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的“4321”

2019-03-15马莹

新课程·中旬 2019年1期
关键词:爱莲说阿长分工

马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出台后,我们听到的最多的理念就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只追求形式上的应用,而忽略了学科性质、内容特点和学生基础等。

在这里,我想重点谈谈“合作”。老师们经常在课堂上运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但是在现实操作中,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往往只是为了环节而环节,形式化、表演化、平庸化成为常态。

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我总结出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做到“4321”:

“4”即四明确:问题明确、时间明确、分工明确、展示方式明确

问题明确是前提条件,该问题适不适合合作解决,有无必要合作交流,且合作前必须有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思考时间与实践,目的是激发学生合作需要,这样才能将合作需求最大化,所以问题设计要适合小组合作学习之需要。

于是问题设计的含金量就出来了。比如《春》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阿长与〈山海经〉》中写了关于阿长的哪些事?《驿路梨花》里出现了哪些人物?《爱莲说》中作者喜欢莲花的原因?……没必要合作!因为可以独立完成,难度系数不大,如果合作,还浪费时间。那么,怎么设计问题呢?比如《春》中,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结合具体语句谈谈。《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的情感变化过程?《驿路梨花》中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什么?《爱莲说》中为何将莲花比作君子?……这就有了合作的必要,目的是更全面地解读文本。

《阿长与〈山海经〉》中欲扬先抑之手法你在别的文章中见过吗?谈一谈。《爱莲说》周敦颐和陶渊明,你更欣赏谁的处世方式,为什么?就有了探究的意义。

所以不是什么问题都能用来合作、探究的!

时间明确是提高效率的前提,不能无限制地等待,更不能流于形式的蜻蜓点水,点点而过。一般合作交流时间应不少于3分钟。很多教师喜欢随口说,“你们讨论讨论、商量商量……”随堂生成,效果不大,时间概念不清,容易让学生养成随意的习惯,太随意了,严谨的教风、学风会泯灭。

分工明确是要调动每一个人的参与性、积极性,有了分工,才会有责任。马云说:一个人责任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一旦有了责任,就有了担当;有了担当,才会有更快地成长。这时,组长就很重要,如何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监督员、小组发言代表、补台

人……根据不同的问题,分工不同,角色不同。既有持续性的分工任务,也有临时性的分工任务,这在于组长的迅速抉择与安排,使得每位成员都有话可说,有言可发。持续性分工体现小组学习的常态化、持续化,是种习惯培养。

作为一个长期合作的小组,在组合与分工上应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同组异质”的组合原则,四人为宜,优困互补;二是展示时遵循能力较弱的学生(学困、内敛、沉默寡言、内向等)先说,他人補充,能力较强的学生概括或总结的分工原则。

展示方式明确是为了合作交流时有方向性,是为了合作的高效。按照预定目标准备、分工、交流、前进。展示原则同上:人人有展示;能力较弱的学生先说,能力较强的学生概括。

三评价:即谁评价,评价谁,怎么评价?

谁评价?老师、学生、小组间互评,个人或小组自评,总之,把更多的评价权利还给学生,学生评价学生才会更加真实,更加敢言,更加敢于质疑,于是才能形成“对打”“争执”“互辩”……老师一评价那就是“终审判决”,学生再质疑的声音就弱了。

评价谁?这是个意识问题,往往学生站起来都会说某某某说的怎样,错!此处评价的不是个体,而是小组,是小组合作的质量。这样评价才能更加唤起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才能凝聚力量。所以这是种意识,无论对评价者,还是被评价者,亦然。在评价与被评价过程中,德育中的团队精神无形渗透。

怎么评价?一是短期评价即现场或当前几天的评价,关键是评价语言的问题,切忌抽象的表扬与批评,比如“还行”“有感情”“读得快”“表现不错”……应该越具体越好。例如:对小组朗读的评价。你认为他们组读得怎样?“还行”“挺好”“不好”……很笼统,不行!怎么评?引导如下:准确即不读错字,不加字少字;流畅即不卡壳,不重复读,不回读,不误读;有感情即做到了语气语调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持续时间长了,学生评价就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细化。二是长期评价即一月或两月一评价,对合作小组的整体评价、捆绑式评价。比如通过小组成员期中期末成绩均分评价、班主任、任课老师和本组成员对能力交弱的学生进步程度的评价、学生对一阶段后某个小组凝聚力的评价、本小组成员间对助学者的评价等等,且对评价结果最好有激励政策。

无论长期、短期,鼓励性评价为主。

两互动:即小组间互动、组际间互动

小组间互动指小组展示时四人之间有互动、有过渡;每个人展示时与其他学生有互动,或提问、或质疑、或解答、或帮助……形成号召力,这样大家才能都认真聆听。

组际间互动是指小组与小组衔接时的互动对话,不要报幕式交流、割裂式交流。比如我们可以这样要求:小组展示前必须对前一小组要么补充,要么评价,要么提问,要么质疑……之后再介绍自己小组内容。这样,组际间互动有了,衔接更流畅了,有时还能形成“对打”。

一持续

即小组合作的常态化,必须形成常态与惯性,在持续、系统的训练中,培养孩子们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合作方法。从同桌开始,四人最为合适。合作中既有外显的语文能力培养,也有隐含的德育能力培养,而这个坚持关键在老师,老师能否三年一贯,是个考验。最起码坚持一学期,才能看到效果,否则都是形式。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要“细”,细化每个环节,细化每个问题,细化每个学生,我想,也只有立身于这样的“细”,才能有真正方式的转变,效果的呈现。

细节决定成败,在课堂上,做到每一个任务都注重细节,那么,我们的课堂定能绽放智慧的火花!

猜你喜欢

爱莲说阿长分工
爱莲说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爱莲说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鲁迅《阿长与》的真情之美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