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牧草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

2019-03-17赵景峰夏红岩哈斯巴特尔梁东亮

草原与草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干草燕麦苜蓿

赵景峰,夏红岩,哈斯巴特尔,梁东亮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工作站,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0)

2012年以来,内蒙古牧草产业在国家、自治区及地方政策、项目的拉动下,在企业不断发力,社会资本大量注入的推动下,牧草产业基础空前加强,现代化建设程度明显提高,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成效显著,企业成为牧草产业的市场主体,节水灌溉、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成为主体生产方式,苜蓿、燕麦的干草捆(或青贮)和天然草的干草捆成为市场主导产品,从总体上看,牧草产业区域化发展逐步凸显,呈现出产业化发展的态势,步入了起步发展的阶段。

1 牧草产业发展现状

牧草种植稳中向好,草种结构持续优化。全区牧草种植面积持续稳定在3000万亩以上,苜蓿种植面积750.32万亩,占多年生牧草种植面积的比例由2011年的51.9%上升到2018年的84.07%;青贮玉米年种植面积由2011年的1108.5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356.42万亩;天然草原生态持续好转,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44%,较2000年增加了14个百分点,现有打草场面积10283.59万亩,全部纳入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范围,实行禁牧。目前,全区已具备人工草地年产干草600万吨、青贮2600万吨,天然草原正常年份年均产天然干草450万吨的生产能力,牧草产品来源丰厚。

牧草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已见端倪。全区呈现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草产品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现代牧草产业化发展态势。在高产苜蓿、燕麦和青贮玉米等草产品的生产上,以水为主、节水灌溉,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和集约化成为主体生产方式。据调查统计,全区从事草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有107家,其中专业化规模生产青干草或青贮的企业有97家,专业化生产牧草种子的企业有10家。企业经营苜蓿和燕麦节水灌溉的草田面积303.6万亩,占全区的92%;种植规模为1000亩、3000亩、1万亩、几万亩,实现了产草田和制种田的专业化生产。6年间,建设国产优质苜蓿品种原种扩繁田5万亩,其中已进入达产期面积3.5万亩。草产品生产机械化程度明显提高,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高出内蒙古农业机械化水平11个百分点。大中型节水设备、机械设备几乎均为企业所有,提升了牧草产业的机械化水平,彰显了企业的主体带动作用。

草产品生产呈现区域化,主导产品已凸显。依据自然气候特征和牧草品种生物学特性,做到了适地适种。全区境内,不同草品种在其适应区域形成了优势品种和优势产品。节水灌溉、高产苜蓿和燕麦的草产品生产区域化尤为明显。县域规模在30万亩以上的区域1个,相邻县域规模在10万亩以上的6个。这些区域苜蓿和燕麦一体化布局,轮作种植成为常态,是草产品生产规模集中区、企业聚集区和草产品富集区;青贮玉米主要集中在奶牛养殖区、牛羊育肥区;天然干草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和锡林郭勒两大草原区。全区形成了苜蓿草、燕麦草、天然草和青贮玉米四大类,干草捆、青贮、草粉、草颗粒(块)及种子5种草产品,苜蓿、燕麦干草捆(或青贮)及天然干草捆成为市场主导产品。苜蓿和燕麦干草捆年商品量为150万吨左右,天然草捆年商品量为250万吨左右。草产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饲喂奶牛、肉牛、肉羊,提高了奶牛业、牛羊育肥业的质量和效益。

牧草产业应用技术和发展模式不断创新,产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在苜蓿产业发展上,2008年至今,采取企、产、学、研相结合,在种植、节水、施肥和收贮等技术的应用方面取得了突破,积累了应对倒春寒、风沙、雨淋等不利条件的新技术和成功经验,基本实现了安全种植;在燕麦种植上,探索出了苜蓿与燕麦轮种与套种模式,大麦与燕麦复种模式;在天然打草场上,开展打草轮刈、补播与施肥、切根与浅翻等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推广新品种、节水灌溉、水肥一体化、杂草防除、冻害防控等新技术、新成果,提高草产品的生产水平,节水灌溉苜蓿草地平均亩产干草650公斤,最高亩产1200公斤;燕麦亩产干草350-650公斤,大麦+燕麦年亩产干草800-1000公斤。

各地生产企业为扎实推进牧草产业,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集思广益,凝练智慧,创造性地提出适合各自发展的模式和理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些典型的创新发展模式已成为草产业发展的风向标。如县域发展模式、种养结合模式、整体推进模式、多品相择优发展模式、草都草产品信息平台服务模式等。

