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2019-03-13

长江丛刊 2019年3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生态

齐齐哈尔大学

中华上下五千年,有着悠久的生态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等,生态文化是从我们实际生活的状况出发,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适应。我国已经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要坚持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探索出更加适合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

一、生态文化的内涵

一,从社会发展的历史角度来考虑生态文化的内涵,将生态文化视为一种历史现象,是人类历史的积淀物,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型文化形态。吕逸新《论生态文化的特点》的作品中说道生态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文化形态。

二,从人类需求角度来考虑生态文化,认为生态文化是人类的必由之路,是 21 世纪的主导文化。

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理解生态文化,认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互动关系中产生的适应自然的生存方式。周鸿指出“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文化”。

四,从生态文化指向的纬度、涵盖的内容来解读生态文化,提出生态文化指向器物、制度、技术、理念、艺术等纬度。

生态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并且以生态学为基础,以生态价值观为方向的,倡导人与自然的共生体为宗旨,在工业化文明和社会化文明的今天同生态文明相结合的文化形态和产物,其有生态学到生态文化转化为适应历史发展的生态文明的复合生态系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生态平衡,合理的分配资源,低碳环保等传递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对处理生态危机,成为生态文化的基础理论和内涵。

二、生态文化熔铸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生态文化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维度

人与自然是共生体,生态文化可以加深人类对于尊重自然的价值探索,同时塑造人民顺应大自然的生态品格,使其培养成生态自觉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也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以及精神动力。

(二)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文化实际是人化,分为社会实践和人们实际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构成,是人的内在精神、理念、和思想价值体系。而生态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与自然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生态文化和文明的主体是人,生态文明的推进是生态文化演进被现实政治需要的操作,被赋予的时代认同。在整个过程中反映着人与自然的生态哲学、理论、价值观念、生态伦理等等,并且是可持续发展的载体。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的最根本,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克服生态危机,以及人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自然造成的危害的不可逆性的救赎,提供了文化选择。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需要生态文化来作为丰富题材,是基础,并且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的生态文化历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核心的要素和重要内容。

(三)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价值导向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步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美丽新中国,实现民族永续发展,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首要突出位置,并且提出了“五位一体”总布局,并且突出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的意义,同大自然共生共融,在我国发展迅速的今天,我们的大自然也遭到了不可逆的破坏,国家指出一定要打破先发展在治理的观念,如果不坚持可持续发展,生态遭到了破坏,那么其他的一切发展都是空谈,生态文化可以帮助人民惊醒,不能盲目的进行生态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态文化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路和相关知识,从而掌握一定的规律。马克思曾经阐述过:“人靠自然界生活,也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交互作用过程中的人的身体,所谓的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现如今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就生态危机的本质来讲,生态危机就是人类自身生存的危机。生态文化的根本就是从人类的思想解决危机,使得人类与自然共生共荣,和平相处,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说生态文化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导向,形成了新时代的生

(四)生态文化建设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思想基础

生态文化建设丰富了其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具有鲜明特征,以及方向性的,文化是的融入人思维的最根本的方式,所以生态文化的知识可以转换成为人类的自身原有的知识构架中去,从而成为一种生态习惯,社会靠人类改造,人类依靠思想改造社会,所以顺利的过度到生态文明社会,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态道德水准,使人们关注自然,关注环境,关注赖以生存的地球母亲,真爱一切有生命的机体。并且将其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中,将承担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严苛的行为准则。所以说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的思想源泉,在生态文明时代的以社会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的思想建设,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和源源不断的血脉之源。生态文明建设在十九大中多次提出,为我们描绘了宏伟的蓝图,生态文明建设步入新时代。文化作为社会形态意识,他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生态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无数的领域需要我们来探索,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的素质,提升我们的生活环境,以绿为笔,画出美好中国景象。

三、探索用生态文化建设助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不断提升全民生态文化意识

不断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加强生态文化教育。首先是用生态文化思想教化全民的思想,从本质上提高人民的意识。其次,要求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创胜局,联合起来相互配合变为终身的教育,时刻警醒。

设定好主题,围绕好人类的发展就必须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社会的和谐发展。并且突出重点: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应当长期保持一种和谐共处的关系,确保生态文化建设是具有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科普到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中去,作为民中的一种终身教育,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发展低碳经济

文化是在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对文化经济也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的反应,以前有学者反映说: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形态,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人们要关注和保护自然。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一种转变,我们要坚定不移的走低碳环保道路,低碳道路实际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走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和人类经历活动的一场全球性的经济革命的一种经济前提。按照十八大报告要求,这是建设生态文化的有效的一条路径。

(三)全面普及绿色消费

不仅要倡导低碳生活更要倡导绿色消费,其核心是要求我们摒弃对物欲的过去追求,同时又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在生产环节要注重材料的严选,可二次循环利用,可降解材料,缓解自然矛盾,倡导节俭的生活方式,关注生态对于人们的重要性,逐步摆脱生态危机给人们带来的危机,从小事开始,比如去超市自备购物袋,循环利用,减少垃圾的排放,生产源头也要制止过度的包装,注重内在品质,减少包装盒的生产,缓解对生态的压力。

(四)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体系

这就要求产业链要高效,节约的利用资源,进一步的推进利用方式的转变。第一就是要循环利用,用绿色发展的眼光来进行生产。第二发展可回收利用资源,发展绿色园区,推进绿色发展,建立产业链的结合,制定绿色化标准,打造绿色招牌,构建绿色化的一系列体系比如生产营销回收等等的环节,实现零排放污染,大力的推进节能减排,比如,绿色能源汽车等等,通过网络的手段去宣传,渗入每一个环节,让人民时时刻刻,无时无刻的加强观念。增强规划性,建立树文化,绿文化,竹文化等等的,将其加入到生产环节里面,减少生态负面的影响。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相结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脚步。

(五)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监督机制

各部门联合,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加强绿化建设以及垃圾的处理方式,以点带面,以面促进全方位的生态绿色发展,并且完善生态文化建设的信息公开化制度,可以通过公众监督等的参与方式向有污染的企业造成压力,建立公开透明的制度,保障公众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收益权,知情权,监督权。因为生态就是民生,公众的力度不能忽视的。

生态文化建设,每个人都有责任,特别是各级政府部门全力尽责履职,做好表率作用,给全社会树立榜样,企业要服务为民,在经济建设方面的贡献同时要减少污染的排放,从根本上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各部门发挥正能量,积极组织全民参与生态文化的建设,这样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同时还能发挥每个公民的作用,创新力,驱动创新能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各级上下齐上阵,共同营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唱响美好中国新篇章。

笔者认为,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长效的机制和科学态度。生态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是检验了人类是否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准则,是检验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标尺,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适应的方式和共鸣。我们要切实用生态文化感染人们的生态意识,从而全方位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与文明始终伴随共同发展,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灵魂所向,是建设美丽新中国的方向基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复兴的保障,所以生态文化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是有效且必然的路径。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生态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秦药新生态之二 药好才是真的好
长抓政治生态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生态公园,四季皆景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