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构建研究

2019-03-12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珲春市珲春廊道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图们江下游地区,是中国唯一一个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地带的边境窗口城市。珲春市与朝鲜隔江相邻,与俄罗斯陆路接壤,与韩国、日本隔海对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一眼望三国、人旅观三家、虎游食三边、犬吠闻三疆”旅游资源特色。珲春在历史上曾经是沃沮、高句丽、靺鞨、女真、满等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各历史时期建筑遗产丰富多样,尤其以渤海国建筑遗产最具代表性和典型特征。

近年来,珲春市进一步繁荣旅游产业,充分激发旅游发展活力,启动了包括渤海文旅小镇在内的一批地方旅游文化建设项目和工程。如何从整体上科学有效保护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完整真实地呈现历史信息,协调发展珲春特色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笔者采用遗产廊道的研究视角,希望构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实现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资源整体保护,实现遗产保护与旅游资源的协同开发利用,助力珲春市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1 遗产廊道概念与特征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种在遗产区域化保护进程中采取的主要形式和方法,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1]。遗产廊道概念主要基于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廊道(green way)概念发起。绿色廊道(green way),即绿色的,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线性开放空间。将绿色通道与遗产区域相结合,形成了遗产廊道这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遗产廊道作为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同时又是自然、经济、历史文化等多目标的综合保护体系。2001年北京大学研究团队首次将遗产廊道概念引入国内学术界。经历10余年的发展,我国学者已经从初期的概念阐释、国外案例引介,逐渐发展到积极开展符合中国国情的遗产廊道研究。

遗产廊道具有3方面特征,即线性空间特征、空间尺度灵活及潜在旅游开发意义。

(1)线性空间特征。遗产廊道的先决条件是一种线性空间,一般以河流线路、交通线路及构筑物线路等线性要素为基础,同时多个彼此间具有相关联系的单一遗产节点串联起来也可以构成遗产廊道。

(2)空间尺度灵活。遗产廊道的线性空间特点,决定了它的保护与开发模式不以行政区域为边界,即可以是单一行政单位,也可以是跨越不同行政区域或者地理边界,由不同地区构成,这就决定了其空间尺度灵活、可大可小。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历史路径”是一条长1.5英里(1英里=1 609.344 m)的遗产廊道,而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国家遗产廊道则长达240英里。

(3)潜在旅游开发意义。遗产廊道是一种综合保护措施,具有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的特征,因此遗产廊道保护与开发的对象不仅包括文化遗产,还包括与文化遗产相伴生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等内容。因此,遗产廊道是实现历史文化、自然、经济等多目标对象的综合保护体系,具备吸引旅游者的潜在内涵。

2 构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的可行性

2.1 历史文化积淀深厚

珲春市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距今约3 000年前,在南团山一带就已经有人类活动,从事渔猎、原始农业,开始定居生活。《汉书》《三国志》《唐书》《辽史》《金史》等古代文献中都记载过珲春相关历史信息。战国、秦、汉时期,珲春全境是北沃沮人活动地区。隋唐时期,唐属渤海国的东京龙原府治所于今珲春市八连城遗址,此时珲春已成为享誉东北亚的著名国际商埠,素有“黄金水道”“海上丝绸之路”之称。从古至今,珲春河及图们江流域世世代代多民族聚居,创造并传承了灿烂的地区民族民俗文化。珲春市现有朝鲜族、满族、蒙古族、回族、布依族、壮族等13个少数民族定居生活,珲敬信镇防川村、板石镇孟岭村和密江乡密江村是3个特色“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2 渤海国建筑遗产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渤海国史称“海东盛国”,渤海国王大钦茂时期曾以东京城为都城,即今珲春市八连城遗址。渤海国是以粟末靺鞨为主体,联合高句丽遗民、汉人及靺鞨其他部落人,于698年至926年在东北地区建立起的肃慎族系历史上第一个民族政权,唐于其地设置忽汗州都督府,以其王为都督,封渤海郡王(后晋封为国王),其政权亦因唐朝封号称为“渤海国”。渤海国既是东北地区的民族政权,又是唐朝统辖下的边疆羁縻制的都督府。

