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色研究

2019-03-18陈娅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陈娅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因此,建设以产教深度融合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目标。为了让高职院校音乐表演(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系统科学地设置发展,各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特色发展的需求,不断探索与调整,对其进行必要的深度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表演艺术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6-0046-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描绘了2020年建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蓝图。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必须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定高等职业教育理念,以“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提高专业学生的音乐技能为首要条件,以保证毕业生适应国家、社会及地区要求为重要因素,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推进高职音乐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实现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与行业企业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产教融合不仅能够提高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还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为贯彻十九大“大格局,深调研”的精神,针对广东粤北地区高职院校表演艺术类专业展开了深度调研。在调研中发现,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校政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有典型的“校园合一”办学特色,凸显了“做中学、学中做”的高职教育理念。在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中,很好地实现了“五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二是课程建设与职业能力对接;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四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接“校企共育”;五是师资队伍建设对接行业企业专家。具体做法如下:清远是少数民族聚集地,2007年,根据清远市党政班子联席会议精神(【2007】8号),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原清远市文广新局属下组建的民族歌舞团脱离市政府,按“校(院)团合一”的模式组建清远市民族歌舞团,走出了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目前歌舞团演职员在编人员15人,演出人员约40人,为了探索“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人才新模式,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解决毕业生找工作难与歌舞团“缺演员”的矛盾,2010、2011年,民族歌舞团通过补贴学费的途径与本专业合作专门招收舞蹈表演班(中专层次),实行校企联姻、工学结合,该班专业课由本专业教师及歌舞团骨干演员共同承担,实践环节推行“师父带徒弟”的现代学徒制训练与学习方式,歌舞团演员以“一带一”的形式带领学生练功、排练,把歌舞团丰富的演出经验直接传授给学生,实现师资与师傅对接,学生学习与工作岗位对接,技能培训与歌舞团需求对接。这种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办学模式,既建设了歌舞团,又办好了教育,促进了学校和歌舞团的共同发展。在演出活动中歌舞团都启用舞蹈表演班的学生,学员在专业上进步极快,成为歌舞团的常用演员,解决了歌舞团“缺演员”的问题,学生边演出边学习,实现教学、实践双课堂建设,这样一来,学生学有目标,毕业后很快成为歌舞团的骨干,促使学院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企业也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两者互利双赢。

目前,民族歌舞团主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全民公共文化教育等民生工程,如送戏下乡等活动,给学生一个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合作初期,下乡活动主要针对镇级以上单位,目前已从每年10场扩展到100场,场次大幅度增加。在演出经费有限,学生表演水平有限、不能在台上独演的条件下,把学生作为互补演员,让其承担台前台后的工作,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再局限在舞台上,拓宽到了台前幕后,扩大岗位范围,更适应社会需求及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民族歌舞团自2013年9月更改法人,财政独立,没有事业编制,开办第一年政府财政支持200万经费,之后每年只有50万作为运作经费,目前民族歌舞团的运作主要是通过项目竞标,以每年200场文化惠民活动来支持运作,凸显了群众文化方面的优势。

又如,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汇报演出,不仅展示了学生的功底,同时也吸引外来单位的招聘。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积极带领学生做科研,以“传帮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深造率,并尝试与政府合作,以订单培养的方式开展了五年制办学模式。在课程建设上,以“選修课”的形式纳入非遗文化课程,与文化馆合作,开设了“客家山歌”和“花潮戏”等课程。

调研中,既看到了各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同时也观察到了一定的问题,提出几点参考性意见。

1.各院校应根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状况,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政府、企业合作。根据目前的就业定位分析,主要是幼儿园和社区需要大批的表演艺术专业文艺人才,应深入加强与政府合作,与企业“订单培养”,争取更多的突破机会,培养大批音乐人才。

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按《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平台+模块”的建设,对接岗位的能力,分模块教学,解决学生的方向性问题,注重开发在线课程及翻转课堂,体现职业教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凸显“教中做、做中学”的高职教育理念。

3.课程设置应具多元性、有效性、广泛性,不要局限在舞台上,应围绕台前幕后的岗位来设定核心课程,根据课程设置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以适应社会需求,扩大岗位范围。各院校应在如何科学地推进学科进步与发展,如何更适合社会多元化人才要求,如何将岗位的实用性与专业课程设置更好地融合上下功夫。可根据地方特色突破课程设置,依据企业调研设定课程,也可成立学生社团,辅助课程教学,如清远成立“醒狮”、“曲艺社团”,也可根据自身的特色,开发校本教材等。

参考文献:

[1]宋扬.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2-15.

[2]牛士华,陈福明.新常态下深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研究[J].职业与教育,2016,2-15.

[3]李惠峰,文云.高职“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