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彰显推动发展的精神力量

2019-03-13主持人陈宇宏主讲人李浩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暨汉唐文学研究院教授

西部大开发 2019年2期
关键词:陕西传统文化

主持人 陈宇宏 主讲人 李浩 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暨汉唐文学研究院教授

丝路大讲堂

主持人语

读史学史、以史为鉴,很重要的一点是能从中汲取经验,总结教训,启发未来。那么我们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到什么,而又如何能加以弘扬?本期丝路大讲堂我们邀请了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暨汉唐文学研究院李浩教授,分别从文化的理念、儒学教育、生态文化、书院的社会教化功能等方面,结合自身教学和生活实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深入浅出、精彩独到的讲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承载华夏文明,点燃青春梦想”活动在西安汉城湖畔举行

主持人:李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采访,使广大读者朋友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能更好、更全面地了解您所从事的文化研究工作,并体会其中所蕴藏的学术理念与治学精神。

文化,是大家经常用到的一个词,但真正说起文化,好像又很难一下说出具体的含义。您作为文化领域的学术大家,可否请您谈谈什么是文化?

李浩:文化这个名词可以说最简单也最复杂。这个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从学术角度而言,概念比较复杂。一次国际哲学会议上,大家甚至提出了160多种关于“文化”的定义。

一般认为,可以把文化分为三个层面:物质层面、精神层面,还有中间体。如果说物质是文化的表层,精神是文化的深层,那么在表层和深层之间有一个过渡层就是制度,由此可以提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物质形态,也有精神形态、制度形态。其中物质形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我们熟知的四大发明。制度文化实际就是中国历代制度,如科举制度。西方进入近代,尤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选用人才采用的文官制度(或科层制度),就完全是借鉴了中国自隋唐以来的科举选人、用人制度。今天我们选人用人制度也是从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另一方面则是现在组织人事部门选用干部、选拔人才的制度。这些实际上都受到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影响。

我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东西,同时也不排除有一些糟粕的东西。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很早就开始把“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当作我们文化传承创新的理念。

主持人:我们经常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又是为了什么?

李浩:中华文化有起点、有发展,也有曾经的辉煌时期。近代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文明因为政治体制、经济、以及军事的落后,饱受西方文明冲击。有些人甚至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归咎于中国的制度与文化。所以要全盘学习西方。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这段时间,再加上文化大革命,中国本土文化几乎被斩断了,使得现在年青一代对我们的中华文化不知其所以然。比如对节庆文化的说法,我们很多小孩子对立冬、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都知道,但节庆里的腊八、小年可能就不知道了。但如果要提起西方的节日,比如复活节、圣诞节等,中国人如数家珍。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绝不能忘记我们的民族文化。

绢衣彩绘木俑,工艺精巧、保存完好,形象地再现了初唐贞观至垂拱年间的唐人衣冠

我们对文化的仪式也没有很清晰的认知。我们都知道在一些正式的公务场合、商务场合,都需要穿正装。比如高层领导在世界范围内显示自己民族特色的时候。着汉服、唐装固然不对,穿清朝的黄袍马褂顶戴花翎也不对,因为没有专门的设计,就只能穿别的民族的服装——西服。现在的祭典活动,全国公祭黄陵要穿什么衣服,我们在家祭祖先要穿什么衣服,那年轻人结婚回去看父母穿什么衣服,我们在这些方面都没有明确规定。但古代有正装,每个时代都有风格各异、专门设计的服装,如汉代、唐代、清代都有自己朝代的正装,而五四以后我们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服装了。在韩国,有韩服。在日本,结婚时或者公务接待时,或者你到日本一个知识分子或学者、医生等文化人的家去做客,他们肯定都要穿符合礼数的民族服装——“和服”来迎接你。而在我们国家究竟应该着唐装,还是应该着汉服作为我们的正装,还需要研究。

