓝蛋白的小鼠仅表现出轻微的视网膜变化,可能由于第二种铁氧化酶-亚铁氧化酶弥补部分损失[23]。为分析铁超负荷对ARMD病理过程的潜在影响,建立了缺乏血浆铜蓝蛋白和亚铁氧化酶的小鼠模型。这些动物在6~9mo后,局部中周视网膜出现了RPE肥大和色素减退、视网膜下沉积物、光感受器萎缩和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第12mo时小鼠表现出巨噬细胞浸润、局部区域高自发荧光和补体沉积[24]。该模型的局限性在于大多数双基因敲除动物早期死于运动相关疾病,这限制了对衰老小鼠长期效应的研究。

1.3.3SOD1-/-小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一种强抗氧化剂,有三种表达形式,其中SOD1在视网膜含量最高,主要位于细胞质。SOD1-/-小鼠7mo前的视网膜与野生型无差别。7mo后,其RPE和Bruch膜间出现黄色玻璃膜疣样沉积物,用玻璃膜疣的生物标志物染色后证明其包括:玻连蛋白、羧甲基赖氨酸和组织抑制剂金属蛋白酶3(TIMP3)[25]。有证据表明,RPE的氧化损伤、Bruch的增厚以及光照暴露以剂量依赖方式加速玻璃膜疣的出现。大约10%的SOD1-/-小鼠通过眼底检查或组织学证实CNV的存在[26]。SOD1-/-小鼠是研究活性氧物种介导的视网膜变性较好的模型系统。

1.3.4SOD2-/-和SOD2敲低小鼠SOD2基因的多态性与ARMD发病风险增加有关。然而,SOD2-/-小鼠出生后很快死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缺点限制了它们作为ARMD模型的应用。少数存活至3wk的动物视网膜组织表现为内层视网膜变薄和线粒体功能障碍[27]。为研究SOD2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Justilien等创建了一种小鼠模型,其视网膜和RPE被腺病毒转染可表达降解SOD2的核酶。这些小鼠出现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增加,组织学显示Bruch膜增厚、RPE变性、自发荧光增加、A2E水平升高和光感受器萎缩。然而,该模型中未观察到CNV的出现[28]。

1.3.5吸烟/氢醌香烟烟雾中含有许多促氧化剂,如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氢醌。吸烟是ARMD最重要的可预防性风险因素[29]。已经在若干动物模型中研究了香烟烟雾诱导或加重ARMD的作用,以及蓝光和高脂肪饮食的氧化附加风险。Espinosa-Heidmann等发现暴露于整支香烟烟雾或食物中添加氢醌的小鼠表现出基底层状沉积物、Bruch膜弥漫性增厚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内皮肥大,提示烟雾相关氧化剂可能是脉络膜毛细血管和RPE的另一种氧化损伤刺激物,这可解释吸烟与早期ARMD之间的关联[30]。饮食中添加氢醌的野生型小鼠RPE和脉络膜中Ccl2的表达降低,且促血管生成的VEGF与抗血管生成的PEDF比例增加[31]。该研究表明,氢醌可通过改变血管生长因子的平衡进一步增加CNV的风险。

1.4脂质/葡萄糖代谢长期以来人们怀疑脂质和葡萄糖代谢在ARMD的发展中起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脂质和胆固醇会沉积于Bruch膜进而干扰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间代谢物的运输,导致基底层状和线样沉积物的形成[32]。此外,载脂蛋白的基因多态性通过参与介导脂质运输与ARMD的发病风险有关[33]。下面将详细描述用于探索脂质代谢与ARMD之间关系的一些动物模型。

1.4.1高血糖指数饮食模型低血糖指数(GI)饮食与降低ARMD发生和发展有关。已发现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s)是玻璃膜疣的组成组分。Uchiki等试图确定GI升高饮食是否会导致动物模型中ARMD病变的发展[34]。与高GI饮食相比,低GI饮食的衰老动物基底层状沉积物更少、更小,且保留更多RPE基底皱褶,且视网膜AGEs水平更低。高GI饮食可能由于增加了视网膜中毒性AGEs的沉积,加速了小鼠与年龄相关视网膜病变的出现,高GI喂养的C57BL/6小鼠可用于模拟ARMD的早期阶段并用于药品研发。

