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校推进现代学徒制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2019-03-14

中州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技能中职职业

崔 蕾

(郑州市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河南 郑州 450000)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工作作出的新部署。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职业教育成为提案中的热点。民盟中央在《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案中认为现代学徒制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通道,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措施。致公党中央在《关于助推现代学徒制培育新型工匠》的提案中认为通过现代学徒制进行技能人才培养是当前国际公认的职业教育发展趋势和主导模式,是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由此可见,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一、现代学徒制在职业学校实施的意义

(一)现代学徒制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实际的一种有效育人模式

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以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传统学徒制最先出现于手工业,是正规学校教育出现之前人类知识技能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它是古代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

在传统的学徒制教学中,师徒在生产过程中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的影响和指导下习得某种知识或技能,徒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观察师傅的实际操作,感知和捕捉师傅的经验和技术,之后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模仿性的实作,在此过程中逐渐学会技能。

工业革命是学徒制发展的转折点,机器大生产代替了人力手工制造,传统学徒制已经不能适应甚至阻碍了规模化的集体生产,生产方式的改变要求培养形式发生变化,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以澳大利亚和英国等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吸收传统学徒制的优点并融合现代学校职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创造了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相比,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是现代学徒制最大的特点,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培养、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强调的是学中做、做中学。

现代学徒制在传统学徒制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以及发展,由单纯培养熟练技术工人,革新为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这也是现代学徒制的一大特征。其已经不再是由师傅全权负责考核,而是由行业、学校以及教育部门等共同进行评价。“企业”这一主体的加入,使得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办学模式“灵活性”特色进一步凸显,所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综上所述,本文试将我国的现代学徒制定义为:以学校本位教育与工作本位培训紧密结合为典型特征的新型学徒制度,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与师傅的双导师教学,共同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熟练专业技能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代学徒制模式有利于中职学校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曾在其名著《个体知识》中提出默会知识,认为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只能靠生产实践中师傅的口传手授和学徒的模仿、用心领悟以及身临其境的历练来获取。与默会知识相对应的称为显性知识,即从课堂教学、资料和书籍中获得的知识。在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中,学生以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在企业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完成显性知识学习的同时建构默会知识。这种显性知识和默会知识相结合的现代学徒制模式,真正地实现了知行合一,有利于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三)现代学徒制模式有利于激发中职生的学习动力

当前中职教育普遍采用“2.5+0.5”的培养模式,先在校学习两年半时间、最后半年在企业顶岗实习。所有在校生享有国家免学费的待遇及“推荐就业”的承诺,学生感受不到社会中就业竞争的压力,容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等状况。现代学徒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统一的培养过程,改变了传统的“先学习、再就业”的状态,倡导工学结合,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让提前体验工作岗位的学生亲身体会到了就业的不易。现代学徒制将学生学习阶段与“企业”“岗位”“就业”相融合,使得学生学前有目标,学中有措施,就业有保障,有利于激发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现代学徒制模式有利于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对人才规格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即就业成为社会人,因此中职阶段对学生三观进行塑造和引导就非常的关键。中职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如果仅仅依靠学校理论教育和有限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很难适应从学校到职场、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亲自参与企业活动,在获得岗位技能的同时提前感受企业文化、获得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学生三观的正向构建。

(五)现代学徒制模式有利于实现社会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当劳动力供给结构不能迅速调整以满足劳动市场需求变化时,劳动力供求结构之间便会出现暂时性失衡,形成“结构性失业”,表现为各种“用工荒”和“返乡潮”,无技能或低技能人员无工可做,高技能人才却重金难求。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相互融合、共享共用,使得人才培养高质高效,企业用工困难亦可得到有效解决。

现代学徒制作为一种校企深度合作、产教高度融合的职业教育形式,比单一的学校教育能更好地适应劳动市场需求,使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过渡,减少青年失业率。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的现状及困境

(一)现代学徒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施现状

受历史条件制约,我国的中职学校教学普遍存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轻专业技能训练的倾向。存在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不强、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一致、课程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脱节、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分离等问题。

1.偏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教学倾向

现代学徒制模式的显著特征是职业性和实践性。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学生通过学校培养、企业学徒与岗位实践等过程认识和体验社会,在提升技能的同时实现其职业素养提升。调查表明,大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通常因职业技能不高、职业素养欠佳,影响了其就业质量和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究其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职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职业思想和职业行为习惯等重要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多止于课堂理论教学和口头说教,缺乏环境熏陶和实践育人环节,使得教育功效大打折扣。

2.教学模式无法达成培养目标的初衷

当前中职学校实施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缺少企业的深度参与,普遍存在教材内容陈旧、技术技能落后于社会与行业发展从而使得教学目标偏离培养目标的现象。此外,在教学中仍以传统的知识传授法为主,有效的专业技能学习模式尚未形成,从而使得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率均无法达到社会需求。

3.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不符

在当前开展的现代学徒制模式中,因为缺少企业的主导和深度参与,导致校方很难结合岗位需求变化情况拿出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由于用人机制的不畅,没用的人出不去,急需的人进不来,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教学内容设定的失准,高水平教学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质量不高与竞争力不够。

(二)现代学徒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施困境

1.政府层面

现代学徒制贯穿于中职学生从入学到就业的全过程。因此,从时间上看来,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方案一定要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是统一的育人整体。从空间来看,现代学徒制还需要合适的社会环境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近年来,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力度前所未有,中职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当前,政府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表现为财力支持,对于中职教育制度建设、法律保障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的引导则有所欠缺。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中职类学校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之间,特别是教育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之间互不隶属,各行其是,缺乏有效配合,无法形成合力。教育主管部门推行现代学徒制以促进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为目的,将改革创新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重点;而人力资源部门则把现代学徒制称为“新型学徒制”,以加快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为目的,以改革创新职工培训制度为重点。这些体制方面的分歧,给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与实施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2.学校层面

