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史精粹

2019-03-15

文史博览 2019年1期
关键词:群臣旧居锦鲤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有人认为,“故居”是某人在故乡曾经住过的房子。其实,据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故居”就是曾经住过的房子,其中的“故”是指“过去的、原来的”。

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个词汇:“旧居”。“旧居”和“故居”是同义词,也是指“从前居住过的住所”,《广韵》有解释:“故,旧也。”因此,“故居”与“旧居”是可以通用的。例如,重庆市开放了“重庆郭沫若旧居”,北京市也将“郭沫若故居”作为可供参观的景点。

值得一提的是,“故居”和“旧居”虽然意思一致,但是对于在世的人住过的房子,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更倾向于用“旧居”。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一些人看来,“故”还有死亡的意思,“故居”给人感觉像是故去的人的房子,所以对于在世的人住过的房子,一些人倾向于称作“旧居”或“老宅”,这是为了图个吉利,并不能据此认为用“故居”是错误的。

陶渊明有一首题为《还旧居》的诗,里面就写道:“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他就将自己的“旧居”称为“故居”。

2012年4月26日《人民政协报》登载了《韶山毛泽东故居门匾的变迁》一文,作者写道:1955年3月,毛泽东老屋上的门匾即为“毛泽东同志故居”。那时,毛泽东还健在,人们都认为:“故居两字正是古人说的旧居的意思,典雅朴实。”后来刘少奇考虑到“故”字有两个意思,一是“过去”,一是“故世”,根据他的建议,1965年遂将题匾改为了“毛泽东同志旧居”(后又改为“故居”)。

这种变化,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故居”一词的误解,并且现实中一部分人的区别使用还远远没有达到“约定俗成”的程度,因此将在世的人的旧居称为“故居”仍然是正确的。 (文/甘正气)

沆瀣一气,本是误会

沆瀣一气,是一个很常用的贬义成语,它的意思是比喻气味相投,暗中勾结。但是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其实沆瀣本身是水汽的意思,特指早晨的露珠。但是一般露水代表的是纯洁,怎么会把它作为贬义词呢,其实这里有个故事。

唐僖宗年间,一个叫崔瀣的考生来长安参加科考。这次的主考官名叫崔沆,他在阅卷的时候把崔瀣的试卷判为第一名。虽然他们都姓崔,但是之前并不认识。

隋唐时期的科举考试有一个规矩,阅卷的考官就是考生的座师,所以崔沆就是崔瀣的座师。发榜以后,人们发现,他们两人的名字连起来就是沆瀣。于是考生们就创造了一句:座师门生,沆瀣一气。本意是说老师崔沆和学生崔瀣,两个人就像早晨的露珠。这句话在当时也没有贬义,只是一句打趣的话。

但是崔瀣中举后做了官,有些人眼红,认为崔瀣靠巴结上司才升了官,并质疑崔沆和崔瀣两个人的关系。质疑的人多了,大家就开始说,这师生两人“沆瀣一气”。结果,这个词因为误会就渐渐变成了一个带贬义的成语。 (文/松 风)

锦鲤是如何变身幸运符的

锦鲤,起源于中国,兴于日本,又回到中国,它是和平、幸福、长寿的象征。锦鲤的祖先就是我们常见的食用鲤,而观赏鲤最早发源于中国,并且诞生了“锦鲤”一词。“锦鲤”在唐诗宋词中多次出现,但诗词中的锦鲤一般指鳞光闪烁的鲤鱼,和现在风靡世界的锦鲤并不相同。

日本从中国引入锦鲤后,大约从17世纪开始了有规模的饲养,并经过近200年的培育,有了现在具有独特色彩、斑纹的鲤鱼品种,也就是现代锦鲤。如今,锦鲤之美风行于世,甚至已经变身为一种幸运符。

锦鲤在日本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关注。在江户时代,中国“鲤鱼跃龙门”的传说传入日本,为了祈求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每逢过节,家家户户在院子里高悬黑、红以及青蓝三种颜色的“鲤鱼旗”,夜晚点上鲤形灯来庆贺。早期锦鲤只是王公贵族和达官显贵等家庭的观赏鱼,或饲养于寺院神社,普通平民难得一见,因而有“神鱼”的说法。

但其实在2000多年前,它的祖先鲤鱼就已经是我国古代热门的“吉祥物”了。鲤鱼多子,生命力和繁殖力极强。原始社会时期,人口众多意味着部族的强大,“鱼祭”便应运而生。鱼祭是古代用于祈求人口繁盛的祭祀礼仪。女性在举行仪式后,还要食鱼,以为吃鱼下肚,便可以获得鱼一样旺盛的繁衍能力。

春秋时,鲁昭公赠鲤于孔子,孔子“嘉以为瑞”,于是为儿子取名鲤。在当时,鲤贵为国君之礼。由此,以鲤为祥瑞的习俗,在春秋时便已经普及。到了李唐王朝,由于君主姓“李”,与“鲤”同音,鲤鱼预示着唐朝的兴盛,唐朝统治者禁止捕杀鲤鱼,捕得的鲤鱼必须放生。在唐朝,鲤鱼甚至成为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只有五品以上的官员才能佩戴鲤鱼形状的鱼袋,用以辨别等级尊卑,三品以上穿紫衣者用金饰鱼袋,五品以上穿绯衣者用银鱼袋,而且还被作为进宫的凭证。

今天,鲤鱼的形象依然时常出现在年画、瓷器上,代表着人们对富足、幸福生活的向往。从传统到现在,锦鲤传承自古的美好形象一直深植人心,这是一种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腾信仰,是一种代表幸运的文化符号。 (文/梁亚洁)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据记载,在封建社会里群臣在朝见皇 帝的时候,总要“山呼万岁”。那么这个“山呼万岁”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呢?为什么要在“万岁”一词的前面加上“山呼”呢?

据《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汉武帝登临嵩山,随从都听到从山中隐隐约约传来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此事也记载于汉武帝自己下的诏书里。由于是在嵩山上听到的,所以,“山呼”又被称为“嵩呼”。

本来从山中传出“万岁”的声音纯属无稽之谈,但当时的汉武帝和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这当作是确有其事和祥瑞之兆,而且还把其定为群臣朝见皇帝时的仪式,称为“山呼”。

《元史·礼乐志》对这个“山呼”仪式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群臣在朝见皇帝的时候,必须左膝跪地,然后由朝廷专门掌管朝见仪式的司仪官高呼一声:“山呼”,群臣立刻叩头并应和高呼:“万岁!”司仪官再高呼一声:“山呼”,群臣再叩头并应和高呼:“万岁!”司仪官最后再高呼一声:“山呼”,群臣继续叩头并应和高呼:“万万岁!”凡是在皇帝身边的近臣(又称之为“山传松鹤”)同时也应和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由于群臣在朝见仪式上需要三次高呼“万岁”,所以“山呼万岁”也被后人写作“三呼万岁”了。 (文/陈抗美)

猜你喜欢

群臣旧居锦鲤
印象·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有趣的锦鲤
伟人旧居
小编,来条“锦鲤”
朝见皇帝,为何要“山呼万岁”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随想・延安
——于毛泽东旧居前
绝缨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