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制药工程专业“微生物学”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

2019-03-15邹世平邓大双卢永仲

安徽化工 2019年6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思政课程

邹世平,邓大双,蔡 敏,覃 引,卢永仲,邓 斌

(贵州理工学院食品药品制造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550000)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发挥课堂育人的效果,是当今高校教育中重点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工作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要用好课程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源泉,没有课程,那么课程思政建设就如同一潭死水,没有了生机[2]。在制药工程专业中,“微生物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及实践能力的有效课程,其所蕴含的科学思辩、客观理性及知行合一思想,正是课堂思政的良好突破口;配合实验课、实践教学,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及实践技能,还能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将“微生物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贯穿教育和教学的全过程,可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方法看待、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能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去观察社会,理解人生,助力全面发展[3]。对“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丰富的“思政”营养进行挖掘,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1“微生物学”教学与培养爱国主义、民族自豪及自信感

1.1 以史为鉴,激发爱国情怀

“微生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的发展在我国历史悠久,具有的丰富爱国主义发展史,源远流长。我国早在8000 年前就已经出现了酿酒;2500 年前,我国人民发明了酱和醋的酿造方法;唐朝时期的《牛痘新书》中记载了有关我国人民首先使用鼻痘法预防天花,因此,我国成为免疫学的起源地;我国早期遗传下来的中草药、中医疗法、针灸、麻醉等灿烂的医学文化中,无不体现出我国人民的智慧与胆识。

在辉煌的历史背后,也曾有无数的辛酸,如:免疫学起源于我国,然而被归功于英国乡村医生Jenner[4];在解放初期,日本帝国主义用细菌研制细菌毒气残害我国人民,在我国领土上肆意烧杀抢掠等。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基础和外敌的欺压,从古至今,我国人民始终未有任何的怯懦和逃避,反而激发了我国人民发奋图强的斗志。无数的爱国主义者和科研人士以发展自身报效祖国为己任,不畏牺牲,无私奉献,造就了无数辉煌的历史新篇章。我国学者汤飞凡1956 年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首次分离出沙眼衣原体,否定了前人研究沙眼衣原体为细菌的结论,因此获得了国际沙眼防治组织颁发的金奖[5];谢少文教授首次采用鸡胚培养立克次氏体,并改进了鉴别细菌的培养基;伍连德学者在防治鼠疫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等等[6],这些事例无不突显出我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澎湃激情,有效地激起了新一代青少年振兴中华的斗志和报效祖国的决心,增强了民族自豪和自信感。

1.2 不屈不挠,勇于奉献

翻开辉煌历史的新篇章,纵观生机勃勃的壮美山河,一座座山由先辈们不畏牺牲而打下,一条条河由先辈们血汗汇聚而成。正是因为中国有这些勇于探索、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爱国科研人员,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如此幸福。

中国微生物界的领军人物——刘燕,不畏艰辛,无数个日夜的坚守,终于获得新型琼胶酶,她对其机理的刻苦研究,为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凭借悉心专研、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微生物科研技术与应用的发展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司书毅是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与发现的学术带头人,他刻苦从事抗感染药物的筛选研究,其间,他曾远赴日本留学,刻苦钻研只为取得重大突破,现回到祖国,担任新药(微生物)筛选中心主任,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专项,使我国创新微生物药物高效筛选的规模和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黄翠芬教授是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免疫学基因遗传工程专家[8],从小勤勉刻苦,1940 年,恰逢抗日时代,几经辗转周折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1948 年赴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硕士学位,1950 年获得细菌学硕士学位后,与周霆冲先生一起冲破了层层阻力,毅然回到祖国,之后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为祖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以上事例都说明了我国科研人员背后的刻苦钻研与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了当代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和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奉献精神。

1.3 坚持不懈,奋勇前进

1949 年前的中国受尽外国侵略者的残害压迫,失去了领土主权,那时硝烟滚滚、细菌毒气弥漫的中国[9],谁也不曾想到会有今日这般的强大与辉煌。2019 年10月1 日,在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的庆典上,阅兵大典向全世界展现了我国的威武与强大。近代,我国科研团队将微生物学广泛用于军事医学领域,成为军事医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外,军事设备的研制也涉及到微生物学,酵母菌在研制炸药方面得到普遍应用[10]。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凭借大国责任及肩负和平使命担当,力阻微生物生化武器的研制,力挺将微生物广泛用于对人类有益的方面。祖国腾飞的历程启迪着高校学生面对任何困难,只要敢于直面困境,学会坚持,勇于突破,前方将会是一片光明,正所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2“微生物学”教学与创新科研精神培养

