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舞蹈生态学视域下“双望月”舞畴分析

2019-03-11汪法萍

艺术评鉴 2019年1期

汪法萍

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舞蹈生态学因子提取的方法,对信阳地区花鼓灯类舞蹈的典型性代表动作“双望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总结出了信阳花鼓灯类舞蹈“双望月”的舞动特征为上肢动作以山膀、托掌和其简单变形为主,下肢动作以踏步为主,内在舞意为青年男女劳动闲暇之余的逗趣嬉戏。

关键词:舞蹈生态学   “双望月”   舞畴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01-0055-03

舞蹈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此学科的研究是以舞蹈为核心物,运用生态学的核心概念和某些方法,研究舞蹈与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多元综合的分析方法分析舞蹈的自然形态,以揭示舞蹈的内在本质及舞蹈文化的发展规律。“舞畴”是舞蹈生态学对于舞蹈形态分析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是舞蹈外部动作与内在舞意相结合成为舞蹈有意义的最小单位。它不仅关注舞蹈动作的外部形态,同时关注与舞蹈动作相结合的表情达意的文化内涵。舞畴的分析是一种综合分析,它是在舞动因子提取与表情达意功能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心现象。对一舞种的舞畴分析有利于找到此舞种的优质基因,对于舞种的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位于河南最南边的信阳地区是有名的歌舞之乡,民间舞蹈犹如美丽的百花园一樣,群芳争艳,姹紫嫣红。据上世纪80年代的普查,信阳民间舞蹈的种类有83种,可分为《花鼓灯》《花伞》《花挑》《花扇》四大种类,当地其他民间舞蹈基本都是这四大舞种的分支。其中“花鼓灯”类舞蹈在信阳地区流传最广,也最具代表性。在当地花鼓灯类舞蹈中,“双望月”(又叫做“犀牛望月”)是此类舞蹈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舞蹈动作,基本花鼓灯歌舞和小戏类的表演中都有“双望月”。虽然各种表演中“双望月”的动作不是完全一致,但动作大体相近,表意也基本一样,也都是在“三清锣鼓”的基本节奏下表演,节拍长度也基本一致,所以笔者将“双望月”确定为信阳花鼓灯类舞蹈舞畴之一。接下来,本文将运用舞蹈生态学中“舞畴”的概念与研究方法,对信阳地区花鼓灯类舞蹈典型性舞蹈动作“双望月”进行分析。

一、外部形态分析

舞蹈生态学中对舞蹈形态的定义是指舞蹈自身表现出来的外部形式,是对舞蹈本体的描述,其分析方法也是建立在对人体运动的可视性测查基础上的。

(一)基本节奏型

“舞蹈形体运动中,身体各部位之间动静格局交替出现形成同一性规律时,即构成某种舞蹈的节奏型。”①信阳民间舞蹈保持着较为古朴的原始风貌,没有繁复的动作,音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节奏以2/4拍的节奏型为主,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型交相呼应。基本节奏型为:

│××  ××│×× ×│××  ××│×× ×│×× ××│×× ××│×× ××│×  ×‖

(二)基本步伐

步伐是指伴随节奏的进行中,双腿双脚在地面所形成的起落运动。舞蹈生态学对步伐特征的研究是从时域和空域两个方面来确认的,观察顺序为脚、小腿、大腿。“双望月”的步伐特征是:两腿重心前后或左右反复交换,同时主力腿和动力腿伴有膝部屈伸。

“双望月”步伐特征:

(三)显要动作部位及其动作流程

显要动作部位:

动作流程:

