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什么爱江南

2019-03-16程子

现代苏州 2019年5期
关键词:江南苏州文化

记者 程子

为什么爱江南?这句话对于苏州人而言,有点像“为什么爱着家?”后三个字,其实理所应当。爱江南,我们还需要理由吗?可若不答,彼此只留一个心领神会的眼神,又仿佛欠了一句应该的告白,或者是一份自豪的表达。

但真要探究,又有些难,江南太深厚了,我们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不是看不清,而是不知如何说起。

江南,是山清水秀是文化融合

说起江南,人们往往先从地理位置来定义它,而它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即“苏锡常”和“杭嘉湖”,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广大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江南物产富饶,山清水秀,但我们的江南,不止和空间有关。时间,更能展示它的边界。

关于江南,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应是《史记·五帝本纪》,其中提到“(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但这却与如今的江南相差甚远。真正的江南起源于战国时期,初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于宋朝,繁华自明清。在数千年的岁月里,这片土地经历了北方民族的数次南迁,进行了一次次文化融合,躲过了太多的战乱纷争,终于形成了如今江南。

尤其靖康之耻后,南迁达到高峰,仅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南迁使得江南地区获得了大量劳动力和先进技术,肥沃的土地得到更好的利用,经济得以发展。农业方面成为重要粮食产区,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手工业和丝织业日渐发展。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逐渐南移,从长安一带逐渐移向苏杭,就此开始了延续千年的“南粮北调”格局。即使北方灾难深重,江南也数百年不见兵灾。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繁荣。江南文化自形成之始,就将发达经济和秀丽风貌完美融合,处处显露出灵秀之气,并体现于文学、饮食、戏曲和建筑园林等各种领域。而这些领域,又渐渐集中于一个点——苏州。

江南,是深厚之上的独领风骚

江南因为水陆交通方便,移民很多,各地人才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江南的文献典籍、经史子集,十倍于北方。江南的学问和思想也非常深厚。在历史上,江南的学术文化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家、思想家、艺术家、藏书刻书家和各类学术大师,诗文书画戏曲成就独领风骚,学术流派众多,成就显赫。

而春秋以来苏州就是中原文化与吴文化的交汇之处。唐宋时期就已是江南的文化中心。唐代诗人韦应物就将“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历代元明清而盛极,成为了全国文风最盛的地区。清初思想家唐甄称“吴地胜天下,典籍之所聚也,显名之所生也,四方士大夫之所趋也。”

且不说文人墨客辈出,宋以后的江南文人,差不多成了一支职业军团。杏花春雨,涵育了一代代灵秀聪颖之士,江南成为全国最为重要的人文奥区。“不识大魁为天下公器,竟视巍科乃我家故物”,明清两代,全国七分之一以上的进士诞生在江南。

科举中,江南的读书人如鱼得水,表现卓著。在明代,浙江和江苏能入《明史》的列传人物,占据了前两位,进士及第人数分获第一和第三,中状元的人数占第一第二。到了清朝江浙两省势头更猛,尤其是江苏的苏南,已明显超出自宋明以来,一直排名于前的浙江。清朝一共只有112个状元,江苏状元有50人,而仅苏州一府,就出了25人。科举得意,就其根源,还是和姑苏的经济繁荣分不开。

江南,是精致与舒适的生活美学

在政治权力边缘地带又同时拥有发达经济与深厚文化的江南人,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生活的舒适与诗意。从晚唐江南到宋代江南,再到明清江南,中国人只有在这里才拥有了一种后来名为“生活方式”的生活美学。

由此,也产生了坚韧执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设使天下独苏人之发空心,正见苏人玲珑剔透处。”“苏作”天下闻名。大师创新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高度融合,浑然一体,造就了别具一格的江南地域文化,传承光大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当然,匠心体现在用,也体现在住。

于是必须提及园林,江南人浓缩的自然。自然山川被他们放入自家院中日日把玩。而苏州园林,又是集大成者。和其它城市不同,苏州园林混合着士人气、文人气、绅商气和书卷气,不事夸张,内敛含蓄,布置疏朗精巧。拙政园的远香堂、留园的林泉耆宿之馆、耦园的载酒堂等布置精致,家具规格高做工考究,体现园主的官僚身份。因为是读书人出身,园林布置和设计讲究文人情调,题名、碑碣、装修、布置无不体现文化内涵和文人趣味。

若是家里没有园子呢?江南人的生活也透着考究。“人间大隐”的李渔,用一部《闲情偶寄》写尽生活情趣。用林语堂的话来说,是“专门研究生活乐趣,是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从住室与庭院、室内装饰、界壁分隔到妇女梳妆、美容、烹调的艺术和美食的系列。”

江南,是不失进取的温婉多情

多情多义,社会有序,平和温润,是江南的另一种魅力。不是常说,江南人即使吵架,也是很温柔的。毕竟自古以来,江南文化向来是文化精神复苏之地,是避难所、休憩地、复乐园,是温柔富贵之乡。

这份舒适,首先先与物质有关。苏州又成了典范:《红楼梦》开头提到了苏州,第一句便是:“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有个姑苏城,城中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明清的江南,江南里的苏州,是当时的“梦巴黎”。

江南的繁华,苏州是当仁不让的代表。清道光时,学者顾震涛将苏州铺店分为以招牌著名、以地名著名、以人名著名和以混名著名四种类型,以招牌著名者有悦来斋茶食等16种,包含药品、食品、鞋帽、首饰、书笺、百货等;以地名著名者有温将军庙前乳腐等15种,其中除了线香一种,其余都是点心小吃和小菜;以人名著名者有孙春阳南货等22种,包含南货、百货、文化用品、药材、绸缎布匹、铜锡器、珠宝首饰、刻石工艺等;以混名著名者有野荸荠饼茭等7种,均是食品或果品。这四种类型,实际上已涵盖了其时商品成为名品的基本成因。

这“红尘一二等地”加上阡陌水乡,让苏州在江南的温柔中多了一份嗲。嗲这个字,甚至是苏州女人和苏州话特有的,代表着一种撒娇的样子。吴侬软语,形容的是“吴人讲话轻清柔美”的样子,以苏州方言表演的评弹,娓娓动听。而华丽婉转的昆曲与苏剧,也以细腻含蓄的“水磨腔”与“小动作”惹得人心醉不已。

多情江南里,苏州最是温婉

温柔婉转的江南人,其实多数思维灵活、善于吸收新鲜事物,敢为天下先,也怀揣着时尚。“苏样”、“苏意”,是当是苏州风尚的代名词。自明代中期直到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江南的苏州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无论社会发展,还是生活时尚,都处于引领潮流的突出地位。万历时浙江临海人王士性说:“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时人将这种现象或潮流称为“苏样”、“苏意”。自明后期至清中期绵延了近三个世纪之久的苏州风尚,不仅仅是一种炫耀性的风尚,而且还是品位和身分、意韵和境界、风雅和脱俗的象征。

服饰穿着、器物使用、饮食起居、书画欣赏、古玩珍藏、戏曲表演、语言表达,都要向苏州看齐。看戏,要看苏州戏;头饰,要梳苏州头;穿衣,要穿苏州样式服装;用具,用苏州式样器物,行为举止更要如苏州人状,亦步亦趋,惟妙惟肖,尽量体现出苏州风格。也是,江南美,江南核心地的人们,怎么会不美。

爱江南,这些理由够不够?苏州人的多情又怎么会不给这里。

猜你喜欢

江南苏州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年味里的“虎文化”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谁远谁近?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