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七十载戮力同心铸辉煌 看今朝砥砺奋进谱新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综述

2019-03-15宁国市科技局

安徽科技 2019年4期
关键词:宁国发展

文/李 甜(宁国市科技局)

宁国市位于安徽省东南部,天目山北麓,东临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县市。宁国之名源自《易·乾卦》中“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邦宁国泰,长治久安,迄今已有1800 多年的历史。市域面积2487 平方公里,辖13个乡镇、6个街道,总人口约38 万,综合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省领先位次。1997年撤县设市,为省辖县级市,由宣城市代管。宁国市遵循系统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发展与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在科技与产业、经济与社会各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果。先后跻身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首批国家创新型县(市),位居“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66位,“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第4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9 位。

风雨兼程70年,春华秋实70载。回首过往,宁国传承而又不断创新,以奔跑的速度向着“梦想花开地”的目标前进。勤劳智慧包容的宁国人以自主创新为动力,执科技之笔,迸发出一次次超乎寻常的青春与活力,为宁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

一、百废待兴,立足农业先进技术推广解决温饱(1949—1965年)

1949年4月,宁国解放;10月,共和国成立。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宁国,百废待兴。全县仅有蚕桑研究所、农业推广所、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极少农业技术科研单位,开展水稻、小麦、油菜、绿肥等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1956年在全县推广双季稻,当年推广间作稻3267亩,并试种双季连作稻获得成功。1958年示范推广沼气。60年代开始推广矮杆稻、“半旱育秧(湿润育秧)”技术。1964年县农科所试验薄膜覆盖保温育秧技术获得成功。

1956年3月,宁国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当年成立8个基层组织,有会员106人。1959年8月,宁国县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科委)成立,有专职干部5人。1959年,全县农村有科研小组118个。1965年,建有42个公社科学实验中心组,“三结合”(即干部、老农、青年组成)科学实验小组654个4816人;有“三田”面积76377亩,其中试验田10693亩、种子田19858亩、丰产田45826亩。

随着各项事业的发展,科技队伍逐渐扩大。到1965年,全县拥有各类科技人员1200人,其中专任教师971人、农业技术人员104人、卫生技术人员125人。

二、夯实基础,在特殊的历史机遇中集聚能量(1965年—70年代末)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在中西部地区和安徽、江西加强国防建设。中西部地区国防企业时称“大三线”,安徽、江西地区国防企业称“小三线”,又称后方基地。

1965年,上海“小三线”在宁国县境内落户的有14个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到1984年底,上海“小三线”职工总数达到5062人,再加上干部职工的家属和子女,达数万人之多。1985年4月17日,上海市与安徽省协商,将宁国县境内总占地面积2140亩、原值5655 万元人民币、净值3409 万元人民币的固定资产移交给宁国县。

上海“小三线”在宁国的建设,为宁国工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先进的设备、科学的管理理念、熟练的一批技术工人,使宁国主要工业骨干企业发展壮大,使宁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三、全面脱贫,顺应改革开放的春风起步发展(1978—1995年)

在农业方面,宁国大力发展林茶生产和多种经营,努力提高耕地粮食产量,使农林牧副渔都有大发展。因地制宜,实行一业为主,多种经营模式,大力建设三大粮食基地、林茶基地。积极发展油桐、山核桃、板栗等传统产品的生产,有计划地引进一些新产品逐步实行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和专业化。高度重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恢复技术职称,定期考核。

在工业领域,宁国是一个吃财政补贴的山区穷县,1982年宁国的工业产值仅处全省第48 位。“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句话流传甚广,真实地反映了宁国的自然特征。作为一个没有资源优势的山区县,宁国工业经济启蒙于“小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来到宁国,众多的宁国当地人进入工厂,工业理念与工业意识在宁国人心目中牢牢地树立起来。一大批熟悉工业流程,受过现代工业熏陶的宁国人,成为后来乡镇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受到原三线厂的影响,宁国工业从机械加工业开始起步。这一阶段,宁国借鉴学习“苏南”模式,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以夏鼎湖、陈宗明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四大名旦”崭露头角。整个80年代,宁国的乡镇企业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异军突起。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宁国提出了“学赶桐庐”的发展目标,创造出了安徽的“深圳速度”。1987 摘掉全国贫困县帽子,1995年进入全国百强县。

四、全面提速,依托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发展(1996—2008年)

