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研究

2019-03-18郭砚博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8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侗族道德教育

郭砚博 蒲 瑶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129)

一种事物表现出对另一种事物的有用属性,这种属性就被称作是价值。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所表现出的德育价值能够作用在少数民族德育教育中。研究工作应当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对德育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充分挖掘,实现自觉利用,拓展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丰富德育内容,健全教育理论,从而强化道德教育所取得的成效。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价值利用情况

(一) 大众缺乏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育逐渐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列入其中。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情况来看,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利用情况不够理想。在现代化教育中加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中所体现的德育价值缺乏民族认同感[1]。在分析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时,层次不够深入。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所表现出的德育价值有一定差别,而这些差别就需要人们对其有一定包容度,从心底接受与大众文化有差异的民族文化。而如今,由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导致在现代化教育中难以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也出现了少数民族文化融入实际教学过程效果不佳的情况,学生在接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时,难以形成正面的道德素养。

(二) 少数民族学生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少数民族的学生学习本民族的文化内容能够实现合理利用,课程学习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部分少数民族的学生缺乏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因为少数民族的学生长期接触大众文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被逐渐弱化。受教育者在学习时缺乏主动接受民族文化知识的意愿,也没有积极应用本民族的语言。对传统民族文化德育教学来说,民族语言是教学的桥梁,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民族文化的价值。存在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被逐渐弱化,此时语言上的优势就难以发挥,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难以发挥作用。

(三) 受教育者对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要求低

国内的现代化教育工作实际的执行情况不够理想,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更加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目前民族地区也已经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就业也产生了自身的思想意识,这是因为受教育者的学习和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很多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都是把市场经济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利己主义思想,这就导致德育教育的价值更加难以发挥。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意识有明显的弱化趋势,一切都以获得实质性利益为目标,为此学生千方百计想要在专业课上更胜一筹。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

(一) 德育资源重要性分析

人类开展一切活动都需要依靠必要的资源,可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要素和价值都可以被称作是资源,同样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也需要一定资源的支持。要想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要有优质的德育资源。对于德育教育来说,德育资源意义重大。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开展德育教育活动必须要有加工的对象。德育教育传递给受教育者的内容是承载道德教育信息的介体,或者是直接的德育教育内容。而资源的作用是为教育活动提供加工对象。其次,实现道德教育必定要依赖一些条件。而且实现道德教育的价值也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资源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从而体现促进道德素质生成的作用。最后,资源是道德教育活动实践的动力条件,将道德教育付诸于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想获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要有一些动力支撑条件,而德育资源就是这个动力条件。这种动力支撑可能来自于物质,也有可能来自于精神。

(二) 德育资源的两种形式

文化的形成需要一代代人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地传承。文化是对社会公共活动的体现,是人类观点、价值观、对世界认知的总和。文化包含了一群拥有同样传统的人所有的思想观念。中国的少数民族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发展,在漫长的岁月中创造了无比瑰丽的历史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含有大量的德育资源。这些文化内容不仅有精神文化,还有物质文化。其中物质形态的德育资源指的是一些有形场所,比如各种文物古迹。这种物质形态的资源所体现的价值不只是在物质形态本身,更有价值的是物质形态所传递的人文精神,同时这也恰恰是物质形态的核心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形态德育资源指的是价值观、信仰、道德观念。教育工作者在道德实践教育活动中需要加工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深度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使得受教育者更加容易接受,并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素质的一部分。

(三) 德育资源的四个来源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少数民族都有各种各样的节日,这些节日可能是自古传承而来,也有可能是近代形成的节日。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文化气息也十分浓厚。其次,在宗教文化中有大量的道德教育资源。少数民族的宗教活动大多有组织、有计划,这些宗教活动在道德方面对信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再次,各个少数民族的生活实践和社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差异,也正是因为如此,我国少数民族逐渐显现了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同样也是原始禁忌[2]。这些原始禁忌指明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经过一代代的传递,就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行为规范。最后,少数民族社会生活的真实反映会在少数民族文学中有所体现。这些文学作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呈现,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比如某些以神话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就是对少数民族人民内心世界的生动描述。通过欣赏这些民族文学,人们的心灵也会获得道德的洗礼。

三、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体现

(一) 规范行为举止

原始禁忌的体现在行为举止的规范上,也就是少数民族的礼仪礼节,这与德育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侗族为例,礼仪文化打造了侗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外壳,这在民众社会中有深刻的体现。人类的举止行为体现思想品德和精神状态,礼仪礼节能够规范人的行为准则,对于提高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意义。自古以来,侗族人民就重视礼仪,在日常生活中对文明礼貌十分讲究。每当家中有客人前来,侗族人就会热情款待,招待客人的美食有糯米、油茶等等,这些都是侗族的特色风味。侗族人尊老爱幼,十分看重公共道德。晚辈会尊称长辈,而长辈也会以爱称称呼晚辈。侗族人从来不会直呼其名,年长者也会十分爱护晚辈。注重公共道德的表现是不在公共区域说脏话、粗话,也不会在公共区域内打架斗殴。侗族人道德水平的体现是不会贪图不义之财,比如在路上捡到他人钱财,侗族人必定会想尽办法还给失主。在侗族人生活的侗寨,出门根本不需要锁门,因为当地的治安情况非常好,不会有入室行窃之举。

