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宗元心境探析

2019-03-13张艺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2期
关键词:游者小石永州

张艺君

文本解读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只有深入解读文本,才能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思维和感知力,提高教学有效性。但目前“教师的文本解读意识薄弱”,可见,文本解读是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关注并不断进行提升的重要项目。

文本解读的方法是多样的,文本细读是其中一种,它是“教师对文本的感知、理解和评价”,是文本、作者及阅读者融合、碰撞的过程。叶圣陶先生也指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所以,在文本细读时,“抓住关键的、重点的词句”是最必不可少的方法。

从整体上看,在《小石潭记》中,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有着极大的差别,究其根源,与心境变化有关。可见,柳宗元心境的解读是《小石潭记》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那柳宗元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呢?经过一番研究和比较,笔者最终选定遵循文本细读抓重点词句品味的方法,回归文本,对柳宗元心境变化过程进行探究和分析。

一、由“乐”转“凄”,动态变化

1.沉醉山水,“心乐之”

文中,小石潭的出场是先闻其声,再见其形的——“如鸣佩环”的水声,清脆悦耳,柳宗元“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见到小石潭之时,潭水的“清冽”之感,对于刚刚结束“伐竹取道”的柳宗元而言,是十分舒适的。

在享受清凉的同时,他还仔细观察了小石潭的六种景物,并用一、二两段的108字进行描绘,颜色亮丽,十分清幽,极具美感。具体如下表所示:

不过,小石潭位于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广西交界的地方,当时十分荒僻,是个人烟稀少的地方;而且从现在的图片来看,小石潭的景观也绝称不上美。可见,小石潭之所以在柳宗元笔下堪比人间仙境,是因为他的心情,正所谓,境由心生——初遇小石潭的柳宗元,静谧、清幽、舒适的小石潭让沉醉其中,甚至暂时忘却了官场失意的烦恼,令他心情愉悦,即第一段的“心乐之”。

2.乐极生悲,“似与游者相乐”

第二段主要是关于谭中“鱼”的描写——“百许头”写鱼数量之多,“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俶尔远逝,往来翕忽”则把鱼在水中畅游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这样热闹、美好的景象让柳宗元心情愉悦,延续第一段的“乐”。

但该段最后一句“似与游者相乐”的“似”字却值得探究。“似”是“似乎、好像”,有猜测、不确定的意思。若去掉,则为肯定语气,即确定鱼与游玩的人相互取乐,这与文章原意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鱼“与游者相乐”只是柳宗元的想象,是他的一厢情愿——鱼是没有人类情感的,游来游去是天性使然,并非与游玩的人相互取乐。而且,那些热闹和自由自在是属于鱼的,不属于柳宗元。这就让他不禁想起了自己被贬等不幸遭遇,悲凉之感悄然生长。这是乐极生悲,是“以乐衬哀”的写法。

3.“不可知其源”,回忆与悲戚袭来

悲凉之感的产生,柳宗元是有意识的。所以,他不忍再看谭中鱼,转而看向了小石潭的西南面,即文章的第三段。这一段内容很短,只有两句,是写小石潭西南面溪水和岸势的。

在这里,笔者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同质异词”现象——第一、二段和第三所描述的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用词区别明显,这种现象甚至延伸到第四段。如下表所示:

相似的景物前后描述却大不相同,这是柳宗元心境发生变化的产物——曲折的溪水,不齐的岸势,更“不可知其源”。不过,此时不可知的何止是溪流的源头,还有柳宗元那因被贬而未可知的未来。于是,过去的回忆再次侵入,与悲戚之感一起袭来。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溃不成军

虽然柳宗元依旧身在小石潭,置身于四面绿树环绕的景色之中,但此时的感受却是“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即寂静寥落,空无一人,心情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悲凉、孤独的气息。这种感觉,入神入骨,让他饱受身心的折磨。最后,还因为“其境过清”,而选择离开。

