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建设新时代和谐社会

2019-03-08姚倩倩

祖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生

摘要:宽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所需的高尚品德。纵观我国历史长河,宽容无论是对个人修养,还是对国家的和谐稳定皆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今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宽容品德的提升影响着自身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程度。为此,通过提高其宽容品德为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大学生 宽容品德 和谐社会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宽容文化给予高度重视,把宽容思想融入深化改革当中,对企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党员干部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在国际上,“倡导包容互鉴”思想,“倡导和平发展、和谐相处、合作共赢的国际观”。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和合”是一种‘贵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的宽容品格,是我们民族所追求的一种文化理念。”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要秉承宽容精神、传承宽容思想、具备宽容品德,为和谐社会建设做贡献。文章通过分析宽容对和谐社会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面临的挑战,并从宽容品德的理念、内容和渠道来探索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的策略。

一、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

“宽容是指容许他人有判断和行动的自由,对不同于自己和传统观点的见解能够耐心公正地予以容忍”。和谐社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所呈现的稳定状态。其内涵是充满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创造活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稳定有序的社会。”

宽容之所以能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是因为二者的内在因素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宽容是对差异的包容和容忍,而和谐社会在建设过程中同样会出现不同的声音、现象和利益诉求,这就需要我们用宽容精神来进行调合,才能更好地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宽容是人们之间求同存异、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设的和谐社会是“和而不同、稳定繁荣”的社会,宽容精神是其成立的必要条件。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主要依靠人发挥作用,而宽容使人展现人道主义关怀,利于社会多样性和差异性存在,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和谐、稳定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这个程度上讲,宽容是和谐社会的德性基础,更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因此,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宽容作为个人的品德来促进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宽容成为社会成员的品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才能更加和谐、稳定,社会才会更加充满活力。但这种宽容以社会的道德和法律作为前提。

二、新时代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面临的挑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新时代要求社会更加和谐,大学生是新时代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建设者,有责任和义务为其做贡献,而宽容品德对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也是其应必备的道德素质,应该加以重视并着力提高。结合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发现大学生宽容品德在培养上存在缺失,给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带来挑战。

理念重视度不够。新时代背景下,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更重,力度更强,高校对宽容品德的培养逐渐提上日程。但这一理念并未真正得到培养的主体和客体的认同,并且在长期重知识教育轻道德教育观念支配下,重视宽容品德的理念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宽容品德作为道德教育的分支,教师们对其理念仍停留于传统观念里,并未结合目前的实际不断加以更新。在多元文化大环境下,大学生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足导致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不够,自觉参与宽容品德培养的主动意识不强。

内容存在欠缺。宽容品德培养课程,本身就存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过于单调、内容不够与时俱进的弊端,更多的是对理论的阐述,不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缺乏能给大学生真实感受的材料,教学内容上更新缓慢,缺乏时代的感召力,不可避免因为其狭小的教育空间并不能发挥宽容品德本身所应具有的效果。另外,大学生宽容品德培养的系统性不强。高校目前尚未将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作为一个较独立的体系进行,只是穿插在思想政治相关课程与工作中使取得效果并不明显。

方法缺乏针对性。宽容品德的培养需要教师作为传授者加以引导,帮助学生产生兴趣。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宽容品德的培养,其方法单一,以灌输方式为主,只重讲授知识,不重传授道理。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只管不教”的层面,即没有对大学生的宽容行为进行事前引导,仅仅对发生非宽容行为引发纠纷的学生给以严肃处理,这种以罚代管、以管代教的方式,使得大学生宽容品德培养过于简单化、粗俗化。试想如果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对大学生宽容品德的培养只是让大学生知道“应该”宽容,“必须”宽容,而不能引导大学生去认真思考和领悟“为什么要宽容,宽容品德对于自身全面发展的意义和对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那么宽容品德的培养也将不能激发大学生内在的情感,也就不能内化为大学生主体行为意识,对建设和谐社会起到应有的作用。

三、新时代和谐社会建设中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的策略

(一)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的重视理念

思想上,高校的教师和学生对德育有一定的认可度,此时强调宽容品德较为恰当。“理论武装越彻底,理想信念就越坚定,思想就越敏锐,行动就越自觉;理论武装不上去,信仰信念就会容易动摇滑坡。”为此,从古今中外的角度,加强大学生对宽容品德理论知识的掌握,从而对此内容有科学的、全面的认知;增强大学生对宽容品德的认同,用蕴含宽容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大学生,引导大学生增强宽容认同和行动自觉,在思想上夯实宽容观念。再次,尽可能消除各种不利于宽容品德培养的因素的干扰。加强对功利化、实用化观念散播的把控、減少庸俗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挤占的空间、减弱一些校园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构建绿色校园网络,安排专人对网站进行维护,开设与大学生宽容品德培养有关的知识问答、网络心理咨询等专栏,强化吸引力。

(二)丰富大学生宽容品德的内容

目前,我国所记载的宽容资料内容丰富,尤其是关于古代的宽容思想更是十分丰厚。而新时代背景下宽容品德内容欠缺,要想真正的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需要不断丰富宽容品德的相关内容,为此,通过对宽容资料的整理,汲取传统宽容思想的有益成分、丰富其内容。“严以律己,宽容待人”一直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在我国传统文化当中,古代以儒家、道家、墨家和各种宗教中也涉及到宽容的思想,儒家的“仁”字集中体现了宽容的精神,主张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不断完自我,对他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社会则注重群体意识与团结和谐;墨家的“兼爱”是一种平等的爱,和亲疏关系、地位高低无关,这是宽容品德培养的基础;道教的“柔弱不争、慈爱和善”的待人原则和“物我为一、齐同慈爱”的接物原则,这些内容在新时代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宽容品德的仍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我们要主动去传统文化中汲取宽容思想和精神的营养,为提高宽容品德注入新的内容。

(三)拓宽提高大学生寬容品德的渠道

新时代大学生宽容品德的提高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得以实现,即提高的方法,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探索提高大学生宽容品德的方法有助于使提高见实效。

第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增强宽容品德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德育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宽容品德提高的强有力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紧跟国家的方针政策,做好国家与大学生的中间维系作用,不仅要用恰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更要注重学生的对此内容的认可程度。为此,要在课堂中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课堂形式,吸引学生的参与;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由开放的气氛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运用讨论和开放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课堂问题的积极思考,还可以借鉴“行动导向教学法”、“头脑风暴”等教学方法的引用,有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参与,自由思考。当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课程,那宽容品德也自然得到提高。

第二,丰富课外活动形式,开展有关宽容品德的座谈交流会。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课外活动也是拓展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要定期开展以宽容品德为主题的交流会,并以班级为单位,结合宽容品德的理论内容和日常生活的感受来分享自己对宽容的心得。同时,要在集体中学会聆听并尊重他人的观点,这也是宽容品德的必备素质之一。另外,这种交流不仅可以拓展理论知识的内容,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集体中得到共同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美]亨德里克·房龙,宽容[M].沙漠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2).

[3]程郁缀.宽容也是一种美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5).

[4]吴云.是否应当宽容不宽容者[J].道德与文明,2016,(11).

(作者简介:姚倩倩,硕士研究生,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研究方向: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和谐社会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论管仲的利益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作用与发展策略分析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