准备:男挎鼓持鼓槌,女右手扇,左手手绢(在舞蹈发展演化中,男角简化为只拿鼓槌,女角为双扇),男右女左并排站立。

第一、二拍:女右脚向右前跨一步,男左脚向左横移一步,左转半圈,随即右脚向右横移一步,成二人左肩相对。

第三、四拍:女上左脚成右踏步,同时,右手抬至斜托掌位,左手盖至右胸前,将手绢搭在右肩上;男生动作与女生对称,二人相对视。

第五、六拍:二人同时向左前上步,双膝稍屈,双手经下向左摆。

第七、八拍:二人同时撤右脚成右踏步,面相对,女右手至胸前握扇,左手外挽腕成手心朝上将手绢搭在左肩上,同时,男左手划至托掌位,右手至按掌位。

第九至十二拍:女同一至四拍,男右脚向右前跨一步,撤左脚成左“踏步”,双手做第七八拍的对称动作。

第十三至十六拍:女左脚向左前踏一步成右踏步半蹲,上身左倾、右拧,右手握扇贴于胸前,左手将手绢搭在左肩上,脸转向右上,眼看男生,同时男生左脚向左前上一步顺势左转半圈,然后右脚向右前迈一步为重心,右手抬至斜托掌位,左手划至低山膀位,上身稍前倾拧身向左,略低头看女生。

(四)舞动特征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望月”典型舞畴的节奏均匀,基本2拍一动作,舞动的复杂度较为简单,上肢与下肢密切配合,重心的自然交换并带动转体。上肢动作以山膀、托掌和其简单变形为主,下肢动作以踏步为主。

“双望月”是信阳地区花鼓灯类舞蹈中最为典型的动作,虽然名称略有不同,有时腿部屈伸角度稍有不同,但舞动特征都是形同的。

二、内在舞意分析

(一)舞情

舞情是指舞畴所表现出的情绪特征。舞蹈语言不仅包括外部形态的肢体活动,人的内在情绪同样会从外部形态表现出来。在任何一个舞目中,舞蹈外部形态的表现都是为了体现舞蹈内在情感的。舞蹈生态学将舞蹈的内在情绪归纳为四种类型,分别是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和确信度。

过去信阳民间舞蹈的主要展演空间是各种民俗活动,时间最主要集中在春节那一个多月的时间。旧时民间半职业玩灯班子从正月初一开始,一直玩儿到四月初八开秧门才回家。“双望月”动作在整个舞蹈表演中是处于舞蹈表演中逗趣的部分,男生女生相互配合,表情欢喜,所以情绪类型为愉快。

(二)舞境

舞境是指舞畴表现出的特定的情节或意境,或者是事件和故事,也就是舞蹈动作的写意内涵。“双望月”动作是舞蹈中最能体现写意内涵的动作,男生女生通过舞蹈动作相互配合与对望,表达情感,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舞蹈中的趣味性。在做“双望月”动作时,男角(丑角)要做得滑稽,做出对女性献殷勤之态,斜眼耸肩表现出对女角(腊花)的挑逗。腊花在做动作时也要泼辣外向,虽然表情可能噘嘴斜视,上身旁移,但却是开心躲闪。所以整个舞境就是男女角色之间的打情骂俏。

(三)舞像

舞像是指舞畴表现的象物性,即喻于舞蹈形态中的具体形象。如藏族舞蹈会模仿雄鹰高翔,蒙古族舞蹈会模仿奔腾的骏马。“双望月”中的男角也叫丑角或花鼓腿子,代表了男士调皮滑稽可笑的形象,女角叫做腊花或花鼓娘子,代表了热情奔放的女子形象。舞蹈表演展示的就是俏皮的一男一女劳动闲暇之余嬉戏打闹的舞蹈形象。

三、结语

花鼓灯作为信阳地区最具特色的舞蹈种类,深受当地民众的喜爱。“双望月”作为其典型性舞蹈动作,体现出了此类舞蹈的表演风格。本文通过舞蹈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了外在形态与内在舞意的双重分析,以期为提炼信阳花鼓灯舞蹈的优质基因提供素材。

注释:

①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参考文献:

[1]资华筠,王宁.舞蹈生态学[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民间舞蹈[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