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T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19-03-18刘波钟增友李增友

中国当代医药 2019年3期
关键词:CT诊断

刘波 钟增友 李增友

[摘要]目的 分析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诊治的50例胸部弥漫性疾病,均实施X线和CT检查,总结患者CT表现,并比较两种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 患者经胸部CT检查,20例有明显的散在斑片样影,病灶显示结节影11例,磨玻璃影10例,网状影4例,栗粒样高密度影3例,蜂窝影2例。经比较,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X线(P<0.05),诊断阳性率为100%,明显高于X线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胸部CT扫描清晰度高,图像质量理想,便于医师对患者影像学特征仔细观察,准确分析疾病类型。

[关键词]胸部弥漫性疾病;CT诊断;图像质量;诊断阳性率

[中图分类号] R826.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c)-0084-03

胸部弥漫性疾病在臨床中十分常见,属于肺间质、肺实质病变,其主要特征为病灶广泛且多发,主要病变为肺泡渗出、终末期支气管炎症反应,其中肺水肿为临床最常见病因。胸部弥漫性疾病的患者多数并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有低氧血症、咳嗽、呼吸困难、通气功能障碍等症状,且病种有200多种,在对患者诊断时难度较大。目前胸部弥漫性疾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影像学方法进行检查,常用的检查方法有X线和CT扫描,其中高分辨率的CT扫描可对微小病灶进行观察,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本研究选取50例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分析CT扫描在其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6月诊治的50例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临床症状为发热、胸痛、气促、咯血、乏力、胸闷、咳痰、呼吸困难等,均实施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临床体征检查,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7~69岁,平均(46.67±3.59)岁;排除意识障碍、恶性肿瘤、凝血功能异常、精神疾病或肝肾功能障碍异常等患者。

1.2方法

对两组受试者均先行X线检查,所用仪器为XDI-850型多功能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行胸部位X线片拍摄。后实施CT检查,所用仪器为飞利浦Brilliance 16排螺旋CT。嘱咐患者深吸气,从闭气开始实施扫描,自肺尖到肺底,参数为:管电流100 mA,管电压120 kV,螺距为1.5,层距和层厚均7.5 mm。对于感兴趣区,实施高分辨率CT检查,参数为:管电流100 mA,管电压120 kV,矩阵512×512,准直为0.625 mm×2,层距为5 mm,层厚为1.5 mm。在检查完成后,由具有丰富经验、高年资的两位诊断医师,采取双盲法阅片,并对图片质量评估。

1.3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总结患者胸部CT征象。②评估两种检查方法的图片质量,由医师评估X线片、CT扫描图片质量,评价指标包括伪影、标识、对比度、放大比例、图像层次、摄影失误等,总分100分,图片质量和分值成正比。≥9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优良=优+良。③统计两种方式的阳性率,阳性率=检出为胸部弥漫性疾病者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患者胸部CT征象

50例患者经胸部CT检查,20例胸部CT图像显示有明显的散在斑片样影(其中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9例,放射性肺炎1例,肺结核病5例,过敏性肺炎1例,间质性肺炎4例);病灶显示结节影11例,磨玻璃影10例,网状影4例,栗粒样高密度影3例,蜂窝影2例。

2.2两种方法图像质量的比较

结果显示,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X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两种方式诊断阳性率的比较

50例患者经CT扫描,均诊断为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阳性率为100%;X线检查,诊断为胸部弥漫性疾病者共计41例,诊断阳性率为82.00%;两组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14,P=0.005)。

3讨论

胸部弥漫性疾病指的是双侧或单侧肺部受损的肺部疾病总称,病种繁多且缺少特异性临床特征,患者临床表现较相似,若仅靠临床症状一般难以对其准确鉴别诊断。目前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X线和CT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手段仍占据重要地位。其中X线检查方法为基础检查手段,操作简便且检查用时短,辐射较小,费用较低,患者接受度高,然而这一方法在肺部小结节成像中作用不理想,易出现漏诊或误诊,导致病情延误。

CT扫描可实现持续扫描,扫描速度较快,检查时间短,且其可清楚显示肺部小结节数量、位置和大小,有助于医师明确分辨小叶病变,且不易被组织所影响,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应用价值较高。在检查中,传统CT扫描用横断面图像来对病灶在肺野内外的分布情况进行评估,对于横断面外的断面特征,通常不进行过多分析,这样难免有不全面之嫌,以致影像学医师无法借助传统CT图像对病灶类型进行准确判断。高分辨率CT属于CT检查中的特殊类型,其具有更突出的临床操作性,可于短时间内获取清晰空间分辨率影像,便于医师对病灶快速定位,获取的病灶信息更加精准。胸部弥漫性疾病包括间质纤维化病变和非纤维化病变两种,高分辨率的CT检查可发现,肺间质纤维化主要由尘肺病、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支气管炎、胶原病等组成,主要依据是牵拉性支气管扩张和肺小叶变形、蜂窝状、小叶内间质变形等。非纤维化病变主要包括间质性肺水肿、癌性淋巴管炎。

