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第二课堂”促进藏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9-03-15王磊

新西部下半月 2019年1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全面发展

王磊

【摘 要】 本文以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为例,论述了学校通过“第二课堂”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的开设,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与方法。同时,分析了“第二课堂”实践成果的创新点以及“第二课堂”实践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 第二课堂;藏族学生;全面发展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自2010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进行“第二课堂”活动,促进藏族学生全面发展的探索实践。一直本着以培养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的开设大力推进学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从2010年起学校就积极组织全校教师参与到“第二课堂”的实践探索当中。截止到2017年春节学期共开设包括:学科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竞技、专业特长、文化赏析五大类共计37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

由学校教师自主开设,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情自主编写教案、教材的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面向全校高一、高二两个年级1300余名学生开设。经历了近八年的不断调整与创新,现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课程体系、教育评价体系。通过不断的创新改革,凝聚全校之力,共同开创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中课堂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一、问题的提出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成立于2009年8月,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要生源的全日制寄宿学校,学校95%以上的学生来自西藏农牧区。随着学校教学设施及师资队伍日趋完善的现状,一方面学校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提高,应该从单一培养参与应试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全方面多层次推进培育符合应试教育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工程,这对原本基础较差、信心不足的少數民族学生来讲是一种挑战,对这样一所还处在摸索前进阶段的学校来讲更是一种考验。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中阶段教育提出了三点要求,即: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其中,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主体多样化,二是培养模式多样化三是考试选拔制度多样。而作为一所成立不久的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主要研究的是培养模式多样化,特别是通过培养模式的创新取得学校特色的发展。

二、通过“第二课堂”培养艺术人才的过程与方法

如何在不影响传统应试教育授课的同时,能够通过“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勇敢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在学校更好的培养复合型人才,尤其是艺术人才。这是学校在制定这一教改实践探索之初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为了解决以上一系列的问题,学校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努力探索。

1、制定课程开设与实施方案

根据学校关于“第二课堂”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的开设要求,确定各项特色选修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考察方式等。

严谨的课程开设评估制度。大体分为调研论证、公开答辩试讲、前期评估、课程实施、后期评价考核邓五个阶段,为了便于操作,又具体划分为如下过程:

(1)组织建立——学校“第二课堂”组织机构的建立与参与人员的确立。课程研发领导小组,确立工作程序,为课程开课作前期准备。

(2)编制方案——教学方案的内容当中应包括所选课程的背景情况、课程研发领导小组组织机构、课程实施计划纲要、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评价考核制度等内容,是学校“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具体实施的总纲。

(3)制定目标——学校“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课程目标分为整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类。整体目标符合学校整体办学理念及办学方向。具体目标结合每门特色课程制定。

(4)课程申报——有意愿开设特色课程的教师以个人名义或教研组集体名义向课程研发领导小组或教研室提出申请,获准立项后提交《课程教学手册》。内容包括课程性质与特点、教学目的、学时与学分、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及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5)课程实施——开课教师在完成日常特色课程的授课任务外,还需做好以下工作:自主撰写教案、学案、制作课件、记录学生上课情况、统计考勤。

(6)效果评估——“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成果展示是学校评价开课教师授课效果与选课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依据,是学校特色课程开始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综合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向家长、社会展示学校教改成果的重要途径。

2、创新课程内容

从当今社会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考察的需求出发,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具体学情,编写各类适合培养本地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特色选修课教材、教案等。

“第二课堂”活动促进藏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立足打造含有少数民族文化的艺术特色课堂。因为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学校通过改进教学模式、自主编写符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教案让原本传统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更有利于学生增强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

3、优化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突出选课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作用,探索符合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开设的教学模式,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模式。

从建校之初学校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走一条特色培养之路。在学校的传统应试教育中创新采用导学案下的20+20这一创新教学模式,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当中更是最大限度的让学生通过切身实践来掌握一些平时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学中做,做中研,研中创新”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强化学生参与实践操作,同时在活动中使学生从自我塑造提升逐渐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标所转变

5、建立全方位的评价、考核机制

健全符合各类特色选修课程评价体系,将平时的检验和期末的综合考察(展演)有机结合。课程评价——“第二课堂”探索过程当中的评价体系的创新是完成成果转化推广的关键环节,学校课程研发领导小组鼓励教师进行多样化教学成果评价方式的探索。

(1)评价过程:前期评估、开课评价、中期评价、年终考核评价。

(2)评价原则:体现学校为每位学生发展提供合适的教学这一办学理念,和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和谐发展这一办学目标,全方面多角度的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3)评价内容:“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为课程评价的主要目标。“特色选修课程”评价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首先由学生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注重及时性,每节课后完成评课单的填写。课程研发领导小组成员定期深入课堂,了解当堂学生所学知识或技能学习效果,以此作为学生和开课老师的日常评价的第一部分,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老师的授课情况。同时通过举办小沙龙、小展览、文艺汇演的形式,让学生对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和实践,以此作为日常评价的第二部分内容,最后通过期末的考试、考察完成手工制作、文艺表演、个人心得撰写等检验方式来总结一学期的学习成果。

