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艺术研究

2019-03-16陈国东

名家名作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再别康桥唱段小剧场

陈国东

[摘要]《再别康桥》是中国仅有的一部上映于小剧场的歌剧,上映以后深受观众喜爱。这部歌剧在人物刻画、乐曲编配以及乐队演奏等方面都颇为出色,最为精彩的是其中的重唱部分,男女主角的内心情感通过优美的乐曲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回味无穷。

[关  键  词]《再别康桥》;重唱艺术;歌剧

歌剧已经走过了400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发展过程尽管曲折,但总体向前发展。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开始出现歌剧。歌剧《白毛女》一经问世,在人民群众中间引起强烈反响,于是众多文艺工作者又接连推出了一系列优秀歌剧作品,其中包括《江姐》《洪湖赤卫队》等。从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歌剧创作领域十分活跃,富有远见的人士非常希望打破之前歌剧体系的束缚,希望打造一个典型的且能够被群众所认同的新的歌剧体系,小剧场歌剧形式便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诞生了。

重唱在声乐演唱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指的是至少两名演唱者分别根据自己所在的声部共同演唱相同的乐曲。根据演唱者数量或声部,可以将重唱划分为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欧洲早在四百多年前便已经出现了重唱,从17世纪一直到18世纪50年代之前,亨德尔大部分声乐作品中运用了二重唱,如《以色列人在埃及》这部歌剧中便设计了男生二重唱和女生二重唱。从18世纪60年代一直到19世纪,重唱与合唱发展极快,而且重唱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很多作曲家纷纷将重唱形式加入自己的作品中,由此更进一步推动了重唱的发展。中国引入重唱艺术形式后,众多音乐作者一方面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一方面摒弃其中不好的内容,并与中国文化特征相结合,创作出富含文化特色的重唱艺术形式。尽管我国歌剧中的重唱艺术形式发展时间不长,停留在刚刚起步阶段,但这是中国歌剧发展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歌剧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小剧场歌剧的特点

《再别康桥》是中国仅有的一部上映于小剧场的歌剧。与室内歌剧、小剧场话剧相比,小剧场歌剧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富有明显的新时代特色,演员与观众距离较近,便于观众认真观察演员的神态和行为,而且没有舞台以及乐池的阻碍,更能够拉近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第二,演员人数不太多,乐队人数也相对有限,服装、道具、背景等都相对简单。小剧场歌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歌剧事业出现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为演员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而且无论是创作手法还是空间转换,都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推动了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

二、重唱在歌剧中的地位

在歌剧演出中,重唱占据着重要地位。笔者从中国歌剧作品中挑选出5部典型的原创作品,并对其中的重唱进行了分析。如《再别康桥》中共包括16首唱段,其中5首二重唱唱段,1首四重唱唱段,而咏叹调唱段和对唱唱段分别为8首和2首。显然,《再别康桥》中的重唱唱段在全部唱段中所占比重为37.5%;《运河谣》中的重唱唱段为10首,而全部唱段共46首,所以重唱唱段在这部歌剧中所占比重为21.7%;《伤逝》中共有37首唱段,其中包括8首重唱唱段,重唱在这部歌剧唱段中所占比重为21.6%;《八月桂花遍地开》这部歌剧共35首唱段,重唱唱段所占比重为28.6%,共10首;《原野》共22首唱段,包括7首重唱唱段,重唱唱段所占比重为31.8%。

三、《再别康桥》中重唱的分布和运用

1.各幕中重唱情况

这部歌剧由16首乐段组成,演唱形式包括独唱、对唱、二重唱和四重唱。歌剧第一幕便是独唱形式,而且整部歌剧都有独唱的存在,独唱形式可以将演唱者的演唱技巧、内在情感以及表现力更好地呈现出来,演唱者通过独唱可以将自己对人物的内心理解更准确地描绘出来,但是声部单一化。在二重唱中,由于两名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不同,人物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情感交叉在一起,能够带给观众和谐的旋律,而且能体现出二人的合作水平。二重唱中的和声部分饱满,男女生的演唱特点展露无遗,而且二重唱往往分布在歌剧的中间位置,是歌剧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之一。歌剧中间偏后的地方常常被设计成对唱形式,两名演唱者之间不存在声部交叉的地方,而且他们的演唱一方面具有独立性,另一方面又能体现出情感的交织。四重唱一般分布在歌剧结尾之前,这种演唱形式的功能是烘托气氛、凝聚情感,将观众带到歌剧的最高潮部分。由于加入了重唱这一表现形式,歌剧的层次感更加突出,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而且也有助于烘托全剧气氛,将观众带到全剧的高潮部分。因此,从整体来看,重唱艺术表现形式如果运用到位,就會使歌剧的人物关系以及内容更加丰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2.歌剧《再别康桥》中重唱唱段分析

