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青团校地合作促青年学子成长提升

2019-03-15张日益吴艳艳游华丽黄建钢

青年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共青团

张日益 吴艳艳 游华丽 黄建钢

摘  要:高校是开展育人实践的主体,通过整合地方资源,与政府机关、社区企业开展合作共育,打造实践育人共同体,能有效促进青年学子的成长提升。育人亦是全社会的责任,校地合作共育青年学子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更是一种新的办学模式。本文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校地共青团搭建平台为引领,阐述了共青团校地合作共育的基本做法和时代内涵,并就加强共青团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提升职业素养赋予了一些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校地合作;共青团;青年学子;平台引领

高校零距离接触社会,致力于与地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谋求与地方经济社会的互动发展,继而创新和完善当代青年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机制,是当今高校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当前社会对高水平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形成,高职教育更应与区域发展相结合,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实践性。然而依托充满活力的共青团品牌,以高校和地方的共建结对为引领,更能为实现青年学子成长提升推波助澜。为此,构建“共青团校地合作”平台,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内涵、形式和途径,对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校地合作的共育背景:高职人才培养向职业素养提升转型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应用技能型人才异军突起,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为应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一度深入推进有效化校企合作。當代青年大学生要想完成毕业到就业的无缝衔接,就需要提前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当前,就业模式日益市场导向化,企业的用人要求随着企业间的竞争增大而提高,仅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不能在职场各个环节游刃有余的当代大学生已无法在行业的竞争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职业素养的高低开始主导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浙江省五所重点建设高职院校之一,地处由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大榭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及北仑港区组成的宁波北仑新区,以“校企合作有效化、教育信息化、办学国际化”和“跨界、跨境、跨专业”的“三化三跨”为内涵发展战略,创新推进政校企三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充分发挥理事会在整合社会资源办学、推动校企合作育人等方面的作用,创新形成“地市共建、区校合作、院园融合”地方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产学合作机制。借政府和地方乡镇街道的资源平台之力,宁职院将“实践育人基地”建于校外,全面探索政府、社区和企业协同育人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机制,促青年学子职业素养提升。

二、共青团结对模式引领:以需求为导向探索青年学子成长提升培育途径

通过上级团组织的协调引导,高校与地方共青团组织密切配合,借助人员交流开展团建工作,达到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人才供需等多个方面建立合作关系的工作模式。在助推青年学子成长提升领域,以高校为主导,地方政府提供平台在解决自身实际需求的同时还有效搭建了青年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途径,营造了高职技术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需求,品牌发展”为宗旨,在与政府、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始终大力倡导学生共同参与。宁职院共青团组织严格遵循本级党组织的路线方针,在上级团组织的指导下与地方共青团组织开展“联创联建”。通过投身社会实践在青年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职业素养培育,践行“课程思政”,在实践中促成长,在过程中求提升。

(一)理论学习熏陶体验:以主人翁意识营造自我价值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为帮助青年人实现人生出彩,各级团组织要因地制宜广泛搭建发展的舞台。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青年成长越来越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全团探索《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青年大学习”的泛化开展,标志着端正思想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提升举足轻重。

宁职院共青团为更好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合各方资源全面有效化开展学习提升,经与地方政府、街道团组织开展调研洽谈,明确目标,组建“青年大学习”新时代新青年讲习团,从全校优秀青年当中选聘30余名政治素质较好、理论政策水平较高的青年学生干部担当基层宣讲员,通过微课、分享会、座谈会等宣讲形式“凝聚青年,学习争先”,下社区,进农村、入“学堂”,与地方青年共同研究与探索,将理论付诸于实践,活动载体的创新带动了青年活力的提升,这项举措有助于在实践中培育青年学子的职业素养。大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主动开展学习,将学习所得与他人分享,在过程中塑营造了自我价值。

(二)志愿服务体系建立:以常态化活动塑造当代青年的社会认同

志愿服务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协作共享长期以来作为推进校地共青团优势互补的一项重要举措和有效载体。根据调查,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很高,这是因为大学生已经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也是提升自身职业素质的过程。以志愿服务为依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包括个体职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能力都能得到有效提升,可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政府、社会、高校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志愿服务良性发展,为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创造更多的机会。青年大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其身份认同扩大了社会关系资源,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大大增强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同时锤炼了其职业意志。