2 主要特点和经验

2.1 抓落实、保质量,着力推进

加大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的配套支持力度,是内蒙古的鲜明特色。把政策落实好,项目实施好,是内蒙古牧草产业取得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2012年至今,自治区财政计划资金每年1亿元用于“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国家和自治区年投入资金1.5亿元左右,年建示范基地24万亩左右。布局突出在黄河流域和西辽河-嫩江流域两个苜蓿优势区和奶牛主产区。项目实施中,制定“指导意见”和“验收办法”,严把实施方案、资金管理、建设标准和验收环节,对节水灌溉、收获机械、贮藏设施及土地条件采取自有基础与建设内容配套达标,对种植规模与质量、节水灌溉采取一票否决制,对项目用地采取盟市和旗县草原站技术双认证。这些措施保证了高产优质苜蓿基地建设的质量,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自治区把落实草原补奖政策、牧草良种补贴项目、沙源治理和退牧还草工程有机结合,鼓励和调动了生产者的种草积极性,有力推动了牧草产业的发展。根据调查统计,到2018年,全区节水灌溉苜蓿和燕麦面积300万亩左右,是2011年的4倍。

2.2 规划指导,区域发展,形成优势

节水灌溉、机械化、专业化规模发展是内蒙古牧草产业的鲜明特征。强化规划指导,合理布局,把种植优势区变为产业优势区,是内蒙古牧草产业化发展的又一宝贵经验。内蒙古出台了《内蒙古草原保护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和《内蒙古苜蓿产业规划(2012-2020)》,赤峰、呼和浩特市等地也相应制订了本地区的苜蓿产业规划,在苜蓿、燕麦种植优势区和奶牛主产区进行合理布局。目前,形成了节水灌溉种植规模在10万亩以上的草产品优势产区7个。这些产区节水灌溉设施星罗棋布,规模集中连片,牧草长势喜人,机械装备精良,无不成为现代草产业的明显标志。

2.3 攻技术、保种植,全力提升产业水平

风大沙多、雨热同期、倒春寒多发,是内蒙古的气候特征,也是苜蓿生产的致命因素。与之相应的战风沙、防雨淋、控冻害的技术集成成为内蒙古牧草产业鲜明的技术特点。种草企业与教学、科研单位或专家联合攻关,国家草产业技术体系、自治区草产业技术体系及各地技术推广和科研单位开展技术培训、现场观摩,开展定点定向研究与示范,取得燕麦+苜蓿保护播种,越冬水为主冻害综合防控、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苜蓿青贮等应用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由于企业发展的人力、物力、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加之草原科技和推广队伍的努力,基本实现了不同区域苜蓿的安全种植;由于高产苜蓿的引种,提高了苜蓿生产能力,是一项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推广应用;由于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总结提炼了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技术和应对风沙、雨淋和冻害的技术对策,综合提升了苜蓿为主的牧草产业发展水平。

3 典型模式

3.1 县域发展模式

阿鲁科尔沁旗是把牧草产业作为县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典型范例。阿鲁科尔沁旗位于科尔沁沙地西北缘,苜蓿种植区集中在以绍根苏木为核心的3个苏木,有沙地草原420万亩,建设前90%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黄沙滚滚漫无边,风起飞沙不见天”,“四望黄沙,不产五谷”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按照“种植一点,保护合理利用一大片”的思路,2006年至2008年节水灌溉种植苜蓿试验成功后,旗委、政府出台了《阿鲁科尔沁旗草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年以来,发展节水灌溉人工草地70万亩,2016年种植苜蓿45万亩,燕麦25万亩;有专业化草产品生产企业25家,流转建设面积41万亩,合作社或联户建设面积5.9万亩,253户牧户建设面积23.1万亩。企业有蒙草集团、伊利集团、亚盛田园牧歌、首农辛普劳、呼日勒巴特尔生态牧场等上市企业、股份制企业和独资企业。目前,从整体上体现了“机械化作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五大现代草产业特点。2013年度被誉为“中国草都”,2017年被定为“全国紫花苜蓿生产示范区”。草产业县域经济体量大增,年产商品草60万吨左右,实现产值10多亿元,占全旗农牧业产值的10%以上。

