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REAL-CAD研究对亚洲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意义

2019-03-18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匹伐他汀中位稳定型

REAL-CAD研究[1]为匹伐他汀在亚洲患者中的使用提供了证据。该研究入组稳定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亚裔人群,通过高剂量匹伐他汀与低剂量匹伐他汀对比的前瞻性临床研究,证实了匹伐他汀能够显著减少亚裔稳定型C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且无论剂量增加与否均不增加横纹肌溶解和新发糖尿病风险。

REAL-CAD研究是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盲终点试验,纳入13 054例稳定型CAD患者,随机分为匹伐他汀低剂量组(1 mg/d,n=6 528)或匹伐他汀高剂量组(4 mg/d,n=6 526)。6个月后,高剂量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下降了16%。在中位3.9年的随访期中,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LDL-C水平、三酰甘油 (TG)水平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升高、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观察期间也显著降低(P均<0.001)。

在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方面,高剂量组优于低剂量组,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需要急诊入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在中位3.9年的随访期中,高剂量与低剂量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3%和5.4%(HR=0.81,95% CI: 0.69~0.95,P=0.01),即相对风险低了19%。次要终点事件为全部主要终点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在中位3.9年的随访期中,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发生率分别为7.9%和9.7%(HR=0.83,95%Cl:0.73~0.93,P=0.002),即相对风险降低了17%。值得注意的是,高剂量组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全因死亡率、心肌梗死率以及有临床指征的冠状动脉重建率。

与低剂量组相比,高剂量组横纹肌溶解的不良症状发生率几乎为0(P=0.62),且未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4.5% 对 4.3%,P=0.76),再次验证了既往研究关于匹伐他汀不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的结论。

REAL-CAD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提示。首先,匹伐他汀4 mg心血管终点事件获益。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两组之间LDL-C差距为14.7 mg/dL。LDL-C的降低使主要终点事件及次要终点事件的风险下降,分别下降19%与17%。其次,匹伐他汀4 mg全因死亡获益。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相比,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1%(4.2% 对 3.3%,P= 0.03)。REAL-CAD样本量大,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第三, 匹伐他汀4 mg安全性良好。整个研究的随访期达36~60个月,结果显示在亚裔人群中长期应用4 mg匹伐他汀,在横纹肌溶解、新发糖尿病、肝酶和肌酸激酶方面其耐受性良好。

REAL-CAD研究共享了大规模亚洲人群疗效与安全性的新证据。匹伐他汀作为国内最新上市的新型他汀类药物,中等强度2~4 mg剂量即可降低LDL-C达42%~47%。同时,迄今的临床研究未显示匹伐他汀有增加新发糖尿病风险。REAL-CAD研究为亚洲人群合理有效使用他汀提供了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对助力疾病长期管理并提升整体治疗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匹伐他汀中位稳定型
真相的力量
注重活动引领 凸显数学本质——以“三角形的中位线”为例
跟踪导练(4)
匹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与安全性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观察
直线运动热点与易错点
匹伐他汀和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3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