1.4.2ApoE-/-小鼠ApoE的小鼠表现出非常高的循环胆固醇水平。8mo时组织学检查显示Bruch膜增厚及电致发光颗粒和膜结合物的存在,该物质与ARMD中的基底线性沉积物具有相似的超微结构[35]。

1.4.3APOEe2/e4转基因小鼠为了模拟和研究人类中观察到的各种APOE等位基因,用人类APOE等位基因(即e2、e3、e4)替代小鼠APOE制造出转基因动物。高脂肪饮食16mo以上的APOEe2和APOEe4小鼠出现Bruch膜增厚、RPE下沉积物及RPE萎缩。极端情况下,APOE4小鼠会出现明显的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饲喂高脂肪胆固醇饮食的转基因APOEe4小鼠出现人玻璃膜疣组分淀粉样蛋白β(Aβ)的累积。在这些动物全身使用Aβ40和Aβ42抗体可起到视觉保护作用,这表明Aβ参与ARMD的发病过程[36]。与APOEe2相比,人类APOEe4基因在ARMD发病中起到相对保护性作用,而在小鼠中的作用似乎是相反的[36-37]。目前尚不清楚不同物种间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1.4.4APOB100转基因小鼠+高脂肪饮食载脂蛋白B100(APOB100)是低密度脂蛋白(LDL)的主要载脂蛋白。Bruch膜中的脂蛋白颗粒含有APOB100。为研究APOB100在 ARMD脂蛋白沉积物中的作用,一些研究小组建立了表达人型APOB100的小鼠。饲喂高脂肪饮食并暴露于蓝绿光的年轻APOB100小鼠出现了基底层状沉积物。老龄APOB100小鼠饲喂正常饮食后出现Bruch膜增厚、RPE基底折叠消失及基底层状沉积物[38]。额外饲喂高脂肪饮食时可加剧表型变化,出现基底线性沉积物。产生APOB100脂蛋白的小鼠仅出现Bruch膜的改变,不会出现玻璃膜疣[39]。

1.4.5Ldl受体-/-小鼠+高脂肪饮食Ldl受体-/-小鼠由于不能胞内转运胆固醇,导致血浆胆固醇水平升高及Bruch膜中膜半透明颗粒增加[40]。饲喂高脂肪饮食导致Bruch膜的进一步增厚,且与RPE和外层视网膜中促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表达增加相关。

1.4.6Vldl受体-/-小鼠编码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受体的基因突变纯合子小鼠不会出现血脂异常,但从2周龄开始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这些血管向视网膜下腔生长,1~2mo可形成脉络膜血管吻合或引起视网膜出血。对该模型的进一步研究证实了CNV的形成、VEGF水平的升高和Wnt途径的失调[41]。这些发现表明VLDL受体对CNV起负调节作用。因此,VLDL受体的调节可作为ARMD治疗的新途径。

1.4.7CD36-/-小鼠CD36是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的清道夫受体,在RPE顶端和基底外侧膜中表达。CD36缺乏的小鼠饲喂常规饮食也会出现视网膜下OxLDL累积。这些动物表现出Bruch膜增厚,与ApoE-/-Cd36-/-双敲除小鼠杂交产生ApoE-/-时,这种症状会加重。还报道了CD36-/-小鼠出现年龄依赖性脉络膜退化,其可能继发于COX2(VEGF上游激活剂)的下调[42]。