本研究对50例胸部弥漫性疾病患者展开CT扫描检查,发现20例有明显的散在斑片样影,病灶显示结节影11例,磨玻璃影10例,网状影4例,栗粒样高密度影3例,蜂窝影2例。其中肺泡炎患者CT扫描结果多是磨玻璃影,反映气腔的轻微间质增厚和不完全充盈,主要表现为散在性或弥漫性,且多数是基本急性期和病变活动期。CT表现为网状影的患者,大多是由于出血、炎症、细胞浸润、水肿及肺纤维化等造成,大部分有小叶间隔增厚表现,然而因其和胸膜相连,因此大部分存在胸膜增厚表现。若CT扫描图片中有结节状增厚表现,则表明患者有结节病变、淋巴道转移瘤、尘肺等。肺水肿患者表现出光滑样小叶增厚,而肺纤维化患者多表现出小叶变形、小叶间隔增厚。一般情况下人体的小叶形态是正常的,当其增厚时,则说明存在水肿或细胞浸润。蜂窝影说明患者存在广泛性肺纤维化并肺组织破坏,患者CT征象通常有囊状气腔表现,且支气管扩张患者通常有蜂窝影出现,患者CT征象表现出气道与密度影连接,在呼气末扫描时,可见囊腔较大,然而直径缩小,或者气道与密度影间并不相连,在呼气末扫描时,囊腔的直径一致。栗粒样高密度影主要是急性栗粒性肺结核,此时患者存在大小一致、均匀分布的栗粒样阴影。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胸部CT诊断阳性率为100%,而X线阳性率为8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于胸部弥漫性疾病,CT的检出率更高,更有利于医师及时发现患者病变。另外,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学图像,可以发现,CT扫描图像质量优良率明显高于X线(P<0.05),这正是因为CT扫描的分辨率更高,获取的图像更加清晰,更有利于影像学医师结合获取的图像来判断疾病,并对患者病情的具体情况展开分析。本研究因样本量较小这一因素的限制,虽取得一定成果,仍有较大改进、深入分析的空间,后期可将样本量扩大,并将相关的影响因素排除后,展开更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获取更全面的结果。

综上所述,在胸部弥漫性疾病诊断中,胸部CT扫描清晰度高,图像质量理想,便于医师对患者影像学特征仔细观察,准确分析疾病类型,可为患者疾病诊断与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全面的信息。

[参考文献]

[1]王慧.2013年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相关文献盘点[D].长春:吉林大学,2014.

[2]覃淑娟,陈书平.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2例临床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6):546-549.

[3]季宇,郝玉娟,刘佩芳.乳腺X线摄影和超声检查诊断疾病准确性及与女性体质量指数、乳房体积及乳腺密度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7,51(2):123-126.

[4]黄向红,黄小莉.经胸肺超声与CT对间质性肺疾病的诊断一致性初步探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6,32(5):410-413.

[5]杨金花.胸部CT在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DPB)的临床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9):7771.

[6]楊维,代汝芬.经支气管肺活检对肺部弥漫性疾病的诊断分析[J].医学信息,2015,28(50):89-90.

[7]龚文斌.经电子支气管镜肺活检对弥漫性肺疾病诊断价值的临床病例分析[J].济南:山东大学,2014.

[8]张洋,王丽晔,陈定保,等.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伴多发肺气囊和纵隔淋巴结肿大[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4, 37(3):227-231.

[9]Lentz RJ,Argento AC,Colby TV,et al.Transbronchial cryobiopsy for diffuse parenchymal lung disease:a state-of-the-art review of procedural techniques,current evidence,and future challenges[J].J Thorac Dis,2017,9(7):2186-2203.

[10]张晓波.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10例临床诊治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7,11(1):68-69.

[11]彭敏,许文兵,施举红,等.CT引导下经皮肺活检在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的临床应用[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15,35(4):171-175.

[12]常炜.CT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在胸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369-370.

[13]Mori K,Kasahara T,Mimura T,et al.Prevalence of thoracic 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 (DISH)in Japanese:results of chest CT-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J].J Orthop Sci,2017,22(1):38-42.

[14]李文斌,纪晓微,蔡蒙婷,等.3种胸膜增厚性疾病的CT诊断价值[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48(6):116-117.

[15]宋留存,李富建,秦雪青.CT诊断胸部弥漫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意义评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7,15(6):63-65.

(收稿日期:2018-08-24  本文编辑:崔建中)

猜你喜欢

CT诊断
CT诊断急性胰腺炎的临床价值研究
CT及MRI诊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价值
外部性脑积水的CT诊断及临床治疗价值观察
低场磁共振和CT诊断脊柱创伤的初步对比探究
颈深部多间隙脓肿临床分析
胰腺癌患者术后腹部感染的CT诊断及鉴别
探讨胰腺癌和反复发作性胰腺炎的临床与CT鉴别诊断
肺部癌性空洞与其他空洞的CT诊断价值分析
CT诊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微循环改变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意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