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奸臣是怎样炼成的

2019-03-08陈静怡

西部论丛 2019年6期
关键词:奸臣严嵩科举

摘 要:严嵩是明朝著名权臣之一。学富五车,位极人臣,却以奸臣之称臭名昭著。在封建王朝的背景下,其的生平不仅仅代表着他自己,更是那个时代无数为官者的缩影。本文以严嵩为例,通过他跌宕起伏的一生,探寻其奸臣之路的成因,同时反思那个时代的缺陷与无奈。

关键词:严嵩 科举 回乡 仕途之路 奸臣

引 言

为官者,或为施展宏图,或为养家糊口,谁会以做奸臣为初衷呢?严嵩曾经也是热血青年,那么他又是如何走上了奸臣的不归之路呢?

一、严嵩的科举之路

公元1480年,随着一声啼哭,严嵩诞生了。在历史上,往往有大忠之人在幼年时就会显露非凡的迹象,大奸臣也自会透露出奸佞的道理。然而,这条“定律”在严嵩身上似乎失效了。严嵩不仅长得身材修长、眉清目秀,非奸臣之相,祖上也是书香门第,而并不是所谓“奸臣世家”。

虽然到严嵩他爹严准那一代仍然贫寒,但到底是个秀才,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所以严准在乡里教书之余,也格外关心这个长房长子的学业。所幸严嵩天资聪颖,史载五岁入私塾,八岁入县学,书史成诵,能为文,属对有奇语,被誉为神童。后经多年苦读,18岁乡举中试,25岁以二甲第二名(全国考生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入选翰林,成为庶吉士,授修编。

综上,我们不难看出,严嵩的家教还是很好的。在这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他深受儒学的影响,凭着自己不懈的努力和过人的才智,登上科举的高峰。至此,科举之路结束,春风得意的严嵩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二、严嵩的仕途之路

1.回乡归隐

严嵩为官不久,他的祖父和母亲相继病故。再加上十六岁那年丧父,丧亲之痛加上身体的疾病,使严嵩在正要成为正七品翰林之时毅然告病还乡。在家归隐期间,朝廷曾多次下旨招他为官,都被拒绝。以至丁忧期满,他仍然没有出仕做官的意愿。有人不由得感叹:严嵩真是一位孝子!事实上,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原因实乃时局所迫。此时刘瑾权倾天下,朝政混沌不堪。刘瑾籍贯陕西,朝党多用北方人;阁臣焦芳亦因个人恩怨施行排南方针,尤其针对江西官员。这不仅导致严嵩升迁无期(严嵩乃江西人),同时这些阉党之败劣亦为读书人所不齿。面对风气日下的政坛,严嵩失望至极,想要独善其身。不想与奸人为伍,便回乡归隐[1]。

但严嵩并没有因为归隐而消沉,恰恰相反,他是积极的、活跃的,暂时的归隐不过是复出的手段。敢于归隐的举动不仅说明自己的一身正气,同时也为他日后对时局的把控埋下伏笔——能隐忍者从来都不简单。他对知识的渴求反映出他在仕途上的雄心,广博与才华使他广交名士、得到皇帝的青睐。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其间他结交的朋友正是对其人品的映射——正直、清明。经过十年的磨练,他已经准备好了。

2.仕途回归

正德后期,政局变化很大。刘瑾被诛,焦芳削官,首辅杨廷和当政,并提拔了一大批像费宏、梁储、毛纪等刚正有为之人。正德十一年,严嵩再次被举荐入朝为官。不幸的是,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年轻的严嵩并没有受到重用,沮丧的他甚至学起老杜的时政诗来:“食禄宁难辞,临危好策勋。灯残僧阁夜,孤枕百忧纷。”一直到正德十六年,好吃好玩的武宗朱厚照驾崩,他的堂弟世宗皇帝朱厚熜继承皇位,严嵩才真正迎来人生转折。

3.转折与迁升

转折不仅仅是他官位的迁升,其的为官态度与原则也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1)大议礼事件

嘉靖皇帝即位不久,发生著名的大议礼事件。

大议礼事件,即嘉靖皇帝要尊崇自己的亲生父母,希望能够加封“皇”、“帝”之称号,而杨廷和、毛澄等群臣的意见是要嘉靖帝称孝宗为皇考,称武宗为皇兄,改称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叔父,称亲生母亲为皇叔母[2]。在明朝人看来,外藩入嗣却要 “尊其所生”是大逆不道的,具有底线与节气的士大夫不惜拿官位和性命来阻止嘉靖帝,并发动了非常极端的行动。最后不得已,嘉靖帝下令将参与的一百九十人逮捕入狱。于是,严嵩震惊了。他既没有参与张璁、桂萼拥护皇帝的行动,也没有表明自己的主张,而是采取近乎中立的、审慎的态度。也许,这是他第一次对官场如此恐惧:我做官,不想死,想活。原来做官做死,是这么容易。