(二) 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

人对生命的理解,以及人对生命的态度,集中表现为生命意识。以侗族为例,民族的传统文化映射人们的生命意识,侗族文化指引人们尊重并热爱生命,同时从侗族文化中,也可以看出人们对生命本质意义的敬仰和忧惧。侗族人赞美生命的同时,也崇拜自然,崇拜大自然中有生命的物质。侗族人认为有生命的物质都是值得崇拜的。为此侗族人积极保护大自然,把山和水看做是自己的生命,并且认为保护大自然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3]。对大自然的生命十分珍爱就是对自己生命的一种爱护。这种对生命的信仰来源于原始宗教信仰,只有敬畏并尊重生命,才能真正使心灵回归澄澈,侗族人对生命的敬仰深刻体现了这一涵义。侗族人的生育习俗十分讲究,婴儿出生之后依次需要举办的仪式有报生、打十朝、满月酒、周岁宴。从这些为新生儿举行的诞生仪式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侗族人十分珍视生命。举行诞生仪式是为了迎接一个生命来到人间,而丧礼仪式则是对一个人生命结束的表现,在侗族人眼中生命只有一次,如果生命终结,就永远不可能轮回。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可以永远存在。

(三) 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

少数民族文学中所体现的是一种民族精神,这也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柱。少数民族人民团结互助、勤劳团结。中华民族需要弘扬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以蒙古族为例,经过长期的发展生成了丰富的文化,与其他民族共同发展,互帮互助。蒙古族人民热爱自由、追求和平。具有不畏暴力,敢于斗争的精神。为了自由和平等,勇敢反抗、勇敢斗争。少数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色,积极发挥少数民族的精神作用,从而构建起各个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培养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渐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少数民族的人民勤劳勇敢,这一特质在少数民族的衣食住行和传统节日文化中有深刻体现。在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优秀的民族精神,并积极创建各种文化活动,继承并发扬意义深远的民族精神。把爱国主义作为核心内容,并添加团结友爱、自强不息的人文内涵。

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有效利用

(一) 激发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中既有的民族意识

在德育教育内容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需要创新德育理论。在现代化教育体系中,教学活动的开展要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并且还要赋予教学形式新的涵义。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在一些领域与现代化教育内容不相符合,但是其中的部分涵义特征仍然值得被挖掘、被应用。为此在应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时,应当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确保思想教育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比如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德育思想教育时,深入剖析受教育者的德育思想,可以发现少数民族学生虽然长期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但是他们头脑中的民族意识仍然存在,只需稍微点拨,这些民族思想意识就会被全面激发。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思想应用技能,这就意味着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能够被现代教育所使用。此时少数民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就会更加深刻地体现多种多样的德育理论,这会对受教育者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 强化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

要想良好地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价值,就应当增强受教育者的民族认同感,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种民族自信会凸显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教育者在开展相关工作时,要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的基础上,树立学生的多元文化观念。学校的德育教育应当促进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地掌握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从而逐渐强化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民族的认识,形成一种民族自尊心。寻找民族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同点,同时也总结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同之处,从而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教育的良好结合[4]。在目前的发展阶段中,中国现代化教育重视社会的和谐稳定,把社会的整体建设放在关键位置上。这就要求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道德思想教育要树立对其他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受教育者拥有正确的现代化意识,才能更好地投入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同时也要有效结合自己民族的优质的文化内容,切实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 避免产生狭隘民族主义思想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在不平等的环境中,具有强烈的集体意识和民族主义意识。客观地进行讨论,这种民族主义意识如果有正确的引导会促进国家凝聚力增强,更好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但是引导作用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假如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容易形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就会引发少数民族群众的排外情绪。如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繁荣发展,在强化社会主义集体精神建设的过程中,优化各个民族的团结意识,也能更好地维护各民族的集体利益,这对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来说意义重大。为此在进行少数民族思想道德教育时,要善于从长远利益角度出发,运用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特定内容,避免少数民族的群众产生狭隘民族主义,积极将国家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上,善于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科学结合。

(四) 集结多种道德载体,高效开展德育活动

发挥德育载体的作用,构建道德教育的具体可实现形式。运用道德载体,实施具体的道德教育活动。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以一定社会要求为依据,对受教者产生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从而在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形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素质。在实际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德育价值时,可以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5]。此外,还可以发挥神话故事的作用,使德育思想内化到受教育者的意识形态中。德育活动的展开需要多种德育要素的结合,同时这些要素也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一个教育事件由主体、客体和介体共同组成。少数民族语言是重要的道德教育载体,要有效发挥少数民族语言符号的关键作用,积极与科学知识、文学艺术和制度文化有效结合,从而使道德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6-7]。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发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德育作用,会规范人民群众的行为举止,在人们心中形成保护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正确生存理念,树立人民群众自强不息、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为此,教育者应当善于激发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中已有的民族意识,以此强化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要避免少数民族人民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意识。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侗族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快乐童年——榕江侗族儿童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侗族建筑博物馆——大利村
论侗族自然观中的生态伦理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