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肠前突型便秘与腰骶疾病的相关性探讨▲

2019-03-19李华娟魏志军廖颖婴

广西医学 2019年8期
关键词:腰骶排粪中度

李华娟 魏志军 廖颖婴

(1 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肛肠科,深圳市 518003,电子邮箱:773005311@qq.com;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广东省深圳市 518003)

直肠前突型便秘(rectocele constipation,RC)主要是因盆底松弛性疾病导致直肠前壁袋突向阴道腔所致。据统计[1],30.6%~62.0%的女性顽固性便秘患者均为RC,多见于经产妇以及绝经后妇女。R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下坠梗阻感、排便间隔时间长及排便不净感,严重时甚至需灌肠及手助排便,排粪造影呈现“土丘征”或“鹅头征”,其病理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有学者认为RC是以骶神经功能障碍为病因而产生的综合征,而且大部分RC患者均存在腰骶疾病及相关症状,腰椎MRI检查可发现70%的RC患者有腰骶椎病变[2-3]。为进一步明确RC与腰骶椎病变的关系,本研究探讨RC与腰骶病变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RC患者及腰骶病变患者,各50例。纳入标准:(1)符合RC型便秘及腰骶病变诊断标准;(2)临床症状至少连续或频繁出现3个月;(3)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未成年或75岁以上患者;(2)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造血系统等疾病及精神疾病,不能行MRI和排粪造影检查患者;(3)孕妇、病情危笃或疾病晚期患者;(4)其他因素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患者。RC患者男9例,女41 例,年龄18~73(52.3±4.7)岁,病程(7.3±1.2)年;直肠前突分度为轻度25例,中度18例,重度7例。腰骶病变患者男25例,女25例,年龄33~74(53.5±2.3)岁,病程(6.5±1.5)年,腰骶病变严重程度为轻度27例,重度12例,重度11例。

1.2 方法 50例RC患者均行腰椎MRI检查并进行腰骶病变分级,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及诊断,50例腰骶病变患者均行排粪造影检查及RC的诊断、分级。腰椎MRI检查采用荷兰飞利浦Achiev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采用腰椎专用TCL线圈,扫描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扫描方位包括矢状位、横断位、冠状位,成像参数:T1加权成像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回波时间(echo time,TE)=600 ms/12 ms;T2加权成像TR/TE=5 000 ms/120 ms,层厚4 mm,间隔1 mm,重建矩阵256×384,带宽41.7,信号平均采集2次。排粪造影检查采用日立大平板数字胃肠机与图片存档及通信系统(PACS)。检查当天要求患者禁食早中餐,饮用大量白开水,下午检查时患者左侧卧位, 将硫酸钡干混悬剂300 mL注入肠管,结束后让患者坐上专门座椅,在X线透视下充分显示耻骨联合,拍摄患者静息、提肛、用力排便时的直肠侧位片,必要时加拍正位片。

1.3 诊断标准 RC根据《中医肛肠科常见病诊疗指南》[4]中的标准进行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净感、直肠内下坠感、肛门堵塞感,便次可增多,严重者需手助排便;肛管直肠指诊可触及直肠前壁圆形、突向阴道薄弱区,用力排便时更加明显。直肠前突分度诊断标准:直肠前突深度在6~15 mm为轻度,直肠前突深度在16~30 mm为中度,直肠前突深度≥31 mm为重度。

腰骶疾病诊断及分级标准[5]:(1)诊断。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腰痛或伴有一侧下肢或双下肢放射痛、麻木等;腰椎MRI提示椎间盘突出、变性、相应神经根受压、脊髓变形、硬膜囊受压、骨质增生、韧带钙化及椎管囊肿等。(2)严重程度。① 轻度:MRI提示椎间盘膨出或局限性突出,有或无神经根压迫症状;② 中度:MRI提示椎间盘突出、轻中度椎管狭窄、骶管囊肿<1 cm,有神经根压迫症状;③ 重度:腰椎MRI提示椎间盘脱出、游离型椎间盘突出、重度椎管狭窄、椎弓崩裂、腰椎滑脱、骶管囊肿>1 cm,有或无神经根压迫症状。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endall相关分析检验RC与腰骶疾病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0例RC患者中,腰椎MRI检查提示合并有腰骶病变46例(92.0%)。25例轻度RC患者中,合并轻度腰椎病变21例,合并中度腰椎病变1例,无合并重度腰椎病变;18例中度RC患者中,合并轻度腰椎病变3例,无合并中度腰椎病变14例,无合并重度腰椎病变;7例重度RC患者中,合并轻度腰椎病变2例,合并中度腰椎病变1例,合并重度腰椎病变4例。Kendall相关分析显示,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656,P<0.001)。

