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田锡诗歌理论及对其古风歌行的影响

2019-03-15

安康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歌行古风诗歌

(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田锡(940—1003),字表圣,嘉洲洪雅人,是宋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田锡不但为臣直谅,还是一位文采斐然的诗人。纪昀在评其诗文时称:“诗文乃其余事,然亦具有典型。”[1]他的诗作一改晚唐五代的浮靡文风,坚持自己的理论主张,尤其是他的古风歌行,不仅主张学习李、杜、元、白,还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在宋初诗坛上呈现出一种新的风貌。

一、田锡的诗歌理论

田锡不仅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也是著名的文论家。由于其父好术数,而且他又生活在道学氛围浓厚的蜀地,因此对《周易》颇有见解,并据此阐发出许多著名的诗文理论,应用于他的创作实践。

(一)诗乃文之变

田锡生活于北宋初期,这个时期诗坛上还弥漫着晚唐五代以来的浮靡风气,而且诗境也较为狭小,他为突破这种局限,提出了“诗乃文之变”这一理论主张。田锡认为,“澄则鉴物,流则有声”是水之常态,而风吹水动,转为惊涛高浪则为水之变态,并且用“水之常性”和“水之变”来比喻“文之常态”和“文之变”。他认为:“迩来文士,颂美箴阙,铭功赞图,皆文之常态也。若豪气抑扬,逸词飞动,声律不能拘于步骤,鬼神不能秘其幽深,放为狂歌,目为古风,此所谓文之变也”[2]32,并且对这种“变体之文”提出了高度的赞扬:“李太白天付俊才,豪侠吾道,观其乐府,得非专变于文欤!乐天有《长恨》词、《霓裳》曲、五十讽谏,出人意表,大儒端士谁敢非之?”[2]32-33他认为诗歌创作应突破原有模式的限制,富于变化,不仅可以写作像《长恨歌》那样的叙事诗,还应在作品中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弊端,这与他直谏的性格不无关系。

(二)艳歌不害正理

针对古风和乐府诗,田锡提出了“艳歌不害正理”的创作主张:“世称韩退之、柳子厚萌一意、措一词,苟非美颂时政,则必激扬教义。故识者观文于韩、柳,则警心于邪僻。抑末扶本,挤人于大道可知也。然李贺作歌,二公皆赏,岂非艳歌不害于正理,而专变于斯文哉?”[2]33田锡在这里所说的“艳歌”并不是指浮靡绮艳的诗歌,而是指富有文采的诗歌,“不害于正理”是指不违背封建道德规范。他在这里赞扬李贺、李白、白居易的诗歌,认为他们的诗突破了用来颂、赞的文之常态,使诗歌具有豪气抑扬,逸词飞动的美感。他强调诗歌的文辞、声律之美,认为君子应“以道为心,以信为体,文彩为貌,声称为言”[2]43。由此可见,田锡的诗歌理论,一方面是为了纠正晚唐以来艳丽、浮靡的诗歌风气;另一方面也为宋初学习唐代的诗歌创作指出了新的道路。在田锡看来,这样富有文采的诗歌不但不违反封建道德约束,反而能使诗人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达到宣扬“道”的目的。同时,他提出:“夫人之有文,经纬大道,得其道则持政于教化,失其道,则忘返于靡漫。孟轲荀卿,得大道者也,其文雅正,其理渊奥”[2]43,只有符合“道”的诗歌,才是雅正的好诗歌。田锡的这种观点与当时主张“道统”,重道轻文的柳开等人不同,认为“文”和“道”是同等重要的,只有重“文”才能更好地扬“道”,而且认识到了“文”和“道”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对欧阳修的“文道并重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自然

“自然”是历代文学评论家都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它最早在《老子》中就已被提出,刘勰、钟嵘的文学主张都有对“自然”的探讨,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也有“自然”一品。但是到了宋初,诗坛上以学习西崑体、晚唐体和白体为主,他们大多主张字斟句酌,忽略了“自然”。就是在这种注重雕琢的风气中,田锡又重新提出了“自然”的诗歌主张。他在文章中写道:“研《系辞》之大旨,极《中庸》之微言,道者任运用而自然者也。……随其运用而得性,任其方圆而寓理,亦犹微风动水,了无定文,太虚浮云,莫有常态,则文章之有声气也,不亦宜哉?”[2]33-34他认为写作诗歌时,应该像微风拂动水面,没有固定的纹路,像天上的云彩,没有固定的形态,应该随性情而变化,作诗应该是作家内心情感的自由流露。他的这种主张“自然”,用风和水的关系比喻作家和诗文的关系源于《周易》的第五十九卦《涣》:“下坎上巽,坎为水,巽为风”,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后世的苏洵、苏轼父子“风行水上”的文学观。同时,他崇尚“自然”的文学观与他“诗乃文之变”的观点也紧密相连、相互呼应,指导着“诗乃文之变”的具体实践。

