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高等农业教育的乡村振兴助推效能

2019-03-15张红霞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三农科技农业

张红霞

(河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2)

0 引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我国高等农业教育机构的职能要求它必须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其办学优势、学科特色决定它能够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即在乡村振兴战略上出力献策,尤其在乡村振兴的人才培养、科技支撑力的打造、服务机制活力的激活、文化精神动力的挖掘等方面尽显其能。

1 高等农业教育多策并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1.1 视人才培育为第一要务

1.对有志于乡村振兴和“三农”管理的优秀基层干部进行培训。高等农业教育要充分运用网络、电大、远程教学等现代多媒体,通过慕课、网课、现场教学等形式,借助新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和新农村科技服务推广中心等平台,通过集中办班、跨区培训和现场授课等方法,对管理基层的干部、乡村贤能及大学生村官等进行更新知识能力培训,增强其乡村振兴服务能力。

2.打造农业科技专家人才团队。高等农业教育要根据乡村振兴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需求,打造一支乡村振兴咨询决策专家团队。组建一支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农业科技推广培训专家队伍。建立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制度和科技特派员制度,在职称评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改革上有所体现。鼓励高校毕业生尤其农业院校毕业生,积极到农村基层去。根据乡村人才振兴战略需求,对涉农专业如养殖、种植、经管、工程类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对其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提升,重视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强化。

3. 结合实际全力培养职业新型农民。积极提升农村优秀青年、致富带头人和从业劳动力的学历水平,通过“定向专门培养”“送教送书下乡”“涉农学历提升”和“边劳作边读书”等培养方式,使农村从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大增加,打造懂技术、有文化、能经营的“三农”复合型科技人才。

1.2 打造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力

1.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充分整合农学、机电工程学、食品科学、植物保护学、资源与环境等学科资源优势,以农学牵头,加强农业基础调研,使原创性研究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强化种业创新、农机装备、现代食品、农村环境整治、农业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调查研究。调动园艺学、作物学、畜牧学等学科人员的积极性,做好现代种业升级优化和优良品种联合科研攻关,打造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和竞争力的龙头种业企业,使我国进入科技种业强国。

2.建设农业科技平台基地。建议高等农业教育的科教园区及科研专用实验田园区纳入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规划和工程项目中,从国家层面上将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其与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实力天然结合,充分利用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大力推进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示范试验园区,共建高水平研发机构,共创科技创新联盟,同建农业领域的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3.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在“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等系列国家相关政策激励下,涉农高校、科研院所积极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建设,推进农业科研体制改革;积极挖掘政府相关配套政策的潜力;努力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进展;踊跃践行农业科技宣传教育和培训;主动加强与企业合作,通过大数据积极把握“三农”市场需求,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出力做工。

1.3 激活乡村振兴服务机制活力

1.创新创业平台形式多样化。依托高等农业教育的经济管理学、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提供“三农”资金、财务、知识产权、商标、法律、政策等专业化咨询、指导和宣传服务,各涉农高校、科研院所一方面主动对绿色发展方式、精准扶贫脱贫及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等体制创新进行积极研究,另一方面对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和实现形式、农业补贴政策及农业支持保护等体系进行实地调研,为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形式多样化提供指导和支撑。

2. 提供基层创业就业大学生“绿色通道”。一方面,鼓励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就业,对有这样行为的大学生给与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拿出社会企业给与高等农业教育资助的一部分资金设立相应的“优秀大学生基层创业就业启动经费资助项目”,对大学生基层创业就业项目论证设计获得优秀的团队签订相应合同,给与项目启动经费。另一方面,与有条件的基层创业就业单位洽谈协商,给有志于基层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场地、税收、医疗社保、子女入学入托等优惠便利服务,使广大优秀大学毕业生能留得住。

3.完善优化绩效考核内容。把服务“三农”的业绩作为在职教师和科研人员服务社会的绩效考核内容,激励在职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服务农村基层,积极参与三农相关的各种课题和项目的调研,积极参与乡村基层人才培养与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政策、职称、物质上的倾斜,促使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型要素向“三农”流动。

1.4 挖掘乡村振兴文化精神动力

1.广泛解读国家政策和公民道德。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农村研究中心等平台长期选派宣传员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广大社区给农村群众进行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等国家宏观政策的讲解,小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等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宣传,增强农民的规则意识、社会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和集体意识,使劳动人民群众政治上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上始终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永远跟党走。日常生活精神层面形成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团结邻里,做五好公民,在全社会包括广大农村地区形成积极向上、风清气正的良好的社会风尚。

2.全力以赴进行农业方针政策的调研。高等农业教育依托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研究院、农村信息港、“三农”科技合作中心等研究机构将工作前台从各种“中心、研究所”的计算机上搬到广袤的田间地头和农民的客厅里,将广大农民的心声和农村各种真实情况通过各种调研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方针提供可靠的理论根据和扎实的数据支撑。

3.积极拓展村落文化创新体系。依托农村文化研究中心、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等农村文化研究基地,积极创造广大农民朋友喜闻乐见的文化表现形式,结合国家农村改革开放实际,抢救保护、挖掘、传承优秀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勇于探索各级地方文化部门人才培养的复合性机制和形式多样的培训内容;打造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化产品,使广大民众形成科学的民俗、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淳朴的民风。

2 结语

作为涉农的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借助乡村振兴战略的春风,国家进一步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育农业科技、科普人才,深入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计划和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深化农业系列职称制度改革。高等农业教育机构积极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在壮大自己的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更急需的贡献。

猜你喜欢

三农科技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