我们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表达方式也未得到继承。我在青岛大学一个会议中提到现在的中文教育要有一个“回归”即回归原点,其中一个就是我们传统的书院教育,它有它合理的地方——书院教育实行小班教学,且教育过程中大家席地而坐面对面进行交流。所以在《论语》里,孔子讲课,几个学生不断提问题,孔子停下来,回答学生。这种书院教育方式,是要老师和学生一起生活、一同吃饭、一同游览这样的近距离交流,老师通过日常生活方式来熏陶学生,通过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来教育学生,其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就更大。而西方教室、日本的教室是讲堂式的,有讲台,是老师讲,学生听。师生有距离感,这是不利于教学互动的。

唐代《簪花仕女图》,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还有一点是我经常提到的汉语的独特表达。传统汉语是非常典雅、优美的。然而现在的白话文缺少了这一点。记得我第一次去台湾时,淡江大学的一位博士在桃园机场接到我们,接着就给他的老师打电话说:“老师,我们把大陆的各位先生都接到了,我已经向他们道过早安了。”问安这么一个表达方式实际上不过就是道一句:“老师您好!”但这种表达会让我们感觉特别温暖,感觉很美好、很古典。

留白让空白成为了空间,让画面有了“孤独”的时间感图为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很多这样美好的表达方式。比如诗词、对联。现在马上到春节了,对联这种表达方式,要是用英语写就很难做到,上联7个字,下联7个字。上联7个字是主谓结构,下联7个字也必须是主谓结构;上联7个字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必须是动宾结构;或者说上联全部是名词没有出现动词形容词,下联也必须一样。这会难倒很多外国人,但我们中国老百姓就能做到。所以说语言及文化是我们世世代代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中国文字和西方文字不一样,我们的文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他们的则是一种表音体系的文字。对联可以拉长,把对联一联拉成两联就是一首绝句的诗,5个字的就叫五绝,6个字的就叫六绝,7个字的就叫七绝,再往长拉,绝句也可以变为律诗,而且可以继续延长,就像你们玩的那个数字游戏,再往长拉就叫长律,排律。一首长诗它同时上句和下句就无限的把它拉长,这是格律诗的优点。曲也可以变化,不一定都是整齐的,格律非常严的,我们的古体诗在格律方面就有一些变通变化,它就有可能把一种语言里在声音、形体上的美推到极致,形成我们古典文化中的诗词文化或者韵律文化。

我们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优秀的艺术体系,包括我们的国画有墨分五色,它把墨分为清、淡、重、浓、焦五个层次。还有书法,书法本来是用墨来写字的,它在空灵的时候讲究留白,那么在书写绘画过程中怎样形成一个留白,它都是用有和无、虚和实的有机组合,形成一种想象空间,从而体现出艺术的更大追求。

另外,传统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表达,我那本《唐诗美学精读》中有提到一些。在西方文化中所探求的时空统一的命题,在中国文化中则是显而易见的常识。时空,在中国古代是用“宇宙”一词来表述的,何谓宇宙?《庄子·庚桑楚》中解释:“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有长而无本剽(通‘标’)者,宙也。”《淮南子·齐俗》:“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换言之,宇即指东、西、南、北、上、下、左、右方面延伸的空间;宙则指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时空统一体的所有内涵,从“宇宙”这个古汉语并列式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中就体现了出来。中国古代的诗画艺术,特别是唐诗中的时空观念,既导源于这种全整律动的宇宙意识,同时,又是对这种哲理玄思的富有生命情调的永恒呈示。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时间在变,但是这种优秀的文化会被传承下来。

我们看西方的现代艺术,看莫奈,看现代派大画家创作,觉得其实很好理解,因为东方的古典和西方的现代之间有一种互相的、可理解的空间。这些都是我们说的中华艺术优秀的原由。然而,大约从20世纪60年代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被视为垃圾,这种行为是不典雅的,甚至是非常粗鄙、简单、苍白的。