二、田锡古风歌行的创作实践

田锡的古风歌行现存四卷,共62首,虽数量不多,但颇有成就,李之鼎称其诗歌“气象宏博,允为北宋大家”[3]。他常常用散文的手法写作诗歌,诗歌中常出现三、四言及杂言句式,而且善于以诗叙事同时又喜爱引经据典,主张自然成文,任情感自由流露。

(一)以文为诗

田锡在进行诗歌创作时,秉承他“诗乃文之变”的创作主张,在具体写作中表现为以散文句法入诗和以诗叙事两个方面。

田锡的古风歌行打破了唐代以来,全为五、七言的句式结构,而是以五、七言为主,夹杂三、四言和杂言句式。如“声宛转,十三弦高指拨软”(《晓莺》)、“人悄悄,倚柱时,情脉脉,无人知。怜春惜远情不尽,斜雨兼花暗湿衣”(《倚柱吟》)、“君不闻吾皇在上致太平,地不藏珍天降灵”(《酬陈处士咏雪歌》)等,而最具特点的当属《归去来》一诗:

归去来,诗不云乎,王事一埤遗我兮,终日孜孜,心力疲劳齿发衰。尔今已年五十二,前去七十岁多时。尔性虽拙颇好学,尔才虽短颇好诗,文学歌诗以外非乐为。金门玉堂若无分,虽分官职胡不归。苟能遗得婚嫁累,又何苦忧伏腊资。尔不问仲尼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浮云富贵非尔宜。表圣表圣,而当念兹而在兹,勿使无其实而有其词。尔若舍灵龟而观朵颐,无乃见尔痴尔痴。[2]198

这首诗主要写他工于政事而使自己心力交瘁,反而被诬陷贬官,内心愤懑不平,同时又为自己的正直敢言而感到自豪,希望自己谨遵孔子古训。句式以杂言为主,不追求对仗工整,而是根据诗意的发展,情感的变化,杂以三言、四言、九言等,句式参差错落,形成散文般纵横交错之势。

Research on role of cyclone jet in cyclone development in the eastern sea area of China in spring

此外,田锡还以诗叙事,如《赠朱玄道士》《赠别琅琊评事兼寄两制旧友》分别讲述了与朱玄道士、王评事相识、相交的经过。尤其是后一首,写出了与老友相识二十年以来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老友的祝福,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采莲曲》《风筝歌》分别写了采莲和放风筝两件生活琐事,表达了自己内心闲适的思想情感。《圣主平戎歌》为叙述平定胡狄叛乱的事件而作,写出了羽林军的阵仗规模和将军士兵战场杀敌时势如破竹,直击匈奴阵营的宏大气势。

(二)转益多师、引经据典

为了践行自己“艳歌不害正理”的诗歌主张,他主张转益多师,学习各家之所长,同时还主张“师古道”。他在《贻杜舍人书》中说:“窃常以儒术为己任,以古道为事业。”[2]32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具有引经据典的特点。

如“黎元有望既满望,手舞足之而蹈之”(《进瑞雪歌》),是化用《诗大序》中“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之句形容百姓欢呼雀跃的样子;“尔不问仲尼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浮云富贵非尔宜”(《归去来》),则是直接引用《论语·述而》中的句子警醒自己;“古人穷则善一身,达则惠泽如阳春”(《酬桐庐知县刁衎歌》),是化用《孟子·尽心章句上》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达自己心怀天下的胸怀和抱负。

除了化用经典外,他还化用前贤的诗句。如“美酒斗十千,一醉情欢然”(《赠朱玄道士》),是由李白《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而来,表达了他与朱玄道士相谈甚欢的喜悦;“汪汪月华如玉盘,酒力不禁明月寒”(《西楼残月歌》),则是化用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为白玉盘”来形容醉酒之态;“昔时常说长安好,而今厌走长安道”(《倚柱吟》),是化用韦庄《菩萨蛮·其二》中“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一句。此外,《李谟吹笛歌》一诗,无论是行文布局还是语言运用都有白居易《琵琶行》的影子。

此外,田锡在诗歌创作中还模仿李白诗歌的张扬个性、杜甫诗歌的关心现实,以及白居易写作讽谏诗等等,这些都是他转益多师的表现。

(三)重性、情

在“自然”为诗的理论指导下,田锡主张在诗歌创作时要彰显性情。他认为:“禀于天而工于拙者,性也;感于物而驰骛者,情也。……若使援毫之际,属思之时,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如天地生于道也,万物生于天地也”[2]33,主张在进行诗歌创作时,要以情合于性,以性合于道。

如《寄宋白拾遗》一诗中,他在赞扬宋白的文采时,就提到了其重性情的挥洒:“严吾侍从臣,元白才名子。挥毫烂彩霞,逸性飞湍水”[2]166。此外,他自己在创作诗歌时也遵循这一主张,如《投杼词》:

孝为百行本,至性由天资。曾参善事母,母氏贤且慈。馨膳惟馈进,承意唯欢怡。高堂既自乐,织室闲鸣机。飞语忽来告,明识潜深思。盖念事吾孝,安得杀人为。亟闻宁不信,投杼遂生疑。乃知君臣际,反以交朋推。道德难结固,恩情有合离。毁誉苟不入,谗间无以施。景慕魏文侯,满箧留谤词。乐羊在中山,委遇终不衰。[2]167