(三)专创融合平台搭建:以参与社会工作缔造职业教育与职场需求的“无缝衔接”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工作的进步,中国社区也面临了多元化发展,工业型社区开始踏上历史舞台。复杂繁琐的社会工作亟待一批专业化、年轻化的社工队伍来帮助政府街道来缓解当前各个社区社工紧缺的问题。一边是街道社工紧缺,一边是高职院学生需要服务实践的平台,这样的需求如何解决?以基层团组织校地结对为引领,宁职院共青团与地方团组织协力搭建了两大实践育人平台:

其一是建立“兼职社工,岗位建功”培养模式,让学生到社区服务,根据社区工作“包片责任制”,引导大学生跟随包片社工走访企业,熟悉企业生产一线的操作和管理,继而拓宽学习和实践的领域。显然,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区社工资源配置不足的现状,那么对学生又有什么好处呢?学校的课程设置实操性强,宁职院共青团明确其工科类高校的办学背景,引领专业对口地方产业集聚地。“兼职社工”模式其实就是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创新手段,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方面,整合高校与企业的优势资源,通过校企合作中的订单式培养和“理实一体化”资源共享,实现“毕业就上岗、岗位零对接”的教学机制,更快更准地把学生送到就业岗位,也因此“兼职社工”每个星期的走访就是一种更实际的专业学习。创新的岗位实践不仅能够促进大学生在专业领域有了全新认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青年学子的职业素养。

其二是推行“青马工程,骨干挂职”实践模式,通过严格的选拔面试和实地需求调研,针对地方社區、行政村、企业、在职员工暑期“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的困扰,以服务“假日学校”为依托,陪伴“小候鸟”,结合高校共青团“三下乡”品牌和“双百双进”工作要求以及青少年特点和时代要求,让大学生下街道,入社区,带去教育关爱。这既有效缓解了地方企业流动人口子女的管理难题,为企业解决了后顾之忧,又为青年大学生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平台,有效提升了其社会责任感和地方归属感,打造又一项促进青年学子成长提升的共青团校地合作常态化品牌。

三、人才培养的发展愿景:合作共育唱响当代青年学子成长提升的主旋律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不断以提高质量内涵建设为核心,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尽管都做得有声有色,但在当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下,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依然日渐突出。高职院校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始制定“五年规划”,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探索合作共育的长效机制。近年来,高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领域较以往有大幅度提升,党中央和政府部门将人才培养也提到了一定得社会高度,高校和地方基层党组织积极开展头脑风暴制定战略合作和发展计划,党建带团建的氛围日渐浓厚,高校群团工作也逐渐有“闭门造车”过渡到“向外延伸”的趋势,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这既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

四、共青团校地合作共育目标:基于专业能力基础推进学生跨越式成长

(一)提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主动性

青年学生切实参与到地方、学校基层团组织挂职锻炼与地方志愿服务,一方面让青年学生真正意义上走出理想状态中的“象牙塔”,以主人翁的状态关注学校周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实际参与中真正锻炼了学生主动关注、参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青年学生在实践活动参与过程中了解到学校与社会的差别,无形中引导并影响着学生积极主动地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判断社会形势及自己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二)增强学生了解并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校地共青团的合作,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独立地应对来自各方面的问题与不足,增强了学生自主了解并学会借资借力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

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与引导,校地共青团合作给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教育平台,让其在学校外接受来自地方的洗礼,从不一样的角度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养,也让学生在实际参与过程中真正提升自身在沟通交流、社会资源动员、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让自己的社会服务意识,综合素质与道德修养得到较大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泊平,吴国玺.地方高校“共青团校地合作”办学模式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29(02):103-105.

[2]邓超,袁新.共青团共青团校地合作动力提升策略分析[J].商,2012(21):228-229.

猜你喜欢

共青团
第二课:共青团的创立之时代背景
关于油田企业共青团建设的思考
2020年警院共青团大事采撷
“全国优秀共青团干部”名单(共三百五十七人)
探讨如何开展好建筑企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大数据背景下共青团工作创新思考
共青团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名单
相约二零一七,遇见魅力共青团
抗洪中的共青团
关于加强烟草企业共青团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