从第四段这一表述看,此时的柳宗元对自己心情的认识到位,表述也十分直接。不过,柳宗元真的是因为环境太过凄清而离开的吗?其实,并非如此,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柳宗元心境的变化——此时的他因为暂时忘却的经历和烦恼全部回忆起来了,悲戚之感汹涌而至,让他的情绪溃不成军,已然没有办法继续在这样的环境里继续呆着。由此可见,其实柳宗元的悲戚程度。

综上,通过对《小石潭记》“乐”“似”“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等关键字词句的分析,可以得出柳宗元的心境是由“乐”到“凄”的动态变化过程的结论,而且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以“凄”为主,以“乐”为辅。如下表所示:

二、“同游者”,更增其凄

第五段,即最后一段,共27字,是介绍同游者的,与小石潭景物描写、柳宗元心境无直接的联系,若删掉,文章也是完整的。

叶圣陶先生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柳宗元身为一代文学大家,更是如此,所以,该段是冗余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笔者也翻阅了柳宗元笔下与《小石潭记》处于同一时期创作的《永州八记》及同是不同作者“记”文体的文章,发现里面均没有类似的写法。

可见,《小石潭记》的最后一段非冗余,也非文体格式需要,它是柳宗元觉得的必要的存在。所以,笔者用“还原”、“比较”的方法,对第五段展开研读和探究。

1.“同游者”身份的特殊性

“对于一篇文本的深刻理解也离不开对相关背景性知识的掌握”,所以,笔者先确定了这5位同游者的身份:吴武陵和柳宗元一样被贬永州,是“同是天涯沦落人”;龔古是永州的隐士,是柳宗元的知音;宗玄是柳宗元的堂弟,柳宗元被贬后,他放弃家业,一路陪伴他到永州;崔氏二小生是柳宗元姐姐家的两个孩子,是他的亲外甥。

我们可以看到,陪伴柳宗元游小石潭的不仅有相同经历的人,有知音好友,更有亲人。这些人的身份是平常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因为此时的作者已因参加“永贞变法”而遭贬永州,此时的还陪在他身边的这些亲朋好友甚是难得,对身遭贬谪的柳宗元而言,无疑是有精神慰藉作用的。

2.关于“同游者”与“寂寥无人”的分析

第五段对同游者介绍,显然与第四段中的“寂寥无人”,是相互矛盾的。那到底哪种说法比较真实呢?

笔者以第二段中的“游者”二字为突破口。“游者”,即游玩的人,可以指一个,即作者自己,也可以指多个。但在古代汉语中,若要自指,直接可以用“余”或“吾”等表示,可见,游玩的人并非只指柳宗元一人。这与第五段的内容相互印证。所以,游小石潭的并非只有柳宗元一人,是有其他同游者的。

那为何第四段要写与事实相矛盾的“寂寥无人”呢?其实,这并非无中生有。第四段是直接叙述柳宗元感受的段落,“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清”等都是其感受的组成部分,“寂寥无人”在该段,所以,也应理解为是柳宗元的感受,而非事实的陈述。而且“寂寥无人”的使用,能起到反衬的效果,即柳宗元心绪被勾起后,因孤独感、苦闷感和凄凉感太深、太浓,以至于陪在他身边的亲朋好友都无法让他得到慰藉。

所以,最后一段同游者的介绍,与“寂寥无人”形成对比,更增其凄,让柳宗元“凄”的心境、孤独苦闷的情绪达到极致。

笔者遵循文本细读抓重点词句品味的方法,围绕“乐”“似”“不可知其源”“凄神寒骨”等字词句,分析柳宗元心境由“乐”到“凄”的动态变化;进而通过对最后一段“同游者”身份的考察、与“寂寥无人”的对比,解读柳宗元达到极致的“凄”的心境。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市五缘第二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游者小石永州
永州的雪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菩萨蛮·游鸡公山
林泉幽致
晋祠
挡住他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
小石印象
捡到一座城堡
虚虚实实总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