由于财富是两方面的,物质的财富和精神的财富,精神财富没有了,中断了,它没有仪式来接续继承、吸收。然而我们崇尚的是另外一个东西,所以就形成了一个很长的断层,那么现在我们就要把中断的这一层连接起来,在现代和古典之间架起一个桥梁,让古典走入寻常百姓家,让我们现代人也能进入到古人的世界,并且进行双向的交流,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我们在和世界的对望交往中,一方面我们要追求世界共同的一些东西,即普世的:比如说我们用的计时系统二十四小时,就是统一的;我们所有的铁路、公路、机场的系统,它都是统一的;军人打仗,他们互相的表达也要是一致的;在一些世界性的学术会议上,所有的数学家讨论问题,要有一种大家共同接受的方式。但是说到文化,则各民族截然有异,每一个民族都能把自己绚丽多彩、源远流长的文化给我们展现出来,这样来看,难道我们不该将我们五千年以来的文化展示给别人?就像美国历史虽然短,但也可以从爱斯基摩人的历史说起一样,我们现在向世界输出,就必须要展示我们的民族文化。现在有个提法叫中国元素,你要在这个里面提一些中国元素、中国风格、中国流派、中国作风,这些东西,把它提列出来向世界来展示,这样也丰富了世界文化的内涵。

苏州园林中古典山水宅园代表的作品——网师园

在过去很长时间,中国汉字被某些人认为是落后的。因为书写很慢,现在计算机输入解决以后,书写速度变快了,这些技术问题解决后,就体现出了我们汉字的优点。再比如中医系统。中医从《黄帝内经》以来形成的一些理论知识,比如经络理论望闻问切的思想,中药体现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等。我最近在做关于中国古代园林的一个研究项目,中国园林和西洋园林是不一样的,西洋园林是要改造自然,而中国园林讲的是利用自然,小中见大、壶中天地,这些东西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古人讲究素,朴素,偏向莫与人争美,最高的美是素朴,而不是化妆的美、浓妆艳抹的美。素要讲究简化,简约,就形成了现在极简美学,苹果的创始人乔布斯受到了东方哲学、印度哲学中“禅境”的影响,他追求的就是一种极简美学。这种“万物归于元,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是我们文化的一个特点,在我们的哲学、美学、以及一些具体形态上都有表现。所以这些优秀的东西应该继承、弘扬和发展。

主持人:我们现在应当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李浩:现在是我们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好时机,一方面一些衰微的地方能够复兴发展。另一方面,今天的复兴并不是完全简单的全盘照抄,而是有选择、有重点地把其中有生命力的一些东西拿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指汉民族的优秀文化,还包括其他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无论是蒙古族、藏族,还是满族都有自己的独特优秀文化,其本身融合到我们中华文化里面,也会使得我们中华文化更具有多彩性、丰富性。

另外,在文化方面也要做好互补互鉴。中国汉民族崇尚的文化是温文尔雅的,男士见面讲话文质彬彬,但男人要有阳刚之气,否则在整个世界民族之林里立不住。那么,如何为中华民族补钙呢?可以通过借鉴其他民族的竞技来补足。你看国外留学生,大多都能歌善舞、性格很开朗,很阳光。其实我国的民族也有这种的特质,只是汉民族少一点。蒙古族、维吾尔族、苗族多个民族善于歌唱,用歌唱来表达感情,这是我们汉民族不擅长的,但我们善于说话。我们汉民族尤其是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像关中地区开化比较早,又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民歌、民俗里面原始的演唱都失传不少。现在要保护文化遗产,包括乐器,我们中国传统也有很好的乐器,比如革命时期的手风琴等等,还有我们开始提倡继承运用的古琴、琵琶、二胡等具有中国元素的民族乐器。