总结阿鲁科尔沁旗的经验,主要有:一是旗委、政府目标坚定,求真务实。三届旗委、政府都把草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增收富民的重要途径,由旗委书记挂帅,一任接一任常抓不懈,为草产业发展排忧解难。二是创建良好的环境条件。建设草业路146公里,投资1.75亿元,架高压线路160公里,投资1280万元,建变电站投资4000万元。成立草业办公室直属旗委、政府,负责与企业、牧民协调,负责草业发展的相关事宜,在全区乃至全国也是独创的一种管理模式。三是企业艰苦奋战、龙头带动。草业企业由2家增加到现在的25家,占有建设总面积的60%,在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汗水,投入了财力和物力,取得了收获,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发挥了明显的主体带动作用。四是生态友好,牧民增收致富。如今“绿龙缚黄沙,碧野望千顷”,严重退化的草地变成优质人工草地。流转期户均一次性收入19.3万元,人均产业用工年收入3-6.8万元;种草户或联户种植200亩以上,每户年均收入10万元以上,一些贫困户实现了致富的梦想。

从阿鲁科尔沁旗的实际看,由于技术储备不足,对风沙、倒春寒等不利因素缺乏对策,在生产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由于产业基础薄弱、仓储设施、二次加压设备不足,成为制约草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由于种植规模集中水井分布较密,虽已采取节水措施,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待进一步考证。从总体上看,阿鲁科尔沁旗的草业初步代表了现代草业的雏形,产业链基本具备,技术水平较高,特点鲜明、代表性强。

实践表明,当地旗委政府、生产企业、农牧民及草业技术团队共同努力,草产业就会发展起来,就会成为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同时也表明,进一步加强草产业基础建设,建立健全草产品监督检验机制及诚信评价体系,切实提高品质、提高效益显得尤为必要而紧迫。

3.2 奶企种养结合发展模式

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骑士乳业,现存栏奶牛6000多头,建有12万多平方米的多功能牛舍20栋,日生产鲜奶80多吨。2009年流转土地20000多亩,本着种养结合,种植降低养殖成本,降低单纯养殖风险,提升品质和效益的发展理念,建成以优质苜蓿、青贮玉米和燕麦三种牧草组成的高产优质饲料基地,机械设备均为法国库恩、纽荷兰等大型进口机械设备,装备精良。在苜蓿种植中,也曾因技术和管理缺乏,有过不出苗、越冬差、收获不及时等问题,曾一次性种植损失近百万元。几年来,企业通过与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市农牧业科学院的技术对接与指导,通过参加国家、自治区组织的培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当地适宜的技术方法和经验。一是选择高产优质品种,如康赛、WL系列、骑士T、巨能、驯鹿、中苜1号。二是沙地保苗。通过早春播种燕麦、夏初播种苜蓿,既提高了当年收益、又躲过了风沙春旱。三是提高播前底肥质量。采用每亩1-2吨牧场腐熟牛粪+40kg商品有机肥+10kg磷肥的混合施肥方式。四是机械化据实调配。公司高档装备大型机械,小型机械向社会租用,既能保证牧场需求,又能为当地农牧民提供机械服务。五是严格作业流程,因天气策施,调制青干草,宜干则干,宜青贮则青贮,确保高品质。目前,骑士基本做到苜蓿现蕾期、燕麦抽穗至乳熟前期,在3-7天内全部完成一茬草的收贮,苜蓿干草平均亩产800kg,粗蛋白19%以上;燕麦干草平均亩产550kg,实现了高品质生产。

达拉特旗正时公司,通过种养结合与乳企合作等方式,积极推进两个发展模式,一是以生物技术应用为核心推行草牧肥生态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利用生物技术与蚯蚓养殖办法将农牧废弃物及粪污资源化利用,形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零污染、零排放的牧草产业发展模式;二是通过农业技术服务、农机服务、牧草销售服务三项服务,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民”的牧草种植利益联接机制,采取土地流转、订单或合作等方式,解决农牧民无生产机械、无技术标准、无销售渠道、管理水平差等实际问题。生产中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取得了效益高、肥量均匀、节约成本的效果,两个人一天可施肥1000多亩,每3000亩节省用工3-5人,现有奶牛2000头,种植苜蓿1.5万亩、订单种植0.8万亩,日污处理量260吨。

鄂尔多斯市农牧业技术科学院与骑士、正时等种草企业联合组成了达拉特旗牧草产业技术委员会,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不定期组织技术交流会、现场观摩会,对区域内种草企业、合作社及农牧民进行全方位、全产业链的技术指导与服务,保证了种植质量,实现了高产优质高效,避免不应有的损失。骑士、正时两企业带动农牧户2000余户,实现脱贫300户,有340人为企业工人,年提供机械收割服务50000余亩。