《再别康桥》这部歌剧的重唱唱段共6首,二重唱唱段为5首,仅有1首四重唱。笔者从中选择出代表性最强的3首二重唱唱段和1首四重唱唱段,二重唱唱段包括《天高地迥》《我的爱》《假如你清风似的常伴我左右》,四重唱为《再别康桥》。

3.《天高地迥》

这段乐曲出现在第二幕中,二重唱人物分别是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当林徽因回到国内之后,梁思成爱慕林徽因的美貌和才华,便对其展开热烈的追求,二人经常去天坛游玩,由于二人的兴趣爱好相同,且两个人的家庭条件相当,因此两个人逐渐发展为恋人关系。这段乐曲不仅展现了二人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他们对事业的迷茫。接下来将对此展开详细分析。

(1)旋律伴奏织体

这部歌剧的故事背景、体裁、创作手法以及人物性格无不符合20世纪30年代的风格,其中不仅有中国民族唱法以及其他民族元素,而且还使用了西方创作手法。这部歌剧借鉴了我国当时其他音乐作品,因此它的音乐风格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假如想要对二重唱展开更全面的分析,就要详细探讨乐器伴奏织体体系。《天高地迥》这段乐曲有着悠扬的旋律和欢快的节奏感,唱段结尾部门以F音结束,因此整首乐曲为F大调。

(2)曲式分析

整首乐曲共包括69小节,属于并列单二部曲式,分为两个非方整乐段,分别用A段和B段表示。两个乐段的构成者都是非平行乐句,引子由5个小节组成,整首乐曲中包括7个对比乐句,连接乐句分布在A乐段。这一乐段运用了西方的对位手法,二重唱中在乐段中主要以轮唱形式出现,即一名演唱者通过演唱提问,另一名演唱者用演唱来回答。

(3)演唱技巧与情感处理

这部歌剧的特征之一是以极其细腻的手法处理了其中的情感演唱,如此一来,为整部歌剧增添了更多的魅力,因此必须重视对细节的处理。第一,关于咬字的处理。当男演员以男中音演唱“天”的时候,由于音域较高,而且是偏闭口音,所以要全部打开口腔,抬起软腭,头腔形成共鸣,气息要饱满,这样才能发出具有较强穿透力的音。在“青丝琉璃如丝绒”中,“丝”字为闭口音,演唱难度较大,因此演唱者应该灵活运用假声和头腔共鸣,不能在演唱时一味地提气用力。与男中音相比,女高音演唱难度较小,主要原因在于有较多的开口音,音域不高。

从情感角度来分析,这段演唱表现出梁思成与林徽因之间的爱情。当林徽因了解到梁思成的抱负之后,对其产生了深深的爱慕,但又夹杂着一些顾虑和担心。林徽因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决定选择梁思成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这个故事对女演员的演唱功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表现出林徽因复杂的内心情感,一方面对梁思成有一定的好感,但是又舍不得拒绝徐志摩,这其中的度非常难以把握。演唱者要深入了解人物的内心,把握人物角色的复杂情感,演唱时要表现出顾虑、不舍、爱慕等多种情感,这样才能使该剧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再别康桥》之所以受到大家的喜爱,离不开歌剧的人物刻画、乐曲编配以及乐队演奏等,但是其中最精华之处在于重唱部分,这一部分巧妙地展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观看者可以通过重唱来了解歌剧的优美乐曲,对《再别康桥》中重唱的分布和运用的剖析,能够帮助演唱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一歌剧。

参考文献:

[1]田平平.浅谈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的人物形象塑造[J].黄河之声,2019(14):30.

[2]张传敏.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几种名物[J].名作欣赏,2019(23):85-86,104.

[3]黄坚,王子龙.接受美学视域下《再别康桥》四个英译本对比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6):79-80,170.

[4]孙策.浅析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中徐志摩的形象塑造与唱段分析[J].黄河之声,2019(2):35.

[5]温馨.歌剧《再别康桥》中林徽因及其唱段研究[J].大众文艺,2018(3):149-152.

[6]沈承宙.音乐的诗 诗的音乐:喜看小剧场歌剧《再别康桥》[J].人民音乐,2003(7):8-9.

[7]沈承宙.詩乐交融的《再别康桥》[J].戏剧之家,2003(2):58-59.

作者简介:陈国东(1968—),男,汉族,安徽霍山人,硕士,福建闽江学院音乐学院声乐教授,研究方向:声乐及声乐表演。

作者单位:福建闽江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再别康桥唱段小剧场
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花》唱段的特点与演唱处理
音乐剧中表演与歌唱的整合艺术表现
青草更青处——《再别康桥》赏析
论述《再别康桥》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论《再别康桥》诗歌意境美
投入细腻的情感诵读诗歌
歌剧《魔笛》选段《复仇的火焰》艺术特点初探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