外国留学生跟随老师学习中国传统礼仪

当然在继承中也有交流,在和国际的交流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多的人知道中国精神的丰富性、多样性、内容的多姿多彩性。中国风格需要我们慢慢通过展示、文化的交流来走向世界,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中国精神文化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主持人:李教授,围绕文化的定义、为何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分享了您的心得与体会。接下来,结合陕西的实际情况,想请您谈谈我们陕西在哪些方面很好地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

李浩:首先,陕西文化历史悠久,可以说它与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早期的史前文化如半坡氏族公社,还有陕北的石峁。半坡猿人、石峁遗址体现了中华文化早期的一些特点,都在我们陕西。

第二方面陕西文化是体现中华文化的都城文化,都城文化我们也叫帝都文化。陕西历史上的都城,是城市里面的特大型城市,而且也是政治文化中心的城市,也可以叫枢纽城市。从夏商周开始,周朝有沣京、镐京,秦朝有咸阳,汉朝有长安城,隋朝有大兴城,唐朝有长安城。历史上,有十三个王朝在陕西建都,还有陕北大夏国都城统万城,这些都成就了陕西悠久的都城文化。所以,我们一些导游给游客就骄傲地说:西罗马、东长安,我们的长安城可以和罗马城相媲美。

第三,是诗词文化。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周南》《召南》《秦风》《小雅》这些都和陕西有关。《周颂》《鲁颂》

《商颂》“三颂”中的《周颂》和陕西有关。所以我们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文化总集和陕西有着密切关系。合阳的瀵池,被认为是《国风·周南·关雎》中关雎的故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个“河之洲”,就在合阳。汉代和唐代的很多诗歌都产生于陕西。所以陕西应该申请设立一个“诗歌城市”。我们注意到,现在国际上好多比如申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遗址、物质文化遗址等等,都很注意争夺这些东西。但是,对于文化创意城市,国内重视不够,陕西也不太重视。其实,基于《诗经》和陕西、唐诗和长安的关系,我们陕西可以申请设立世界著名文化创意城市,这个文化创意城市可以叫文学城市,或者诗歌城市。

合阳县万人唱诵《诗经》活动

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里的古城墙遗迹

陕西文化还与丝路文化密切相关。我们现在着力打造“一带一路”,洛阳、敦煌、撒马尔罕都是节点城市,西安才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另外还有红色文化,比如革命圣地延安,还有“西北革命的摇篮”——照金。这些都是陕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

主持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更好地与现代文明融合?

李浩: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广博,但是要将它和现代文明进行融合,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也是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创造型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是把它原封不动的拿过来,而是进行一些变化。

线装书是以古代汉语记录古代文化的形式和载体,我们今天要继承古代传统文化,也可以把书印成线装书,供大家学习、参考,这也是我们传承文化的一种方式。

我们现在让孩子们学习传统文化,《三字经》《弟子规》《四书五经》是常用的媒介,对于这些经典,不要一味强调死记硬背。我们可以让内容故事化,通过电影、电视剧、动漫、漫画、连环画方式来讲,寓教于乐、深入人心,不一定非要看原封不动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白话文也可以,这些我认为都是在做一些转化的工作。

另外,我们可以与现代科技对接。比如采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形式来实现文化传播。学校的老师也可以通过慕课的方式,慕课是国外哈佛的一些知名教授讲课利用互联网的一种教学方式,老师在网上授课,然后你在网上选课,选课以后你可以在网上提问题,老师在网上给你解答,期末考试你在网上来提交试卷,老师在网上评判你的试卷,整个教学过程在新技术驱动下进行,便捷而高效。

还有,我们可以利用视频、音频、如喜马拉雅有声书的学习方式,把传统文化变成有声书,无论读文言,还是讲课,有一段音频、视频传网上,所有的人都可以学习,通过链接或者其他方式不断重复,无限传播。既利用了碎片化时间,又突破了课堂的限制,实现真正意

主持人:怎样通过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审视当今的文化现象?

