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德烈·普拉东诺夫的《以太通道》叙述者形象分析

2019-03-10翟梦云

北方文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介入叙述者

翟梦云

摘要:普拉东诺夫的《以太通道》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但又有着独特的叙述形式,其鲜明的叙述者形象构成普拉东诺夫小说的显著的叙述特征和叙述风格。小说的叙述者不只是全知全能的客观事实的陈述者,还是有着自己独立思维并加以表现的立体形象,他在知识与爱情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持有明确的价值判断。本文采用叙述学研究方法,通过叙述者的介入性评论分析小说的叙述者形象。

关键词:叙述者;叙述者形象;介入;评论

叙述者是作者在叙事作品中虚拟的故事讲述者,他的主要职能就是讲述故事。叙述者不等同于作者,在文本中,叙述者掌握着充分的话语权,并通过不同的叙述技巧达到左右叙述接受者的目的,从而在叙述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叙述风格,读者可以通過叙述者的叙述情态和叙述干预等策略,体会故事的人物、事件、情境的独异性等。叙述者的言语“不仅具有描绘性功能,而且还具有表达性价值;这一言语不仅在描述表述的对象的基本特征,而且也在描述言说者本人的基本特征(瓦·叶·哈利泽夫 2006:367)”。因此,叙述者形象也就构成叙事作品世界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以太通道》这部作品完成于1927年初,是普拉东诺夫著名的科幻三部曲之一,主要讲述几代科学家为寻找“以太通道”而进行一系列艰难探索的故事。小说的四位主人公——法捷伊·波波夫、基尔毕奇尼科夫父子和伊萨克·马基森认为“以太”能够加快电子微生物的进程,促使它们快速繁殖,从而迸发巨大的产能为人类所利用。因此,为了人类的福祉,四位科学家不断研究探寻,不惜牺牲生命。

小说的叙述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的讲述,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完全可以在作品中扮演有别于作者的某个‘我”,“在这里,那种公开地表示自己的立场、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对描绘对象之评价的广阔前景,就会在作者面前展开”(瓦·叶·哈利泽夫 2006:370-371),也就是说,在叙述过程中叙述者可以站在无所不知的角度对小说的人物、事件等发表评论,从而使得叙述者形 象得到鲜明体现。

全知叙述者比故事中的任何人都知道的多,无论是故事背景、人物还是情节全知叙述者都可按照自己的安排或情节叙述的实际需要来安排叙事。通常叙述者会尽量隐藏自己的身份,但是读者偶尔也能听到其发出的声音,即叙述者的评论性叙述话语。“评论是叙述文本中除描写,叙述之外的话语行为。”(罗刚 1994:228)

在普拉东诺夫的《以太通道》中,叙述者虽未抛头露面,但叙述者的影子时隐时现,主要表现在叙述者公开的介入性评论。关于评论,很多学者对其做出了划分,而按照评论的目的,罗钢则在《叙事学导论》中将它们分为阐述性评论和判断性评论。阐述性评论“是指叙述者对故事梗概或某一故事环节的意义及相关内容加以阐释”,这个故事梗概或故事情节是指小说中的人物不便或不可能解释,但又不得不向读者说明的叙事因素,这时就需要叙述者向读者解释清楚他们难以明白的事情,主要便是作解释性评论。而判断性评论“是叙述者依据某些外在的价值、信仰、道德准则对故事中人物或事件的评价”(罗刚 1994:288-289),判断性评论侧重于评价。《以太通道》中,叙述者的介入性评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科学热情如爱情般热烈

物理学博士法捷伊·基里尔洛维奇·波波夫是第一位提出“以太通道”理论的人,为建立以太通道他不惜牺牲生命。十年过去了,岁月改变了世界,也足以改变一个人,波波夫曾经的助手米哈伊尔·基尔毕奇尼科夫已经成为一名电器工程师,担任一项垂直隧道工程的工程主任。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在冻土地带发现了远古时期的尸体及其他有巨大价值的发现后,全世界的科学热情开始高涨,由此叙述者发出了下面一段评论:

对知识的渴求成了一种固有的新感情,它是如此不可抑制、猛烈和丰富,就如同那炽热的目光或者疯狂的爱情。(1)

米哈伊尔·基尔毕奇尼科夫的儿子伊戈尔·基尔毕奇尼科夫长大后也成为一名电力工程师,基尔毕奇尼科夫生前的朋友克洛霍夫的女儿瓦莲金娜·克洛霍娃年近20,两位年轻人都怀着对彼此朦胧的爱意,却陷入“是恋爱还是追求知识”的困惑中,这时叙述者又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们对此不太明了,想必应该是那么回事。科学成了生命的生理激情,是每个人无法摆脱和回避的本能,就像性爱一样。(2)

这两段评论都是叙述者对知识的判断性评价,虽然两段评论是针对小说中不同时期的不同事情所做的判断,但叙述者所表达的观点是一致的:对知识的热情如同爱情那样激烈,是不可逃避的感情。这是叙述者对于知识与爱情的客观认知。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在面临二者的选择时,都选择了前者。父亲米哈伊尔·基尔毕奇尼科夫为了自己所追求的科学事业毅然抛弃家庭,在他看来,妻子还年轻貌美,会有人来爱她,儿子也会有人照顾,但是科学必须经过不断探究才能有所成就,所以他只身前往国外探寻“以太通道”的出路,最终在返家途中命丧于海难。而儿子伊戈尔·基尔毕奇尼科夫也全身心投入科学事业,并成功找到了“以太系统”。虽然美丽的瓦莲金娜在他心中引起了阵阵涟漪,但他清楚的知道“他内心的力量不在这里,而是要投往他方”,所以他最终没有表白,为了科学事业拒绝爱情,选择与父亲一样四处游历,寻找灵感,最终也客死异乡。

由此可见,叙述者有自己明确的价值取向——对知识的渴求如爱情般炽热,但是叙述者的判断没有干预故事中人物的选择,故事人物的观念情感与叙述者的价值判断并不完全一致,对于故事主人公来说,显然科学胜于爱情。事件描述和人物塑造在这时居于叙述的首要地位,读者能对人物和事件的真实面目做出准确的判断。

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米哈伊尔·基尔毕奇尼科夫在和妻儿在沃洛什诺度假时,见到了他所认识的农业工程师伊莎克·马基森。马基森制造出了靠人的思想就可以控制的灌溉系统,并认为人可以通过思想控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这时叙述者评论道:

“错就错在,无论是玛基森还是整个人类,都还没有摆脱人比自然可贵这一观念。其实,自然始终要比所有的人都更加深邃、丰富、机智和多姿多彩。”(3)

猜你喜欢

介入叙述者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我”是“不可信的叙述者”么?——鲁迅作品《祝福》中的叙事者之探讨
用于冠脉介入治疗的血管内支架的专利分析
艰难的去蔽——鲁迅《风波》的叙述者及其美学风格初探
《双城记》中全知叙述者的叙述声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