大议礼事件过后,桂萼因力助皇帝争爹有功受到皇帝重用。而他与严嵩是十分要好的老乡兼朋友,因此把严嵩提拔上了!从此,严嵩的在官场上如鱼得水,刚开始调到北京任国子监祭酒,就直接升了三级。在嘉靖七年到十五年,短短八年时间,严嵩就升到了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再加上嘉靖帝非常重视议礼,因此严嵩受到了皇帝的亲睐。一次次的失败和一连串的升官让他意识到,官场,是一个左右逢源之地。如果用正直代替逢迎,自己会死得很惨。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向现实妥协。至少现在仅仅是为了生存。

(2)《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

嘉靖十七年六月,嘉靖不甘于只给亲爹一个名分,还要把他请进太庙,供人祭祀朝拜,史称“称宗祔庙”。这是一个相当过分的要求。没当过皇帝,怎么能入太庙呢?即便是靠着议礼上台的席书、张骢也忍不住了,进而表示了委婉的反对。但是,最重要的礼部负责人还没有发声——他就是严嵩。严嵩也很为难,如果赞成皇帝就会引来群臣的唾骂,况且这事确实太出格;但如果反对,他也亲眼见识过嘉靖的厉害。本着和稀泥的原则,严嵩写了一篇模棱两可的奏疏呈给皇上,以为凭文采之高足以蒙混过关。可是,这在嘉靖,一个聪明过头的皇帝面前,不过儿戏。世宗怒,著《明堂或问》,严厉质问群臣。严嵩尽改前说,并且“条划礼仪甚备”。最终,在原则与利益的面前,他被迫选择了利益。因为最终决定他生死的那个人,是皇帝,而非其他。

于是,严嵩为世宗的生父献皇帝祔太庙配享安排了隆重的礼仪后,又写下文采斐然的《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歌颂嘉靖皇帝。嘉靖皇帝也是才子,才子自然惜才;至于溜须拍马,嘉靖并不以为意。他在意的,是严嵩在这两篇文章中表露的态度:我是皇帝的拥护者。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嘉靖只需要一个言听计从的人。严嵩,让他很满意。此后,得到皇帝宠信的严嵩逐步权倾天下,他的私欲也随之无限膨胀。大权独揽的二十余年里,他贪污受贿、结党营私、铲除异己、残害忠良,最终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三、严嵩成为奸臣的原因

严嵩,立在大明王朝的历史长河中,处境非常尴尬。他既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又因贪污弄权、残害忠良被人唾骂。原本的一腔热血,先是在人情世故中、在复杂的官场和皇帝的强权下屈服,后又被膨胀的欲望污染。如果说他曾被人强迫行走过,那他的后半生则是被自己推进了坟墓。捷径,往往通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同在历史中,那些高尚而有作为的人称为圣人,高洁清正之人为君子,碌碌无为之人乃常人,下下等才是不择手段的小人。人性有向善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严嵩自幼熟读圣贤之书,初入官场也是向往圣人君子,不屑与小人为伍,然而面对现实和利益,人性中的自私自利、狡诈贪婪逐渐占了上风,直至沦为令人不齿的大奸之人。这里面既有他自身的原因,也有那个时代的无奈。皇权体制下,个人的命运不能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为了更好地生存,他一步步地丧失了原则;身居高位后,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导致他滥用权力,祸国殃民。

四、结语

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激励人们多做好事,惩罚恶人,使之不能作恶;而腐败的体制会把人的阴暗面渐渐逼露出来,使人一步步堕落下去。以严嵩的才能,本可成为一个支撐国家社稷的栋梁之才,结果却变成祸国殃民的奸佞之臣,这是严嵩个人的悲剧,也是君主专制制度下众多腐败官员的悲剧。

参考文献

[1] 谢禾生.论专治皇权制度下的明代阁辅严嵩[J].新余高专学报,2006(06).

[2]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

作者简介:陈静怡 性别:女 民族:汉 出生年月:2001年7月。

猜你喜欢

奸臣严嵩科举
明代大老虎严嵩可能不是穷死的
李绅和严嵩
世有多少“触奸柏”
“科举”
明代科举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启示
从《聊斋?叶生》解读蒲松龄四十不灭的科考幻想
南戏中的科举程式
《水浒传》中的宋代文官研究
明代权臣严嵩父子的传说
“奸臣”与“奸帝”:陈瑛与明成祖关系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