1.4.8Mcd/mcd小鼠(转基因突变体组织蛋白酶D) 组织蛋白酶D是一种天冬氨酸蛋白酶,在RPE中高度表达并在光感受器外节的降解中起重要作用,其以酶原的形式分泌,需进一步翻译加工后活化。非活性形式组织蛋白酶原D的积累与RPE功能障碍有关[43]。为了研究其积聚对光感受器的影响,建造了表达突变型组织蛋白酶(mcd)的转基因小鼠。转基因的纯合小鼠(mcd/mcd)9mo时出现RPE萎缩区[44]。10~18mo出现RPE肥大区、光感受器萎缩和ERG减少。另外,这些动物眼底可观察到黄色斑点,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状及线性沉积物相似,自发荧光成像表现出类似脂褐素沉积的高自发荧光区域。与mcd1/mcd1小鼠相比,mcd2/mcd2小鼠可表达更高水平的无活性组织蛋白酶原,且时间更早(3mo即出现)[45]。

1.5 ARMD的其他啮齿动物模型

1.5.1快速衰老小鼠快速衰老小鼠(SAM)模型最初由选择性繁殖用于快速衰老的AKR/J小鼠衍变而来。随后扩增至9个衰老易感系(SAMP)和4个衰老抵抗系(SAMR)。表型特征因品系而异,但SAMP系动物的共同点为早期即出现老年淀粉样变性、骨质疏松症、退行性关节病、白内障、听力障碍和脑萎缩,并伴有学习和记忆缺陷[46]。已显示SAMP1小鼠表现出Bruch膜的增厚和RPE变化,包括基底层皱褶的肿胀和脂褐素颗粒的累积。10mo的SAMP8小鼠出现Bruch膜增厚、RPE下基底层状沉积物、基底线状沉积物和Bruch膜内小区域的新生血管[46]。

1.5.2导致黄斑营养不良的单基因突变已构建了一些由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的动物模型,并将其用作ARMD的研究模型。其中包括Timp3-/-小鼠(Sorsby 眼底营养不良模型)、Abcr-/-小鼠(常染色体隐性Stargardt病模型)、ELOVL4转基因小鼠(常染色体显性Stargardt病模型)和fibulin-3转基因小鼠(人EFEMP1突变模型)。

2湿性黄斑变性的啮齿动物模型

2.1激光诱导CNV1989年Dobi等[47]首次使用647nm氪激光(100μm,50~160mW,0.1s)建立了大鼠模型。他们对诱导产生CNV所需功率的初步观察结果至今仍有参考意义:不足以产生Bruch膜断裂的灼烧(60mW)不会引起CNV;灼烧过强(130mW及以上)导致大量脉络膜出血,最终的无血管瘢痕不会引起CNV;产生白色凝固斑伴中央气泡形成的灼烧(研究中为120mW),无论有无相关出血,都可诱导Bruch膜的破裂并产生CNV。1998年第一只小鼠模型由Tobe等[48]建立,同样使用氪激光(50μm,350~400mW,0.05s)在视网膜后极部进行3次灼烧,2wk时87%的小鼠灼烧区出现CNV。该作者指出,有气泡形成的灼烧中CNV形成率较高(气泡表示Bruch膜的破裂)。

激光诱导CNV的发展阶段:早期膜形成、成熟纤维血管网的建立和退化[49]。小鼠和大鼠激光后CNV的形成过程相似,早期病变出现在第1wk,大多数研究中成熟CNV出现在第10~14d[48, 50]。啮齿动物激光损伤模型是一种急性炎症损伤模型,不是长期衰老变性和慢性炎症的结果,其发病机制与人眼ARMD有所不同,且激光光凝对神经视网膜造成的损害程度显著大于人类ARMD的典型损伤,目前尚不知道此会在何种程度上改变实验性CNV的周围环境。

2.2视网膜下注射诱导CNV在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和RPE之间注射促血管生成物质,注射对RPE造成的干扰联合血管生成因子的共同作用,可形成延伸至视网膜下腔的CNV[52]。

