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及突破

2019-03-14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凤阳文化遗产形式

张 聪, 吴贵春

(安徽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软实力更多的是“传播力”“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1],既要“留下来”也要“传播开”,传统文化的提升、超越和发展,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本质要求[2]。我国一贯重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都强调要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如何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引领,如何让传统文化惠及青年群体,已经成为新时代崭新而迫切的课题[3]。

本文将以凤阳花鼓和井冈山全堂狮灯为例,通过分析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1 凤阳花鼓和全堂狮灯发展概述

1.1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是安徽淮河流域特有的艺术形式,别名“双条鼓”,主要分布在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是凤阳汉族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具有600余年发展史,反映了鲜明的朝代更迭和社会变迁,积淀深厚,独有魅力[4]。2006年,凤阳花鼓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凤阳花鼓获得国家文化部高度认可。凤阳花鼓分布广泛,遍及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

1.2 全堂狮灯

在井冈山东上乡虎爪坪村,有一门古老相传的艺术形式,名为全堂狮灯。全堂狮灯以体育、游艺、杂技为主要表现形式。据《宁冈县志》记载,井冈山全堂狮灯起源于清道光三年(1824年),距今已有近200年历史。虎爪坪村村民一直坚持习武,并将全堂狮灯发展的较为完善,形式也越来越多元化。2014年,全堂狮灯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堂狮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龙灯、舞狮、拳术套路表演等,除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之外,还兼具强身健体之效。

1.3 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

从凤阳花鼓的起源来看,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元璋开始在土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凤阳营建中都城。为繁荣帝乡,朝廷颁发命令,使江南一带大户人家举家迁徙至中都。随着中都城的罢建,凤阳日趋衰落,导致了大量移民纷纷逃离凤阳,开始了悲苦无奈的卖唱生涯,凤阳花鼓由此烙上了苦难艺术的印痕。在虎爪坪村,由于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时常受到林间野兽的袭击,居民在村长的带领下,男女老幼开始习武,强身健体,共同抵御来自野兽的滋扰,全堂狮灯由此逐步形成。

综上,两种非遗文化的起源都有些许无奈,正是因为这种无奈致使两种艺术形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缓慢,并且不被大众接受[5]。

2 凤阳花鼓和全堂狮灯的传承现状及困境

通过实地调研和史料分析,对比凤阳花鼓和全堂狮灯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发展上,存在着共同的瓶颈。

2.1 传承形式单一

诸如凤阳花鼓、全堂狮灯等这一类的小众艺术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所保留下来的所谓的经典曲目,大都是一些单体节目,正如《凤阳歌》《凤阳是个好地方》等凤阳花鼓节目,《高山滴水》《急急风》等全堂狮灯曲牌。这些单个节目形式,在传承上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表演者仅仅是单纯的模仿,不能有更高层次的突破,并且容易在传承的过程中丢失原有的“质朴”。虽然在艺术创作上,他们各自都在进行着不断的尝试,但都停留在单个节目的编排和创作上,并没有形成一定的发展体系和规模。

2.2 传承群体局限

受到现代多元思想的影响,类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被烙上“乡土气息”“不够时尚”的烙印,加之传承手段及传播力度不能更好适应社会发展,导致诸多青年人表示:“不是我们这个年龄段关注的艺术形式。”凤阳花鼓和全堂狮灯的主要传承人群集中在老年人和少年群体,而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青年群体却兴致缺失,没有传承。因为缺少了有力的传播群体,凤阳花鼓利用大众化的广场舞形式进行传播,而全堂狮灯则只能选择以老带幼,在小学生中作为课余活动进行传播,并没有形成系统的传承体系。

2.3 传承创新不够

没有主旨就没有精神,缺乏创新就没有生命。由于传承群体受到局限,导致了传承创新度不够,从而限制了艺术的发展[6]。单个节目的发展模式下,所谓的创新仅仅停留于服装、头饰等外延的变化,真正实质意义上的创新,如音乐的创新、表演形式、思想内涵等方面的创新却涉及较少。要想创新就必须解决传统文化在创造性方面的转变,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困境的突破

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从法律、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都很好地改善了非遗传承和保护的社会环境[3]。

3.1 创新艺术形式

传统文化的传承既要原汁原味,又要合理创新,特别要着眼于当代青年人的特点,着眼于社会各界受众的偏好。无论是音乐的选择、动作的编排等都应该主动融入时尚元素,改变青年人对于非遗的认知。如坐落于安徽凤阳的安徽科技学院,为了凤阳花鼓的创新传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依托于传统文化,采用现代审美,融入现代元素。原创凤阳花鼓主题演出《中都鼓韵》,让凤阳花鼓重新在青少年心间占据一席之地。《中都鼓韵》艺术化融合凤阳花鼓、花鼓灯、花鼓戏等淮河流域花鼓艺术,表现手法上集历史与现实、精神与艺术于一体,融合舞蹈、曲艺、情景剧、演唱等艺术形式,发挥大学学术优势,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将历史和文化研究成果通过艺术表现方式,传递具有学院气息的思想文化作品,让社会各界感受到来自高校的文化艺术作品的魅力,扩大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及地方文化的影响力。

3.2 扩大传承人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审美情趣塑造和价值观引导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青年人是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我们要主动走进高校,让青年大学生接触并且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非遗传承增添新鲜血液。青年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更要逐步领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时代特征,借助大学生的广泛流动,扩大传习区域。

3.3 创新传习介质

充分利用新媒体等传播渠道,多层面、多角度地推介非遗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非遗文化推广要克服地域性、区域性等制约因素,要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接触和认同。一方面结合高等教育新形势和青年工作新规律,以更加清晰的传承思路,面向庞大的受众群体,以艺术的形式传递科学的价值观念,将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更加鲜活的方式对青年学生产生积极影响。坚持话语体系的创新,科学处理“好故事”和“讲好故事”的关系,用自己的话语讲好自己的故事,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另一方面打造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3.4 打造非遗项目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都格外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软实力已逐步成为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项目化打造,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研究市场[7],有意识地培育市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其次要突出地方特性,运用好特色品牌,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借鉴优秀文化产品项目的运作模式;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要适度,不能因经济利益而破坏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潜在价值,应从保护的视角去进行产业化开发[4]。在产业化开发中,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底蕴,又要力求创新。

猜你喜欢

凤阳文化遗产形式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凤阳歌体系中基本曲调特征研究
凤阳民歌的美学探究
活态文化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旧凤阳花鼓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