李浩:我们用中华传统文化视角审视当今的文化现象,传统文化有两个视角,一个视角叫小传统、一个视角叫大传统。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大传统,就是经典文化,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二十四史里面记录的这些文化。小传统是什么呢?就是历史时期普通人的生活内容,他们的喜怒哀乐、日常生活,这些内容往往被遮蔽,在什么地方还能找到他们的踪迹呢?我们去敦煌,只看到了敦煌石窟、壁画。其实在敦煌藏经洞里还有其他内容:地契、借据、婚约、离婚书等等,这类文献都反映了当时敦煌、酒泉、张掖一带人们的生活情况,这些是在传统的经典文化中所没有的,这些内容却丰富了我们对当时普通人生活的认识,这一方面的内容我们过去了解比较少,我们要以传统的视角来看当代文化。

传统文化的特点就是典雅性、高贵性、经典性,都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传统文化的视角和我们现代生活还是有一些差别。举个例子,就拿古代社会中的职业行当来说,古代社会的职业行当中 “士农工商”是指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商人四种职业行当。我们再来看一下今天的职业行当,就不好用“士农工商”来概括了,它非常丰富,有几百种职业构成。这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把古代社会各个方面衍伸展开,展开以后它很多的职业是古代没有的,我们也不能用古代的东西硬套现代的东西。

还有包括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古代社会生活有它自身的经典性与简单性。现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的充分发育,发育以后,长出它的枝叶来,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彩。

百人着汉服抚古琴 在“诗经里”体验中国雅乐风韵

主持人:《中国诗词大会》作为一档具有中国本土传统特色的原创综艺节目,一经播出就引起一波收视高峰。它不仅在市场表现方面有良好的反映,更在弘扬传统文化、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有不小的价值。如何策划更多像中国诗词大会这样有传播力的文化综艺节目?“打开”传统文化有哪些新方式?

李浩:有很多种新方式,像《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都是一种很好的尝试。但是就我们陕西来说,我们要有一种创新的思想,不要总是循规蹈矩。如果中央电视台搞了一个叫《百家讲坛》,我们陕西电视台再搞,那就是模仿,就缺乏新意。

模仿复制,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不可取。我们要做首创,比如说,我们可以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因为陕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我们可以组织一些体验式寓教于乐的新方式,这个也是符合国际的趋势。

以着装来说,现在很多人也更愿意去选择手工制作的衣饰,因为手工制作更有价值,更值得我们珍惜。比如一些民间手工制作的土布非常好,给人返璞归真之感。手工制作常以它的独一无二、不可重复而彰显其贵重,而机器制造虽然拥有方便快捷的优点,却难以避免千篇一律、低成本的缺陷。包括造纸,我们若能让孩子完整体验民间纸张制作的工艺流程,以后在写字、绘画时就更能深入理解我国书写文化。书写文化马上也会变成一种绝学。书写的过程其实就是人的大脑在做保健操,书法家长寿,画家长寿,就是这个原因。我还算比较早用电脑的,我当时就想要一个手写板,汉王系统手写板,我用第一个手机的时候,我不学半角,我就是要手写,我害怕中文教师一旦不会写字的时候,问题就很严重了。别人不会写字没关系,一笑了之,但是中文教授、知名教授不会写汉字了,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你学问再大有什么意思?要留住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就要懂得中国传统文化,要了解纸的来源和发展,要掌握汉字这一传统书写方式。中国人是喝茶的,中国人对茶很有讲究的,中国人在餐饮方面也是很讲究的。比如斟酒、请茶、端酒、端茶,这些都在日常仪式层面有约定俗成的规定,这些仪式的保留和践行才把传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来。如果没有固化在仪式层面,就有可能中断。说一个很小的段子,比如说女士一般是不打领带,男士打领带,其实打领带是不好打的。西服的领带你要把它打好,很不容易。那我们现在都是很偷懒,就是第一次打完以后,保持它原来的状态就可以了。你说我穿西服,但是我又不会打领带,这就是没有文化的观念,不会文化的实际操作。比如喝中国茶,须会煮茶,煮茶也是很讲究的。就像喝咖啡,这两年我时间充裕了,就讲究一点。才懂得要喝现磨的咖啡。过去10块钱买一大包速溶咖啡,对不对?但是当你对比着喝就会发现,那个速溶咖啡容易把胃口喝坏,还破坏了你的鉴别力。反过来你喝好咖啡,精致的打磨,细细的品味,速溶咖啡就不再愿意喝了。

一场汉服开笔礼仪式在西安汉城湖举行

主持人:陕西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发掘价值的待开发遗存还有哪些?

