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019-03-18杜骞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9期
关键词:游牧哈萨克族生态

杜骞

摘要:在党中央“五位一体”布局下,生态文明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关注焦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主要是人类淡薄的生态意识。本文主要研究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中的生态观念,并从当中汲取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因素。在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理论基础上,对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的生态理念进行探析,得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这对我国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哈萨克族;生态;游牧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078-02

马克思认为环境与发展要相互协调,如果人类只顾着经济发展和物质享受,就会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人类做出的行为活动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摧毁人类自身。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过:“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属于自然界”■。人如果对自然一直摆出高高在上的姿态,那更不会尊重自然的规律,最终必将导致生态平衡的破环。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哈萨克族人在生活中则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生态观点。

哈萨克族追求“诗意的栖居”,良好的生态空间是本民族栖息繁衍的沃土。牧民生活的环境比较艰苦,不是风沙就是烈日,而且气候一年四季都很干燥,但哈萨克族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辛勤生活的。他们的传统文化主要以游牧文化为主,在遵从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合理的获取生活资料。哈萨克族人游牧中一年四季的转场行为,又是对生态的保护。这些具体的实践把哈萨克族人质朴的生态智慧展现的淋漓尽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哈萨克族独特的生态魅力所决定的。

一、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游牧文化是指从事游牧生产且逐水草而居的人、部落和族群所创造的文化。在哈萨克族牧民生产生活的基础上,游牧文化自然而然的形成,而游牧文化中所透露出来的观念表达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谐一致,人与自然具有同样的结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

哈萨克族人的游牧生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游移性:“逐水草而居”就需要好的饲料和资源,这样家畜的规模才能扩大。(2)适应性:在获取生活资料的过程中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智慧,这就需要人去主动适应自然。(3)简约性:逐水草而居使得哈萨克族人经常处于运动中,衣食住行都尽可能的简单、实用。(4)稳定性:哈萨克族人注重自然生态的稳定,这对游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所以若不加节制地利用自然资源就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然而,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态意识却一直很强,他们对水草的利用使自然承受力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这一举措促进了地域整体的生态平衡。

马克思指出:“不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哈萨克族人的劳动实践和自然特性有机统一。哈萨克族牧民一年四季的转场就是游牧生活的实践活动,可以说没有转场就没有游牧。作为一个传统的游牧民族,哈萨克族一年四季按照时令进行着转场活动,转场一般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牧场。哈萨克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自然的适应作为前提和基础,而自然的适应是为了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样的生态意识使哈萨克族人在游牧生活中重视物质生产,但也没有忘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值得我们关注。

对哈萨克族而言,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生态理念在每一位哈薩克族人心中都有着重要的地位。人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应遵守生态的规范,在人主观能动地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的约定一些对生态保护有用的理念,这可以促使人有意识地去遵守、保护生态平衡。这样的观念使得哈萨克族对自然资源的索取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在既不超过自然承载力的同时,最大程度的丰富发展民族自身,这彰显了哈萨克族游牧生活的生态魅力。

二、生态循环的转场行为

哈萨克族人的生活与草原为伴,在利用、节约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上,每一个哈萨克族人都有自己明确的认知。哈萨克族尊重自然规律并在合理范围内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哈萨克族的民间俗语、诗歌中说到:“自然是牲畜的母亲,牲畜是自然的子孙”,“草肥了牲畜才会壮”,这些俗语也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草场与牲畜、自然与人的生态关系。

哈萨克族的游牧生活都是随四季的变化在草原游移。他们每年3月底的时候都会把牲畜赶往春季的牧场;到6月底,畜群进入高山夏牧场;9月的时候,牧民将家里的牛羊又带到了秋季牧场;直到入冬时,牧民再迁到冬季牧场。转场是为了合理利用草地资源,维系可持续发展,这也是生态意识指引人们做出的行动。游牧生活中的转场维系了生态的稳定与平衡,这是哈萨克族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使命,它深刻地阐释了哈萨克族人质朴的生态思维和理念,为游牧文化的延续奠定了基础,也保护了地区生态的稳定。哈萨克族“逐水草迁徙”的特性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牧民以天然草地放牧,遵循自然规律,把畜牧业的发展限制在自然承受范围以内,最大限度地利用牧草资源而又不使其遭到破坏,这也是保护草原的选择。转场将人与自然两者合二为一,这样的生产方式减轻了草原的压力,确保了牧草和水源的持续利用。

三、对植物的保护与维系

美国社会学家基辛说过:“人类是一种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只有与环境维持适应的关系才能生

存。■”哈萨克族特别重视对水源草场和林木的保护,人们在转场时会注意不践踏草地,日常生活用水也是非常的节省。哈萨克族人为了解决游牧的生产方式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采取了各种让资源休养生息的方式来促使生态资源尽快地恢复,在生活中还制定了许多约定俗成的理念,比如不能污染水源、不能乱倒垃圾、不能随意砍伐树木、要保护水资源、要保护植被,并制定规约约束人们的日常行为等。游牧文化崇拜、依赖、适应大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游牧方式有着和自然适应的一种机制,游牧民族还有和自然相适应的观念,这种机制和观念可以说都是固有的。游牧也可以说是草原畜牧业的最佳选择,经过长时间的考验,这是游牧民族选择的最有效、最好的利用资源的经营方式。

我们一定要抛弃以前那种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狭隘观念,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双向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社会发展的方向。恩格斯指出:“人能通过自身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更好的服务于自己,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之间最本质的区别”■。哈萨克族人通过合理的方式缓解了过度消费自然资源的弊端,有节制的开采资源。可以说,人们之前依靠的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现在能动地适应调节自然生态的平衡变化,这是哈萨克族生态文化的历史性进步。

四、结语

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是依赖于自然的。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过,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游牧是大自然的选择,是人类与大自然多年磨合适应的结果,也是向大自然,向野生动物学习的结果。草原上的人与草原、鸟、兽、牲畜聚合成群,这是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具体象征。哈萨克族人“逐水草而居”,他们在长期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哈萨克族特色的游牧文化。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又能对特定的自然环境产生影响,哈萨克族人在其自己特定的生产生活中,与自然相互适应、协调,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透射着生态理念的游牧文化。

哈萨克族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生态意识,为我们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思路和理念,我们应从哈萨克族游牧文化中汲取经验和方法以使自然永葆活力,从本源上去除毁坏生态环境的人类行为和意识,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增砖添瓦。

注释: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5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0.

(3)[美]基辛.文化·社会·个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1.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06.

参考文献:

[1]帕提曼.哈萨克族民俗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黄忠祥.哈萨克族传承方式与演唱传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3]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徐民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周亚成.哈萨克族的食奶习俗及其文化[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1994,(2).

猜你喜欢

游牧哈萨克族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都市游牧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西夏游牧经济的几个问题
民国时期哈萨克族在河西走廊的活动述论
哈萨克族谚语在数学分析课程教学中应用及实践
56个民族56枝花 哈萨克族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民俗文化的研究
游牧风灵动却精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