50例腰骶病变患者中,9例(18.0%)经排粪造影检查确诊为RC。27例轻度腰骶病变患者中,合并轻度RC 5例,无合并中度及重度RC病例;12例中度腰骶病变患者中,合并中度RC 3例,无合并轻度及重度RC病例;11例重度腰骶病变患者中,合并重度直肠前突1例,无合并轻度及中度RC病例。 Kendall相关分析显示,腰骶病变患者腰骶部病变程度与直肠前突程度呈正相关性(r=0.545,P=0.048)。

3 讨 论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女性RC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分娩有关,支配盆底肌的韧带及盆底肌损伤、人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部神经受到牵扯、盆腔手术等也是导致RC的重要因素[6-7];盆骶神经损害可加重盆底功能失调,进一步影响排便功能;而精神因素及先天性因素可能是其发生的影响因素[8]。也有学者认为RC为盆底松弛综合征的一种表现而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变,以排便障碍、肛门坠胀疼痛或伴腹胀、腹痛、腰腿痛等为特征的RC归因于骶神经功能障碍[9-10]。骶神经障碍引起的便秘主要源于腰骶神经与盆内脏神经障碍,由于这些患者常伴有腰痛及下肢功能障碍,由此推测其与腰骶疾病有关[11]。邹玮等[12]研究结果显示,骶神经功能障碍合并腰骶病变的发生率可达60%~100%,骶神经障碍引起的便秘由腰椎退行性变、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等腰骶病变所致。RC主要是由腰椎间盘突出、骶椎间盘突出、椎间盘退行性变、腰椎滑脱、椎管狭窄、骶管囊肿、终板炎等一系列腰骶疾病压迫或刺激骶神经所导致,或是某种物理和(或)化学因素对骶丛神经的直接作用而引起。临床实践中,推拿、理疗、手术切除脱出椎间盘、椎板减压等可缓解或消除神经根的压迫,可使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消除或缓解。

腰骶疾病不一定合并RC,但RC患者大多合并有腰骶间盘突出(特别是L4/L5,L5/S1)、骶管囊肿、腰骶纤维织炎、椎体退行性变等病变。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50例RC患者中,46例(92.0%)腰椎MRI检查提示合并有腰骶病变,而50例腰骶病变患者中,9例(18.00%)经排粪造影检查确诊为RC;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部病变程度呈正相关(P<0.05),腰骶病变患者腰骶部病变程度与直肠前突程度亦呈正相关(P<0.05),这与以往研究[11-13]结果一致。盆腔脏器由骶前神经支配,骶丛由腰骶干(L4~5)以及全部骶神经和尾神经的前支组成,与在第5腰椎和第1骶椎水平分出的左、右下腹神经构成盆丛。盆腔副交感神经在大肠运动中起重要作用,盆底肌肉、盆腔副交感神经受损,可使所支配的筋膜韧带松弛而致组织器官位置异常下降,从而导致RC。因此,腰骶病变极有可能导致盆内脏或骶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导致RC或加重RC的临床症状。腰骶疾病中以腰椎间盘突出多见,腰椎间盘突出好发于L4/L5、L5/S1,直肠及肛管上部、周围器官的神经支配主要来自盆丛,盆丛的骶神经根部途经L4、L5椎体旁,而接受肛管直肠感受的低级中枢在骶部脊髓(S2~S4),腰骶神经一旦受到压迫,上述神经支配的肌肉反射功能降低,导致患者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堵塞、坠胀不适、排便不尽感等。

综上所述,RC患者直肠前突程度与腰骶病变患者病变程度正相关,腰骶疾病可能是RC的病因之一。RC是一种涉及多学科的疾病,其产生机制十分复杂,腰骶疾病是其病因之一,具体病因仍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腰骶排粪中度
脊髓腰骶膨大扩散张量成像参数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损伤程度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磁共振与X线排粪造影诊断女性出口梗阻型便秘的对比
排粪造影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
小米手表
腰骶移行椎患者腰骶交界区冠状面倾斜畸形发病特点的临床研究
MRI动态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性便秘诊断中的应用
特异性抗P . g-IgY龈下冲洗液对中度和重度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观察
LEEP治疗中度宫颈上皮内瘤变对HPV感染的影响
20例便秘患者动态排粪造影的分析
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