2.1 不畏艰险,力求真理

微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是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无数科研先辈们为寻找真理,造福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如我国微生物学者汤飞凡为证明病原体的致病性,不惜以身试验,将“病毒”接种于自己的眼睛,最终导致人工感染,他仍然坚持着,只为观察典型的病理过程,最终得出了沙眼衣原体是细菌的结论[5];俄国“乳酸菌之父”梅契尼可夫,尽管自己的看法与他人对立,他仍以坚定的立场及独特的见解去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惜与虫子为伍,日夜相伴,最终开创了细胞免疫学说,证明了自己的结论;美国著名病理学家立克次为研究斑点热立克次氏体的传播特性不幸被感染而逝世,生前为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家们不惜以身试险、刻苦钻研是他们对真理的执着,不畏艰险、力求真理是他们认真对待自己职业的高尚品质,更是一种对责任与担当的完美诠释。

2.2 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微生物学”中每一项成就的诞生都离不开科学家们细致入微的观察,他们对身边出现的某些现象会由初始的怀疑到实践探索,最后揭开其背后的神秘面纱。细节决定成败,科学家们在科研方面不容许一丝马虎与纰漏,所谓走错一步,全盘皆输。正如做无菌操作实验时,学生一定要遵守实验安排。实验前打开紫外灯灭菌,操作前用酒精擦拭台面,酒精喷手,在酒精灯前操作等环节都是实现无菌操作的保障,严格遵守实验规则,形成严谨的实验态度,力求准确规范,才能保证实验结论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帮助学生培养脚踏实地、认真细致、立场坚定的做事态度。

3“微生物学”造福人类

在学者们对“微生物学”刻苦专研与不断创新挖掘的漫长岁月中,无数有关“微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在医学、食品、药物等领域相继涌现,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它们解决了人类的温饱、医疗、健康等问题,给全人类带来了福利。无数“微生物学”学者在微生物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3.1 医学新时代继往开来

“微生物学”是一门起步很早的学科,从远古时的天花病毒防治,到现在的各种现代微生物制剂的产生,“微生物学”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地位无可替代。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与科研人员的刻苦钻研,抗生素类药物由此产生并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拯救了无数生命;对于各种传染性疾病与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学”学者通过从患者体内分离检测出致病因子,找到对应的治疗方法,阻断和彻底治疗该类疾病;此外,对细菌细胞与病毒的研究已达到了亚显微结构的水平[11],更清晰地了解各类微小生物的活动规律,从而能够更深入地开展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机理的研究,研制出高效成熟的微生物类药物、诊断方法及技术。从早期的粗略诊治到如今的高效治疗,医疗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3.2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微生物学”的发展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紧密相关,微生物已然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微生物不仅应用于药品生产、生物制造、发酵工程等,如今海洋微生物资源也被开发并利用。海洋中蕴藏着丰富多样的微生物资源,海洋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相比,因其生存环境特殊,故能产生一些陆地微生物所不能产生的活性物质,而这种活性物质正是人类所需要的,它对人类治疗康复恶性肿瘤、艾滋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稀有放线菌的发现对临床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生菌和黏细菌资源是新型药物研发的一个重要来源,同时,它将会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天然小分子的产生者[5]。

微生物资源相当丰富,人类对微生物的开发并不会导致微生物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它是人类的二次可利用资源,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意义深远。目前,我国对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未来对它的开发将在新药研发、微生物的新型代谢物用于解决环境污染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13]。

3.3 发酵产业再度创新

早在8000 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小型的发酵产业,人们知道如何酿酒、制酱、制醋。当代发酵产业的运用日益普遍,小至每家每户都会利用微生物发酵来酿酒、制作馒头、面包等各种食物,大至应用于食品、医药、能源、农业、林业等领域,进行产业化生产。例如医药方面,利用发酵技术炮制中药[14],大大降低了药物的毒性,使药物中的有效成分更易吸收,也大大提高了中药有效成分的生产速率,解决了医疗上供不应求的现状,有效提高了医疗水平。发酵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食品产业带来新的春天。系列酿造食物以其独有的特色进入人们的生活,各种调料制法更加成熟,不断赋予食物质量及美味,充分满足人们的味蕾。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发酵产业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与之相关的生产技术越发成熟,其发展前景将不可估量。

“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隐含的思政素材不胜枚举,再如“转基因技术”教学过程中,可渗透伦理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病毒”部分内容,可通过艾滋病病毒启发学生洁身自爱,珍视生命。

4 展望

深入挖掘“微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充分利用课堂育人载体,不仅让制药工程专业学生掌握了课程知识,还有望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在爱国先驱们熏陶下,树立拼搏奉献精神,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担负起用知识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

课程思政是一个持续的、润物细无声的过程,高校教师应致力于研究如何更为有效实现育人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祖国接班人而奋斗不息。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思政课程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