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9-03-19赵超平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6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赵超平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作报告。在报告中,首次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报告中还提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我国目前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高,不仅对物质生活方面提出了比之前高的要求,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要求也在增长,这其中也就更加强调了文化方面的需求。在大学生中树立文化自信,是国家向前发展的必要做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道路、理论、制度三方面深刻理解后,对文化方面方面提出的又一个重大论断,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个自信”,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对自身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肯定与坚持。”[2]“也就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和政党对自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当代文化的坚定和坚守,对未来文化发展的自信和追求,以及能够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外来文化同时保持对本国文化的高度认可和信赖。”[3]在新时代,培育和增强文化自信,对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界定,即“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并促使其自主地接受这种影响,从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思想培养和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直受到高校重视。高校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不断完善、丰富教学课程内容与方法,形成较为完整的培养体系,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提高其思想觉悟水平。

文化自信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的基础。在当前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文化自信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的认同。可以看出,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认知并认可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文化自信不是凭空形成,是要通过各种平台和途径来发展和推动并最终形成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高校无疑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开设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和课外实践活动,让文化自信在学校里内化于学生心中,并外化为行为。总的来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方面的建设起着显著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我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

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体现在很多方面,“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5]我国一向很重视这方面的建设,可以看出,大学的文化自信建设目前成果较为明显,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一定的认知和坚守,对外来文化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但也仍然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大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具有基本的了解,缺乏深层次的学习。受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全球化进程发展迅速的今天,外来文化涌入中国,部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缺乏信心,对外来文化缺乏理性的认识和判断,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好的,盲目崇洋媚外。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文化自信的认知程度。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大学生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度,增强对外来文化渗透的警惕性。

(一)高校应加强和完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作为培养各领域人才的主阵地,在培育和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是目前绝大多数人认可的高校四项职能。“大学文化自信,就是一所大学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6]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起着引导方向、规范行为、感染熏陶等作用,对其进行系统培养,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其实现水平,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

1.净化高校校园环境,更新教学设施,营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物质环境建设,是作为培养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高校应当重视的一个内容,为学生提供充满生气的学习与生活环境,让学生在美好优雅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健康成长。进入新时代,高校要为学校发展、学生学习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2.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自信氛围。学风校风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它是无形的精神力量。不好的学风校风可以对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给予他们负面的精神力量。反之,良好的校风环境则能激发学生产生更多的对学习、生活的热情。有效开展校园活动,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一方面增加他们的生活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提升的学生的个人修养,使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活动中得到升华。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增加与时俱进的科学内容,开设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相关的课程,这样能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它的魅力,并用这些思想作为行动指南。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珍惜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优势,从中获取有益的精神和智慧,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

3.加强对广大师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7]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和历史发展潮流,借鉴国外先进思想等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提出价值要求。它实际上回答了发展目标和向度等问题。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和方式方法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它深入内化到师生心中,外化于实际行动中,是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二)教师应创新高校课堂教学方式方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占支配和主导作用,能够积极主动地对学生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需要高校教师立足现实,不断探索和开拓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1.注重理论研究与学习,加强自身的知识积淀,发挥教师模范带头作用。自古以来,中国就倡导”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的思想。在新时代,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就得提高教师群体的文化自信。教师应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树立文化自信,并用这种自信影响学生。

2.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需求,以更加人性化的态度进行教学。采取互动式、专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其学习兴趣,并结合音乐、图像、视频等现代化方式进行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植入文化自信,潜移默化地让广大学生提升文化自信。

3.注重学生课堂学习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加其文化自信。

(三)学生应该认真学习,提高认识水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处于中心地位。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并用这种自信影响周围更多的同学,是新时代大学生应主动承担的责任。

1.努力学习专业基础知识,提升自己,在学习中树立自信。知识积累是树立三观的重要基础。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要勤于学习、深入钻研,注重把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树立健康、正确的三观,面对世界的深刻、迅速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相互激荡的现象,要学会深刻思考、善于深入分析、正确作出抉择。

2.提升思想品德修养,规范个人行为,在行为中保持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注重细节、从身边小事做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勿以善小而不为,促进自我发展和自我提升,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结语

文化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如果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人民从内而发的文化自信,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使命感,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