根据相关历史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记载,渤海国全盛时期,其管辖地域包括今中国吉林省的绝大部分地区、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和辽宁省的部分地区,以及俄罗斯的滨海地区和朝鲜的咸镜北道、咸镜南道、两江道、慈江道、平安北道、平安南道[2]。今吉林省境内35个县市留存有渤海国建筑遗产,其中珲春市数量最多,占14.2%,这与珲春曾经作为渤海国早期都城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以及自身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依据《珲春县文物志》记载,出目前珲春市境内保存有渤海国建筑遗产共37处,包括城址、遗址、墓葬、寺庙址、塔基址5种建筑遗产类型,涵盖了除矿业址、窑址之外的已知渤海国建筑遗产的主要类型(表1)。

表1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一览表

2.3 建筑遗产与旅游景观资源分布符合廊道特征

根据遗产廊道的概念界定和特征,结合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自然与人文旅游景观资源实际情况,不难发现珲春市具备构建遗产廊道的条件。

(1)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呈现出沿河流分布的空间特征。珲春市地处珲春河下游冲积平原上的西端,属于半山区,四周群山环绕地,北部、东南部多山,地势起伏,北高南低。珲春市河流众多,有名称者就达到50多条。其中,图们江从西北至东南流经市区、珲春河从东北向西南流贯全市。水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基础,渤海国时期生产能力较低,为了获取生活与农业灌溉需求居住选择遵循着临水而居的原则,因此使得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呈现出沿珲春河、图们江带状分布的空间特征(图1)。

(2)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在宏观呈现沿珲春河、图们江沿线分布特征的同时,也具有相对集中性,使得构建遗产廊道具有空间可收放性。珲春河与图们江交汇处形成的冲积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在打井灌溉技术并不发达的渤海国时期,该地区无疑是最佳的生产生活选址区域,因此也成为如今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集中分布地区。

(3)珲春市目前已经形成了防川风景名胜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灵宝禅寺、金沙滩游乐场、儿童欢乐谷等自然及人文旅游景观,这些景观内部不仅已具备较为完备的旅游服务支持系统,而且具备良好的旅游发展潜力。从空间分布上来看,上述旅游景观也呈现出依托珲春市内主要河流、道路分布的特征,与渤海国建筑遗产分布存在空间叠加性。

3 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构建模式

珲春市现留存的渤海国建筑遗产除了八连城、萨其城、斐优城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外,绝大多数渤海国建筑遗产暂时未能进行明确的保护规划制定。如果只选择某一单体或者某一部分进行保护,那么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这一具有鲜明群体性特征的建筑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人文信息的完整性将不能够得到最佳体现,也可能影响社会群体对渤海国建筑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不利于挖掘其旅游开发潜能和价值。

根据遗产廊道的概念内涵、特征与珲春市实际情况,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是一个线性的遗产区域,包括历史、自然、人文等多目标对象在内。具体来说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图2)的构建依托市域内珲春河、图们江及线性交通路网,不仅包括渤海国建筑遗产这样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也包括防川风景名胜区、东北虎自然保护区、灵宝禅寺、金沙滩游乐场、儿童欢乐谷等自然及人文旅游景观资源,融合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景观及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

传统、单纯静态的建筑遗产保护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如今国内外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理念与技术手段更新发展的需求。通过遗产廊道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探索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仅能够实现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也可以有效地与地区旅游资源有效整合。

珲春具有厚重的商埠古道文化,唐朝渤海时期就已开辟了从图们江出海到达东北亚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如今珲春已形成了中、俄、朝3国间的口岸(港口)链,是中国通向日本、韩国、欧亚大陆和北美国家的最便捷的国际通道。在廊道遗产构建过程中,充分挖掘旅游景观资源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将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有效的串联与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将会极大地推进地区旅游的发展,同时也能够利用区位优势,有效地融入“一带一路”东北发展建设。

4 结束语

用遗产廊道概念内涵审视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资源、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构建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廊道不仅具有可行性,而且具有拓宽建筑遗产保护模式与助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双重意义。可以说,在国内外建筑遗产整体保护理念与技术手段更新发展的大背景下,将珲春市渤海国建筑遗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遗产廊道模式的保护与利用,既是保存渤海国历史文化信息和实施渤海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实需求,也有助于珲春市旅游经济的发展。

猜你喜欢

珲春市珲春廊道
天山廊道与唐朝治理西域研究
大美黄河生态廊道
打造珍贵彩色林带 建设浙中生态廊道
珲春市农发行积极参加 “金融业营改增政策解读”座谈会
长城廊道能使陕西旅游更丰富多彩吗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珲春市主体功能区划分
珲春市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卖粮难问题
农发行珲春市支行支持产业化龙头贷款提前实现“双结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