1996年的特大洪水使宁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随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更加强大的压力席卷而来,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矛盾和问题集中显现和爆发出来,有一半以上的乡镇企业破产倒闭,宁国经济陷入了困境。

1997年,宁国撤县设市,开始探索企业改制,实施“国有经济退到位,职工身份改到位,各项保障配套措施推到位”的“三个到位”改革,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以股份制和民营化重塑微观主体,使工业经济走出了困境、重现生机。以“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为总体思路的城市投融资体制改革,使宁国的城区面积由4 平方公里快速扩展到12 平方公里,常驻人口从5万人增加到10 万多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2001年,宁国市在全省率先提出了“学习苏浙沪、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发展战略,大胆突破县域界限,参与大分工,融入大市场,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寻找发展定位,率先建立了省级开发区。

解放思想、务实创新成了宁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的灵丹妙药。从2000年起,宁国连续四年摘得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行榜的桂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74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达到10家,涌现出中鼎股份、凤型集团、中化司尔特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在工业领域也形成了汽车橡胶零部件、耐磨材料、化肥、水泥、电容器、塑料包装等6 大支柱产业,具有宁国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道路已经铺就。

五、全面转型,依托科技创新提质发展(2009年至今)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宁国传统产业受到巨大冲击,经济下行,特别是耐磨铸件产业、电容器产业亟待转型。基于这种背景,市委、市政府决定从“总量扩张带结构调整”转型为“结构调整促总量增长”,即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力争解决“低端过剩、高端缺失”的问题。

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以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宁国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着重在创新环境营造、创新主体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引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领域发力。先后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宁国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奖励办法》《宁国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支持科技创新政策,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产业扶持资金政策体系改革试点工作,构建了“1+1+5+X”财政扶持政策体系;组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引导企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积极承担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科技攻关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组织开展“科技红娘”活动,邀请省内外专家教授来宁开展技术合作交流;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宁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三大主导产业先后建成国家火炬计划宁国橡塑密封件特色产业化基地、省级耐磨铸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省级基础电子元器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14年,宁国全面实施“四换四驱”战略,“四换”即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网+”换新,旨在破解资源配置不优的问题;“四驱”即创新驱动、上市驱动、物流驱动、品牌驱动,旨在破解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四换四驱”的首位战略是创新驱动战略,而创新驱动战略的首位要素是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企业强化创新投入,在核心领域关键技术上加大攻关,淘汰落后产能、低端产业、低效企业,用先进的机器设备代替低端劳动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减员增效,同时搭载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农业、商业融合,真正实现调结构和促转型。

2014年,宁国启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招引工作,将招才引智、引进创新团队作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摸索出一条“政府主要领导直接参与、职能部门全程跟踪服务、合作院校牵线搭桥、本土企业接纳共建”的高效团队引进模式。

2016年,宁国成功入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成为中西部省份唯一入选的县级市。201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橡塑密封件产业专利导航工程。从专利的视角,全方位剖析了全球产业发展现状,绘制了产业发展导航图,为橡塑密封件产业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

2017年,宁国启动“宁国智谷”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累计投资2.8亿元,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省内一流的集创新人才引进培育、先进技术研发、技术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服务为一体的科技服务集聚区。着力实现对接国内外优势高校院所、对接优势区域科技资源、对接本市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对接国内外产业顶尖科技专家。主动积极开展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创新、对外合作的开放创新和全市各部门促进科技进步的协同创新。

2018年11月,宁国入围全国首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截至2018年底,宁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 比重达到2.4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82 件。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17家。建有院士工作站5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家。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9个,建有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1个。

六、展望未来

借以风气相扶,得以翱翔长空。展望未来,宁国科技创新工作任重道远。宁国将持续以“领跑安徽,比肩苏浙”的胆识和魄力,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为主目标,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入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整合各类创新资源,打造G60科创走廊安徽“桥头堡”城市。持续高标准推进“宁国智谷”建设,推进科创中心等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研发平台建设,加大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将“宁国智谷”打造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创新引擎”。持续提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和全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试点城市品牌效应,着力提升知识产权管理、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为创新发展护航。围绕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和创新环境,加强平台建设、人才资源、政策供给等创新要素支撑,努力把宁国打造成创新蓝海、创业沃土和创客乐园。

猜你喜欢

宁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沟梁梁也要奔小康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稷山一片枣红天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爸爸妈妈,请放下手机
古中国情思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携手同行 共建共享:怎么看我国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