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卧牛背低低唤 春上枝头片片红
——李可染《迎春图》赏读

2019-03-14

老年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牧牛小景李可染

我们都知道,李可染先生除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牧牛图。雄伟的山水是他对精神的不断升华,牧童与牛则是他对灵魂的不断净化。李可染是个性情中人,诙谐幽默,葆有童心, 牧童和牛自然就成了他很好的抒发对象和载体。

1940年,因战争原因李可染寄住在重庆金刚坡下的赖家桥,当时他住的农民家里有一个小男孩,还养着一头水牛,小男孩每天早上都会赶着牛外出放牧,天黑再把牛赶回家。李可染的卧室紧挨着牛棚,所以他和水牛几乎天天都能见面,看着它吃草、挤奶、劳作。到了晚上,牛的喘息声、反刍声、搔痒声常常使他夜不能寐。于是,他干脆挑灯起床,对牛写生。通过这段时间的生活体验,男孩和水牛在他脑海里留下了抹不去的印象,牧牛图也因此成了他日后牛画题材的常见形式。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诗意,极富生活情趣。图中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形象往往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好似一幅质朴而充满生机的田园小景。

当然,我们不能把李可染的牧牛图单纯地看作是质朴的田园小景,因为李可染画牛还与抗日战争的时代需要有关。当时中国国力羸弱,战争需要中国人民有一种坚韧、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以及脚踏实地的精神。为了鼓励国人,激励奋勇抗战的士兵,他便塑造了一个中国人都熟悉的艺术形象——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终生劳瘁,事人而安不居功。纯良温驯,时亦强犟,稳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无华,气宇轩昂,吾崇其性,爱其形,故屡屡不厌写之”,这是李可染多次题写在其以牛为主题的作品上的跋语。李可染不仅对画牛情有独钟,还把自己的画室也命名为“师牛堂”,以此来表达他以牛为师,刻苦进取的艺术追求。

此文所述《迎春图》,是李可染无数幅画牛作品中比较精彩的一幅。观看此画,会激起我们对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的回忆。图绘的是孩童牧牛的乡间小景,故事情节简单、纯真自然,却又饱含深意。图中枝繁花密,春意盎然,映衬出“迎春”的主题。身背斗笠的牧童,悠闲、俏皮地斜趴在水牛背上,陶醉地欣赏着满树的梅花;牛儿缓缓地踱着步子,低着头尽情地嗅着散落满地的花瓣,似乎在享受春天带来的丝丝温馨。此情此景,使观者感同身受,深深呼吸便会顿时全身毛孔舒张,倍感舒畅。满树的梅花尽情绽放,稠密繁枝扶风而动,翩翩招手,陶醉了牧童和水牛。使身在寒冷冬天里的人们,迫切地想迎接春天的到来,仿佛春的美好图景已尽显眼前:春雨过后,村野清旷、草地绿油油,点点的春雨滤净了空气、涤荡了尘埃,使一切显得清新透彻,整个田野都弥漫着湿润的水气、花开的芬芳和洁净泥土的气息。

在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画家在处处设立矛盾,最终却又能将矛盾化解于和谐统一中,这正是画家非凡功力的体现。就整幅作品来看,画面上部分梅树的花与枝跟下部分的牧童、水牛,一疏一密,形成鲜明的对比;树枝在用笔上中侧锋并用,一气呵成,充满动感;墨色浓淡干湿,变化丰富,表现出了梅树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大墨团块的水牛在与梅树变化多端的墨色变化中,既拉开了画面物象之间的层次,又凸显了水牛和牧童在画面中的画眼地位。同样,水牛与背上的牧童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同样存在黑白、繁简、线面的对比映衬关系。

此图,画家对水牛身体的描绘,造型严谨到位,如铁铸一般沉稳有力,尽显苍老劲健。作者以浓淡相间的笔墨准确清晰地塑造出水牛的头部、脖颈、躯体及四肢,行笔的法度完全契合水牛的结构特征,将水牛身体的厚重和筋骨的坚韧完美地展现出来,同时,也把水牛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反观身伏牛背凝神远眺的牧童,则用简洁鲜明的线条勾画而出,与水牛形成了黑白、繁简的对比,显示出一种层次感和立体感。稳重的老牛与天真的牧童,动与静、驯与顽,对比强烈,相映成趣。

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注重意境的创造。他认为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即是写情,这幅《迎春图》正是情与景完美交融的典范。画家通过对生活入微的观察,营造了画中童真朴实、和谐清新的诗化意境,可谓匠心独运。

《迎春图》李可染

猜你喜欢

牧牛小景李可染
生命的源泉
——趵突小景
河山有君
——李可染画院院展
等不及的收徒
生命的源泉
——趵突小景
「金」风吹开一池莲 金银器中的池塘小景
李可染:胸中丘壑,笔底烟霞
全真道圆明老人所述修性《十马图》试论
林中小景
牧牛图:禅宗“渐悟”的教科书
名画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