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人一城,一诺一生
——妙手仁医路生梅的故事

2019-03-13梁欢

西部大开发 2019年2期
关键词:佳县铜川病人

文 / 梁欢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首挂在佳县人民医院废弃窑洞里的小诗,正是路生梅书写。

50年前,也就是1968年,路生梅还是一名刚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和所有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时代的浪潮推动着他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位瘦小的北京姑娘背上沉重的行囊,踏上西行的列车一路到达铜川,再从铜川转卡车到佳县。当卡车过了铜川,看见深冬萧瑟的苍茫大地被皑皑白雪覆盖,心中憧憬的浪漫情怀和沿途美景带来的兴奋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心中油然而生的苍凉感。但这仅仅是个开始,之后她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了她此刻的想象。

初到佳县人民医院报到,周围空旷的荒野中零星散落的几座坟头,让她不免困惑,直到被安排到了一孔墙皮有点脱落的宿办一体的破旧窑洞里,她才确信这里就是一所县级医院。

因为没有住过窑洞,冬天里生火就成了她遇到的第一件难事,不愿意长期麻烦老乡,自己每天弄得满屋子烟尘,折腾几回过后,干脆就不再生火,每晚就蜷缩在冰冷的土炕上。最让她难受的是饮食问题,医院不允许开小灶,大灶又长期用羊油炒菜,吃一顿会吐几次,可担心别人发现自己脆弱,害怕别人说自己是城里来的姑娘娇生惯养、小姐脾气,就一直咬着牙关强忍着不说,在深夜里偷偷抹眼泪。迷茫不知前路几何的日子被她写在了日记当中,“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但是,工作的需要不允许她继续沉浸在痛苦当中。老百姓缺乏基本的医疗卫生常识,用未消毒的剪子直接剪脐带,乡镇卫生所医疗水平又不高,早期不能及时发现症状,医院不时就会接到已经危重期的破伤风病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瘫病人、黄疸病人。亲眼目睹了病人痛苦地离去,让她产生了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难以释怀的关切。

1984年,路生梅在诊室前留影

在路生梅的家中,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络绎不绝

路生梅在家中给一名小朋友看病

“中国好人”路生梅榆林学院报告会

路生梅做报告

普及医疗常识,下乡培训医生,筹建专业儿科,成为了当时最紧要的工作。基层可不比大医院,要求内、外、妇、儿、中医、静脉穿刺都能够独当一面。作为医学院儿科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院领导对她有着更高的期望,老百姓的信赖和渴求也更甚,她被逼着跨专业领域探索。白天扛着农具参加劳动、接诊病人,晚上点着油灯刻苦学习都成了日常习惯。

那个年代,物质条件整体较差,医院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才有了第一辆救护车接送危重病人,医生们日常出诊全靠步行。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路生梅到离城十几里的崔家畔出诊,因为当时穿的是从北京带过来的塑料底棉鞋,遇到雪地会打滑,所以走几步就摔一跤,跌跌撞撞一路摔了40多跤,在临近村子的下坡路上,因为害怕再摔跤,索性就半躺着滑了下去,到了病人家里几乎变成了一个泥人。在给病人治疗的几天当中,细心的女主人不知道什么时候默默丈量了她的脚底尺寸,亲手为她做了一双千层底的棉布鞋,看着眼前这个女人满眼充斥的血色,她仿佛看到了掌着油灯纳鞋的画面,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路生梅在家中与她曾经的学生交流

棉鞋一直没有舍得穿,但是这次遇见,却促成她做了一个人生中重大的决定,面对回北京的机会,她却给党组织递交申请书承诺“为党工作五十年,为佳县人民服务五十年”。

有一次,天上下着暴雨,孩子放学回家进不了大门,就躲在院子外边的石桌下避雨,当她回到家时,看着被雨水淋透冷得瑟瑟发抖的女儿,无法抑制的泪水伴着雨水顺着脸颊就流了下来。用她的话说:“每一次在抢救病人和照顾孩子之间,我都选择了前者,因为只有这样,我才心安。”

到今年,路生梅已经兑现了她“服务佳县人民五十年”的承诺。从芳华少女变成了一位古稀老人,她被评为陕西省诚实守信道德模范,荣登中国好人榜,可她扶伤、济世、敬德、修业的初衷和医者仁心的操守始终没有变。让我们一起为这位扎根西北、默默奉献的老人,点赞!

猜你喜欢

佳县铜川病人
佳县文化馆:非遗传递爱心 消费助力振兴
谁是病人
朱鹮之约
为佳县人民的健康服务50年
路生梅 52年 守护孩子们的健康
峥嵘岁月刻进党员灵魂——铜川耀州区这样上党课
铜川转型调查
铜川第一口天然气探井开钻
病人膏育
还能活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