李浩:首先,陕西的文化,既是有陕西特色的文化,又是属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内容非常多。比如说关于黄帝、黄帝陵的文化,这一部分内容挖掘的还不够,我们甚至连黄帝文化、帝陵文化的专有权都没有争取过来,还在和河南共享。我们是在清明祭黄帝陵,人家河南是在新郑祭黄帝故里。他们规模比我们要大,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职位比我们高。但是这个祭奠究竟在什么地方?我们祭的是帝陵,他们祭的是故里。严格地按照传统来看,应该是在帝陵祭。这个怎么样做,我们应该更多的研究、争取话语权。

第二,我们陕西有好多的遗址,而这些遗址保护,究竟该怎么保护?我提了一个思路就是把这个点状的遗址串成一条线,最终结合成一个面来保护。点的保护做不好,整体保护就是空中楼阁。以现在我们西安城墙里的建设来说,一些政府机关,包括一些工业的、制造的部门,其实都可以逐渐搬迁。结合明城墙以内,同大明宫、东北方向汉长安遗址、秦代秦咸阳遗址就整个一片连起来,把我们明城墙以内做成一个大遗址博物馆。商业用地、工业发展及其他的发展可以放在这个保护区以外。保护区以内应尽量限制高度、密度、过度开发,严格把它保护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遗址。现在大遗址保护未做到位,可以考虑这点建议。

2018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黄陵举行

大明宫遗址公园

第三,陕西在保护开发遗址时,不能只关注眼前商业利益,要关注长远利益,对遗址保护,最好利用我们现在制度的优越性,就是依靠国家宏观角度的政策支撑。遗址的保护在短时间内它是见不到利,这并不等于是失败。反过来说一个遗址,每天过多的人进入,未必是一件好事,它会对一些文物本身造成破坏。如果它是一个遗址,要有配额、限制的对这些遗址展览,过度的展示、开发、利用,会造成对文物的寿命、利用和传承的极大破坏。要保护好遗址,让它能够百年、千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依旧能够看到这些。尽量能够延长这个遗址的寿命,这方面也是要做的。

第四,陕西应该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比如说,世界有很多的古都,像希腊的古都、罗马的古都、埃及的古都。他们是怎样保护的?有一些成功的经验,根本不需要再去创新,单纯地采用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即可。我去拿来他那个现成的经验。我们有时候是以保护之名,实际行伤害之实,遗址、文物受到伤害,或者是二次伤害、二次的破坏,一定要防止这些现象,因此,文物保护时要精致精细,也要科学专业。

第五,利用高科技的全息影像做数字博物馆、数字城市、形成数字网络。这样的话,一般研究者只需要看看文物原貌,在进行研究时,只需检索相关数字博物馆中的文物信息,数据可以任意放大缩小,全貌与细微处都可看到,不但不会对原文物有影响,而且用数据库还可以复制、传播,这是一种更好的方式。

另外就是把我们文化的一些经典进行翻译,译成白话文及各种外语,让文化真正的走出去。这些工作有些尚未开始;有些刚刚起步,但不成规模;有些若要较高水平的完成,还需政府自觉的支持和投入。可以尝试采用建设数据库的方式来共享资源,这不仅对于文物保护大有裨益,为研究者提供便利,而且还能为大众服务,更为今后陕西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陕西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谁远谁近?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
少年力斗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