(4)评价方式:档案袋式评价,即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情况记录、上课考勤记录、学生学期末心得体会、学生的创作作品(通过文字、实物照片、光盘等形式统一装入)等此项工作由任课教师督促学生完成并上交教研室统一保管。

三、“第二课堂”实践成果的创新点

本课题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需求,提出了在学校当中开展“第二课堂”探索实践。研究八年来,课题有明显成效,体现在学生层面:丰富了学生除应试教育考察科目之外的学习内容,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拓宽了孩子们的升学通道和就业途径成果显著;教师层面: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除了完成传统教学任务外还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自己,成果创新点如下:

1、课程体系内容创新

学校综合考察了在藏招生的艺术院校考试内容及各知名大学选修课的开设内容、授课及考察方式等,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开设。即兴编舞、民族歌曲演唱、即兴评述这些形式新颖、活泼的课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免去了“死记硬背”的担忧,但又能保证学有所获,在特色课程的考察过程中一定程度达到了去应试化的目的。

2、实践教学创新

在学校打造的“第二课堂”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特色课堂中,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上的主人,理论的讲解加上大量的实践操作,让学生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操作验证中反复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3、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学校打破了单纯为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传统教育方式,开创了特色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手抓,使学生既能通过应试教育考察,又可以选择通过艺术加试走向高等学府,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学生的升学和就业途径。

四、“第二课堂”实践的成绩与不足之处

学校自2010年8月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第二课堂”促进藏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整体方案,方案制定之初就一直本着以培养学生全方面综合发展为目标,以培育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在不影响学生正常文化课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的开设,大力推进学校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这一特色办学方向。

结合《方案》,明确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先由教师自主调研完成开课策划书,通过统一答辩、试讲、学生评课、教师评课等步骤对教师上报课程进行综合评估,评估通过后方可正式开课。开课后根据学校制定的课程评价方案及推门听课、巡课制度,校级领导、各处室主任、骨干教师深入课堂进行听课、评课,发现优点,寻找不足,对于37门艺术特色课程进行不断的修改调整。成绩在于:

通过八年的努力,先后向高等院校输送了大量文艺骨干学生。特色课程的开设与实践使原本自卑胆怯的学生变得自信开放,性格上有了很大改进;通过对民族舞蹈、音乐的学习使原本能歌善舞的学生艺术素养得到了较大提升。

得益于推进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学校的艺术类人才培养工作成果显著,先后向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藏大学、重庆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等學府输送了大量优秀文艺骨干。他们当中很多人现已学成毕业,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其中有多人进入到西藏电视台、西藏自治区话剧团、拉萨电视台和各区县的广电系统,通过他们的努力向世界展示和传播一个崭新的西藏形象。同时通过“第二课堂”的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及个人表现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在多项市级、自治区级的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第二课堂”促进藏族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探索,八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方面值得反思。

1、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备

虽然第二高级中学成立还不到10年的时间,学校通过人才引进,教育部“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计划,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师资引进渠道吸引了大批的年轻骨干教师来藏工作,但是因为受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学校教师流动性还是很大。这导致了实施8年来才仅开设特色课程37门,距离学校所设定的目标开设50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打造20门学校特色选修精品课程还有一定差距。

2、特色选修课程学习时间不足

学校虽然打造了少数民族地区特色选修课程,但是在不影响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开课。虽然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在高考录取上有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但是学校还很看重两者之间的比重。始终坚持以文化课学习为主,以艺术教育为辅。让艺术类考试成为学生的第二个选择方向,这是学校对于学生和家长的保证。

3、招生存在的诸多问题

因为学校地处高原地区,很多学生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和很多其他学校一样面临很多的问题。其中就包括艺术类考试的招考点一般都设置在内地,学生往来交通不便;招生信息的闭塞,往往学生知道部分院校的考试信息时,已经错过了报名的时限;部分院校招生条件的诸多限制,也制约了很多多才多艺的少数民族考生走入理想中的院校,往往因为招生限制,只能选择一些专科院校作为自己最后的出路。

希望相关部门和院校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能够为西藏等偏远地区的考生提供更便利的考试途径和更及时的招考信息,不要埋没了这些雪域高原上努力的孩子们。

【作者简介】

王 磊(1993—)男,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 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口与传播学、影视创意与策划.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全面发展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活动运行实践研究
如何做好新时期的党政工作
体育教学基本原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建筑设计创新与可拓思维模式
成长课堂
三谢《第二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