这首诗以曾参杀人事件来说明谗言的危害,表达自己对谗言的不满,同时又借魏文侯和乐羊子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坚守道德的雄伟抱负。

此外还有《采莲曲》:

南谿秋水深沦涟,南村美人来采莲。莲花灼灼叶田田,芳桂轻桡兰作船。采采红莲几成束,莲枝交衮相撑绿。莲蕊满衣金粉扑,莲子为杯叶为足。唱歌相并画舸舷,愿得采贤如采莲。樊姬昔时进燕赵,几人精彩朝霞鲜。中有二人贤于己,柔明婉顺君王前。堪嗤羊侃锦绣妾,艳歌留怨朱丝弦。[2]183

此诗以采莲开始,写出了采莲的盛况,进而用采莲比喻挑选贤臣,以此来表达自己向贤的心理。周敦颐的《爱莲说》用莲比喻君子或以此为借鉴。

三、田锡诗歌理论对古风歌行创作的影响

(一)宋诗“以文为诗”的滥觞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辨》中对宋诗的特点做出评价,认为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4]。这主要是针对黄庭坚和江西诗派提出的,他们在作诗时不讲究诗的平仄、音韵等,而把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引入诗中,使诗歌具有散文的特点。其实这种“以文为诗”的作诗方法在田锡的诗歌中就已初见端倪,而且这种“以文为诗”的诗歌数量在田锡的古风歌行中占一半以上的比重,这与他“诗乃文之变”的诗歌理论息息相关。他在写作诗歌时,时刻循着自己的诗歌理论进行写作,以散文的句法入诗,以诗歌叙事,形成了“以文为诗”的特点。所以我们可以说,田锡的诗歌理论是宋诗“以文为诗”的滥觞。

(二)风格多样化

田锡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主张转益多师,引经据典。他说:“锡以是观韩吏部之高深,……李白、杜甫之豪健、张谓、吕温之雅丽。锡既拙陋,皆不能宗尚其一焉。但为文、为诗、为铭、为颂、为箴、为赞、为赋、为歌,氤氲吻合,心于言会,任其或类于韩,或肖于柳,或依俙于元白,或仿佛于李杜,或浅缓促数,或飞动抑扬。但卷舒一意于洪濛,出入众贤之阃阈,随其所归矣。”[2]34可见,他作诗着意模仿李杜、元白等人,同时又注重辞采、声韵的运用,所以形成了他拟古咏怀诗豪迈奔放、社会现实诗沉郁峻洁、酬赠诗平易晓畅、闲适诗自然畅达的特点。

此外,为了使诗歌成为传“古道”的工具,他还喜欢在诗中化用经典,甚至在诗歌中使用楚辞的语言,运用“兮”字,尤其是他的《春洲谣》:

衣鲛绡兮美人,采白苹兮水滨。袅翠翘兮为饰,步罗袜兮生尘,绵绵兮远道,萋萋兮芳草,远山眉兮澹扫。[2]184

这首诗不仅全文用“兮”字连缀,而且还使用了楚辞中常用的香草美人意象,颇有楚辞韵味。正是这种经典的化用,使他的诗歌具有了雅正的特点,从而形成了其诗歌的多样化风格。

(三)自我意识的彰显

田锡主张诗歌应注重性情、流露情感,所以他的诗歌中也有自我意识的彰显。他曾多次提到自己年龄渐大,身心俱疲,因而发出对生命的感慨。如《归去来》:“归去来,诗不云乎,王事一埤遗我兮,终日孜孜,心力疲劳齿发衰。尔今已年五十二,前去七十岁多时。”[2]198在另外一首诗《赠别琅邪评事兼寄两制旧交》中,他借重阳节,再一次发出对年龄老去的感慨:“与君俱年五十一,老去时光转堪惜。况今秋暮冬欲残,七十唯余十八年。未知十八年之间,悲欢得丧与险艰。到得七十即为幸,此外浮生何足言。明日正逢重九日,未忍与君张祖席。樽前新菊含露滋,茱萸丹实星离离。茱萸撷芳菊延寿,寿酒满满莫固辞”[2]192。这种敏锐的节序感所带来的对年龄的感慨和对延长寿命的渴望,正是他自我意识的体现。

田锡在其“诗乃文之变”“艳歌不害正理”,以及崇尚“自然”的诗论指导下进行诗歌创作,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他的古风歌行。“田锡的古风歌行,是他诗歌理论的最好实践,也是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他的古风歌行或感事抒情,或咏史怀古,或歌唱大自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充分展示了诗歌‘变’于文后的广阔道路。”[5]在他的诗论指导下,其古风歌行彰显了自我意识,形成了多样化的风格,并且成了宋代“以文为诗”的滥觞。

猜你喜欢

歌行古风诗歌
诗歌不除外
古风二首
古风两首
长歌行
长歌行
东瀛长歌行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雪域高原长歌行
古风三首
诗歌岛·八面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