种养结合模式给我们的启示有:一是乳企和草业紧密结合,是牧草产业实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健康发展的最佳选择。以2017年苜蓿为例,亩产干草0.8吨,每吨1600元,扣除成本850元,亩纯收益430元,如用进口苜蓿每吨2600元,差价1000元。自己生产同等品质苜蓿干草每吨可以获收益1430元。二是通过苜蓿青贮,就近转化,既可减少损失,又可规避阴雨风险,化不利为有利。三是通过企业与合作社及农牧户的合理利益连接,开展收割服务,体现了企业在保证获取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又惠及农牧民的高尚责任。科研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服务的方式,服务在田间,接地气,可借鉴。四是企业对合作社、农牧户流转或合作的土地以保证苜蓿一个生长周期(4~5年)为底线,每年每亩380元,到期可自愿退出,种植其他作物,这样递推,形成轮作循环,也为草地农业的推行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3.3 农区土地整合推进发展模式

2013年,呼和浩特市出台了耕地种植苜蓿每亩补贴500元,补贴3年的优惠政策,结合国家、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推进苜蓿的发展。到2015年苜蓿种植面积达20多万亩,在和林格尔、托克托县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因土地整合方式不同,推进的效果也不同。

2013年,土默特左旗采取整村推进,整合16个村,16.34万亩土地,由政府统一租赁,耕地按亩产600斤小麦、荒地亩产300斤小麦的价格,租金随小麦市场价格上下浮动。租赁期为第二轮土地承包末期(2013~2026年)。这样耕地每亩租金708元,荒地354元。有11家企业从政府那里再以同等价格租用,租用土地规模几千亩至几万亩不等。当年种植苜蓿132495万亩,其中企业占95.5%,合作社占4.5%。几年来,运行效果不佳。到2015年政府组建了农牧业投资公司,接管了企业放弃的土地,又以耕地每亩400-500元的市场价格租给留下来的企业。目前,仅有1家企业,租用土地1.4万亩,其余土地由投资公司负责经营,现保留苜蓿面积4.5万亩,其中企业1.4万亩,投资公司3.1万亩。

发展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土地价格过高,超出了耕地流转的基本价格,当时农民自己耕作每亩纯收益不足500元,外来租用耕地350-450元;从当时苜蓿种植来看,每年每亩平均产干草至少700公斤,每公斤不低于1.6元,才为盈余平衡点,这样的生产水平难以到达。二是企业对苜蓿认识不足,投资能力有限。因企业多为非农牧业企业,误认为苜蓿只要种上就能高产,对苜蓿种植的难度认识不够,对苜蓿机械化要求高水平的投入认识不够,不能对承包土地进行高标准投入与机械配置。三是土地现有基础差,农民又不许打破户与户的界线,不能实现统一整治,节水设施用不上,机械化收获施展不开,种植水平好坏不一,产草高低不等,难以继续,入不敷出。

分析呼和浩特市苜蓿的发展,我们的启示有:一是市政府的优惠政策是好的,在和林格尔、托克托等县区企业与农民商谈土地价格,当地政府出面进行协调,帮助整合土地,形成规模,便于整理,土地价格每亩350-500元,租期双方商定,有效的发挥了政策效益,推动了苜蓿的发展,现有苜蓿面积7.5万亩。二是呼市是奶牛主产区,苜蓿草产品的市场需求一直看好。因此,呼和浩特市地区苜蓿种植规模一直保持在10万亩以上,土默特左旗还能保留4.5万亩。三是土地整合,集中推进是一种可取的发展方式,但要符合经济规律,符合苜蓿生产规律,为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条件,基础条件,才能使企业得到发展,农民真正受益,才能使苜蓿产业真正成为强企富民的产业。

3.4 多品项择优发展模式

在实施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中,为全面提升草牧业生产水平,在对奶牛主产区和苜蓿商品草进行集中投入的同时,对规模化肉牛肉羊养殖企业和合作社也给予了扶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专业化草种企业进行扶持,加大了国产优质苜蓿品种的原种扩繁力度,推进了草种业的发展。