2.2.1视网膜下基质胶注射液基质胶(matrigel)是由Engelbreth-Holm-Swarm小鼠肉瘤细胞分泌的细胞外基质蛋白混合物,包括FGF-2在内的各种生长因子。该混合物在4℃时为液态,并在24℃~37℃(体内注射)时固化,其固体形式可有效捕获生长因子并使其缓慢释放[52]。通过小鼠周边眼底视网膜下注射基质胶,在Ccl2缺陷小鼠和野生型小鼠中诱导形成CNV,并观察到RPE和光感受器变性、RPE细胞迁移[53]。在RPE和视网膜神经层间注入基质胶后,RPE细胞穿过沉积物迁移以重建与光感受器的联系,产生RPE下沉积物,随后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穿透Bruch膜形成CNV[52],这证明了在预防CNV方面RPE和Bruch膜之间的必要联系。

2.2.2视网膜下VEGF基因治疗VEGF在眼内血管生成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证明。RPE是VEGF的主要分泌者,其功能障碍在CNV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2000年Baffi[54]和Spilsbury等[55]通过视网膜下注射表达VEGF的腺病毒载体,建立了各自的CNV大鼠模型。两组均在注射后4wk通过血管造影和组织学检测到CNV的形成,且经组织学检测第80d仍可观察到新生血管复合物。

转基因小鼠阐明了视网膜下注射的重要性。在诱导RPE表达VEGF增加的rho/VEGF小鼠及VMD2/VEGF小鼠中,可观察到来自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的新生血管延伸、破坏RPE[56],但未观察到CNV的形成。当破坏RPE的完整性后再视网膜下注射裸腺病毒载体,可观察到CNV的形成[57]。另外,Schmack等[58〗发现视网膜下注射RPE细胞可诱导CNV形成,他们把这归于注射的RPE可产生VEGF及注射过程中对RPE造成的机械性损伤。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视网膜下注射对照物质的眼底发现了CNV,尽管其程度较轻。

2.2.3视网膜下注射巨噬细胞和脂质过氧化物与聚乙二醇巨噬细胞是CNV形成中重要的细胞参与者,可分泌多种血管生成相关因子。Jo等[59]通过对C57BL/6或Ccl2基因敲除小鼠行视网膜下巨噬细胞注射研究CNV的纤维化特征,发现实验模型中CNV与纤维化共存。

Baba等[60]将视网膜下注射脂质过氧化物(HpODE)用于大鼠模型,观察到光感受器变性、载脂巨噬细胞、RPE细胞和CNV。他们试图排除视网膜下注射时Bruch膜破裂的动物,并假定HpODE诱导RPE、内皮细胞及炎症细胞分泌蛋白酶损伤Bruch膜。他们的观察结果强调了对Bruch膜干扰和持续刺激对新血管形成的必要性。

Lyzogubov等[61]视网膜下注射聚乙二醇(PEG)-8创建了CNV新模型。在该模型中,PEG-8注射诱导补体级联反应的激活和剂量依赖性CNV产生,并持续存在至最后研究时间点(第42d)。

3小结

目前,啮齿动物模型已能够重建ARMD的许多组织学特征,共同帮助发现如遗传多态性氧化损伤、脂质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以及补体失调等不同病理机制的作用。啮齿动物ARMD模型由于缺乏黄斑结构而具有一定局限性,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没能从这些模型中观察到ARMD从早期到晚期的演变过程。然而毫无疑问的是,随着对ARMD遗传和环境因素新见解的出现,及对潜在病理机制理解程度的增加,啮齿动物模型将继续在ARMD模型中保持前沿地位,并将能更准确地重建疾病的组织和功能学改变,从而成为测试新疗法的更优化平台。

猜你喜欢

光感受器脉络膜补体
中老年高度近视患者黄斑部脉络膜病变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补体因子H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抗dsDNA抗体、补体C3及其他实验室指标对于诊断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伤的临床意义
软体动物光感受器的多样性
值得关注的肥厚型脉络膜病变△
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1例
从瘀探讨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中医病因病机
中国学者用人工光感受器助失明小鼠复明
流感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检测意义
年龄对斑马鱼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密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