中职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过程中,仅把企业当作一个提供实训设备或实习岗位来源的合作伙伴来看待,不曾考虑企业在项目开发、技术革新、员工培训等方面的需求,不能很好的将学校优势与企业需求结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及人才支撑。为了争取现代学徒制的试点资格,一些中职学校只是与企业建立临时的应付性质的合作关系,企业师傅的实践指导有名无实,“双导师制”流于形式,使得合作流于形式。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技能人才。但大多数中职学校教师是由“学生到老师”,从“学校到学校”,有些专业课教师甚至从来没有到过生产一线,连最基本的生产流程、生产工具都不甚了解,这样的师资状况无法培养出合格的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曾经下发《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然而在现实中,这项政策本身只是一个指导意见,没有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政策和资金,落实起来面临诸多的困难。

3.企业层面

(1)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强

由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无法保证,从而使得企业缺乏参与现代学徒制的热情不够,“校热企冷”是我国现代学徒制面临的一个普遍现实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学生进入工作岗位,不仅不能给企业带去经济利益,反而可能因为学习时间与工作时间冲突、技术技能薄弱、对企业文化认同不够、职业素养较低等原因而成为企业的负担。因此,绝大多数企业都不愿意把重要的工作岗位拿出来出来供学生顶岗实习,只是例行公事的把实习学生安排到简单的流水线上。这样,学生在企业中很难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与技能。

(2)企业师傅授课存在局限性

在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良师难求”的情况。受俗话所说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理念影响,师傅担心技术外传影响自己的岗位;也有一些师傅担心教授学生技能影响自己的工作效率;徒弟的产品质量无法保障从而影响到自己的业绩;出于这些因素的考虑,师傅带徒弟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企业师傅一般只擅长做,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方面都比较薄弱,解释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没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师傅首先要保证完成自身岗位的工作量,当工作任务繁重的时候,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更不用说考虑教学方法,总结梳理工作流程、提升语言表达等教学必须的要素。师傅通常是分配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工作,保证学生和设备安全,不出问题就万事大吉。

4.学生层面

对于一直处于学校学习突然参与现代学徒制岗位实训的的学生来说,要迅速按照企业的要求来实现和岗位无缝对接是比较困难的。在实践过程中,因为新鲜开始的时候往往积极性较高,但很快就会失去新鲜感而产生厌倦情绪,使得顶岗实习不是流于形式,就是草草结束。这是因为学生在上岗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缺乏对岗位能力的基本训练。大多数企业能够提供给学生实习的有技术含量的岗位有限,多为流水线操作,长时间从事低技术含量岗位的操作,学生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不仅磨灭了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认为自己沦为了企业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使得实习教学无法顺利开展。

三、现代学徒制在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的运用策略

我认为,在顶层设计层面政府应结合当前国情、产业发展状况、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充分协调学校、行业、企业等各方力量,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四位一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

图1 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健全政策法规和法律保障

从欧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现代学徒制必须具备比较完善的法律和法规,以及较好的政策支持,而我国目前有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空白的政策使得现代学徒制缺乏最基本的制度保障。

按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我国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整体思路应该是:由国家和政府制定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有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教育主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部门的管理职能,合理分配行业、企业、学校、学生各方职责与利益,对尚在探索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立综合考评机制

推行现代学徒制除了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以外,还应建立明确的学徒制考核和评价标准。在校企协同开发“双主体”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建立“学业标准”与“学徒标准”相结合的评价考核体系。学徒标准应坚持过程导向,其内容应该是学生在工作中学习和完成任务的情况。另外,根据学徒的定岗,参照岗位职业标准,要求学生有针对性地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避免出现考证与实际工作岗位相脱节的现象。在保持与国家教育标准一致的前提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标准,并以此作为考核依据,把资格证书与岗位人才需求结合起来。加强学徒过程管理,通过行业协会的介入,把学徒过程的质量评价纳入到最终考核中,并与资格证书结合起来。

(三)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传统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目前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没有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强调了理论性却弱化了实践性。

因此,要推行现代学徒制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作为保障,校企要能够合作重构课程体系。首先,要能够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优化课程内容。学校与企业合作研究学生职业素养能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为主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设计,突出实践性强的内容,构建依据岗位能力培养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其次,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以保障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职业需求相适应。学校根据行业职业标准,与行业协会积极合作开发新的教材体系,保障教学标准与行业标准相适应。学校还要与企业合作开发出职业素养类课程,课程的开发要立足于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以及学生职业能力、道德情操、职业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要能够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支持。通过职业素养课程教育使学生能够走出学校后尽早成为一个合格的职业人,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人。

(四)多途径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由于中职学校教师多是高等院校毕业即入职教育行业,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导致教师实践技能上的不足。因此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中,必须多渠道加强教师的实践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通过学校专职教师技能提升工程、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以及聘请兼职专业课教师等途径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在工学交替的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学团队的整体优势,相互协作、取长补短,既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础,又通过教学相长促进了教师水平的提高。

(五)建立中高职现代学徒制衔接制度

虽然现在很多职业院校都在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实践,但是还仅仅限于形式上的模仿,很少有进入深层次、实质性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机构的升级,现实给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职业人才的培养规格。2015年10月底,国务院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提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具有重大的意义。高等院校进行技能型人才培养一方面为中职学生继续深造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也能为企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以满足我国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总而言之,职业教育要想真正完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就必须建立与职业教育教学规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式。职业学校通过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可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目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中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技能中职职业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