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旱作种植苜蓿历史较长,草库伦发源于乌审召,草库伦内种植苜蓿养羊。有学者对乌审旗细毛羊进行饲喂苜蓿试验,后备母羊和繁殖母羊饲喂苜蓿较不饲喂对照组的平均体重少下降3.2kg和2.1kg,繁殖成活率增加20%。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苜蓿养猪技术,改变养猪成本70%来自于饲料的状况,倡导“苜蓿养猪,生产苜蓿猪肉”的发展理念,苜蓿猪肉成为当地特产,并创建了“皇香”品牌的苜蓿猪肉。农牧业专家实验表明,每头猪(毛重200斤左右),饲喂苜蓿可节约饲养成本180元,且肉质上乘,鲜嫩香醇,野味浓郁,肥而不腻。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恩和套海种养合作社,2012年建植高产优质苜蓿2000亩,养羊1000多只,每年出栏1000多只,除自用外,年销往乌拉山山后牧区300吨,苜蓿纯收入9万元,养羊纯收入12万元,提高了耕地肥力,增加了种养收益。

乌拉特前旗青松草业贸易有限责任公司,原乌拉特前旗草籽场。2012年-2014年,实施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建设草原3号杂花苜蓿原种扩繁基地5000亩,采用宽垄双行滴灌种植,亩产种子35kg,年产种子17.5万kg,苜蓿副产品和后茬草用于饲养巴美肉羊种羊。

鄂托克旗赛乌素绿洲草业有限责任公司,原赛乌素草籽场。2012-2016年,实施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建设草原3号杂花苜蓿原种扩繁基地5000亩,中苜2号紫花苜蓿原种扩繁基地2000亩,共计7000亩,实行宽行种植,指针式灌溉,亩产种子40-50kg,年产种子20-35万kg,苜蓿副产品和后茬草制作成草颗粒,由旗里统一调配发放给牧区,用于冬春补饲。

目前,内蒙古苜蓿为主的草产品多品类制作、多畜种利用已成为普遍态势,尤其草原牧区肉牛、肉羊用苜蓿草替代精料得到广泛认同,用牧民的话说:“羊吃了苜蓿,如同人吃了手把肉”,这表明牧区草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空间广泛。

4 苜蓿产业发展建议

由于受自然条件、设备和收贮条件、管理和技术条件不足所限,苜蓿草产业起步之艰难、践行之艰苦,非同寻常。有着丰收的喜悦,也饱尝损失的苦痛;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从生产现状看,一是苜蓿高产不高效,高产量不能实现高品质的产品量;因机械装备不足、收贮不及时造成的损失达30%,产品品质下降率达30%,产品价格每吨减少500-1000元,有的一茬草全部损失,甚至再花钱清地。二是种养分离,产业链衔接不紧密,供求关系不友好。生产者之间的认识和观念存在差异,规模不适度,管控不精准,诚信度不高,各自为战,草产品质量波动大,供给量少且不稳定,难以满足大牧场常年对高品质、大量而稳定的牧草供给需求。这也是同等品质国产苜蓿干草与进口干草每吨相差500-1000元的结点。三是草产品市场综合调控不给力,缺乏质量标准和监管机制,优质不优价。

内蒙古牧草产业虽已步入了产业化发展阶段,但苜蓿产业依然艰难前行,正处在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安全种植低品质发展向高品质稳定供给发展转变,实现这两个转变,需要把提高苜蓿产品的品质放在重中之重。

4.1 对苜蓿示范项目进行评估

建议国家和自治区对“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做出适度调整,把种植规模改为实有规模,把年限7年改为4-5年,重点投入到机械服务和仓储设施上。

4.2 实施草产品品质提升工程

建议实施草产品品质提升工程,分区域有计划地建立草产品仓储物流中心,增配二次加压设施设备,强化公共服务手段和能力。

4.3 实施草田农业计划

建议实施草田农业计划,苜蓿发展行动已为此做了前期的准备,目前,内蒙古节水灌溉草地有155万亩为耕地,占全区的47%。可用于发展的弃耕地、严重退化沙化草地的空间有限,耕地上现有苜蓿也已到更新年限,建议将苜蓿、燕麦纳入农作物种植统计之内,有计划地推行草田轮作制度。

4.4 把牧草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试验列入计划

建议把牧草新品种选育和推广试验列入计划,品种创新是最大的发展创新,在新品种选育和高产技术上要有新的突破,在新品种的推广上要有新的举措。一方面鼓励支持新品种选育,一方面加强新品种推广试验,尽快建立新品种区域生产性能评价制度,制定新品种区域推荐名录。

猜你喜欢

干草燕麦苜蓿
可嚼燕麦,营养打折
燕麦种植技术要点
苜蓿的种植及田间管理技术
晋粒康燕麦 守护您的健康
苜蓿的种植技术
Around the Farm
小小数迷泽西之智解农场报复计划
风铃
行了,我像所有的他们一样
苜蓿:天马的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