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探究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

2019-03-08徐懿暄

祖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个人主义自由

徐懿暄

摘要:作为美国电影史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电影蕴含了丰厚的美国文化理念[1]。其中主人公对于自由的追寻尤其令人印象深刻,这种追尋自由的精神不仅是促使该电影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体现。本文基于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研究,指出电影从三个方面体现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即:个人独立,追寻自由以及英雄救赎。

关键词:肖申克的救赎 个人主义 自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与肖申克的救赎》,曾7次获奥斯卡奖提名,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的故事。安迪因被诬陷谋杀妻子和其情夫,被法院判决入狱。虽深陷囹圄但他始终坚守希望,在灰暗压抑的监狱中寻求自由,同时利用自身的技能,改善自己和狱友的生存状况。最终花将近二十年时间,安迪用一把石锤凿通了监狱的石墙,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爬出石墙逃出监狱,重获自由。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高超的电影技巧以及逼真的视听效果,深入地剖析了美国个人主义思想,以及安迪对于尊严和希望的救赎。

一、美国个人主义概述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 )的定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或自我”[2]。加利福尼亚大学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赫(Robert Bellah认为“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真正核心”,平等、自由和权利、自我实现(个人愿望的满足)正是美国个人主义的基本内涵[2]。

美国个人主义源于西方近现代个人主义,它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二个阶段。一是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开国文献《独立宣言》融汇了孟德斯鸠、托克维尔等思想家对于个人价值的言论,它的出现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雏形。其二是是美国的西进运动时期,大批移民进入美国,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他们不断探索、不断西行,由于身无分文地来到这片大陆,他们没有对财富和地位的担忧,勇敢奋进,自力更生,大胆地追求平等和自由,这些为个人主义思想注入了新内容,使其日益发展成熟。

现如今,个人主义思想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之一,深深地根植进美国的社会文化当中。好莱坞和迪士尼将美国个人主义融入电影,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与令人印象深刻的电影故事和角色融合,在潜移默化中产生了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而《肖申克的救赎》正是好莱坞式电影的典型代表,是此类电影的一个高峰。

二、《肖申克的救赎》中个人主义解读

(一)个人独立

个人主义是一种基于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强调人的价值,强调社会中独立个体的重要性。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安迪妻子在情夫家中被杀,而他被诬陷入狱,从入狱前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银行家转变为一个在监狱中毫无地位的阶下囚。人生剧变之际,安迪虽难过自责,但始终坚守自我,没有歇斯底里,怨天尤人,保持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影片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之一,在得知老布假释出狱后因无法适应狱外生活而自杀的讯息时,众人皆疑惑不解,唯有在狱中已经呆了几十年的瑞德深有感触,并说出了一个词“体制化”。自由人在进入监狱后如笼中困兽,起初想要逃离,最终却逐渐被体制化,失去自己原有的个性,即使重回“自由”社会也再难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作为一部监狱题材的电影,全片80%的故事都发生在监狱中,高度渲染了监狱严格的制度对于个人独立性的剥夺,通过监狱一成不变的生活与外界环境的变化营造个体的恐惧,使其对制度屈服。但安迪却是一个例外,他面临高压的、体制化的监狱生活,没像其他犯人一样麻木地接受现实、随波逐流,而是始终保持着高度独立的意志。安迪的独立主要体现为思想上的独立和行为上的独立。在思想上,他内心始终充满希望,从未放弃过对自由的追寻,同时不依附他人,懂得自己存在的价值;而在行为上,他在高压体制下依旧保持自己一定的独立性,行为不受他人左右。正因为他这种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任何环境下独立思考的品格,使得他在十九年的监狱生活中没有被“体制化”,最终从牢狱生活中解脱出来。

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的独立与奋斗,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将个人的力量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而《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的形象闪耀着个人独立的火光,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典型代表。

(二)追寻自由

《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牢狱题材的电影突破了同类型电影的限制,影片中安迪和瑞德对于自由和希望的追寻以及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独立意识,使得这部电影充满着温暖人心的力量。

安迪从不掩饰自己对于自由的追寻,他对于自由的追寻在电影中屡屡出现。在整理州议会寄来的书籍时,安迪擅用监狱广播播放《费加罗的婚礼》,那一刻歌声穿透高墙,在音乐之美中安迪重获自由,即使在这之后被罚独囚两周,但安迪毫不后悔并且认为这是他过的最舒服的两周;在影片最后当安迪决意逃离监狱时,他对瑞德说:“人只能二选一,忙着活或忙着死。”为了自由,安迪以生命作为赌注越狱。正如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政治领袖帕特里克·亨利所言“不自由,毋宁死”[3]。虽然肖申克监狱里的阳光带着铁网的阴影,但在这阳光下,安迪始终执著追寻在他人看来渺茫的自由。正如瑞德所说,“有些鸟儿是注定不会被关在牢笼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4]。于是在经历了将近20年的黑暗生活后,安迪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爬过了污泥,逃离了监狱,在滂沱大雨中涅槃重生,发自内心地仰天大笑,重获了期待已久的自由。

而瑞德,作为电影的旁白者,其身上体现出的是普通人对于自由的追寻。肖申克作为一个体制牢笼,犯人的人身自由受限,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被体制内的规则限定天性并逐渐习惯,最终被体制化。如若说安迪是在体制中保持独立的自由者,那么瑞德则是在体制中苦苦挣扎的自由者。他更像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一方面他难以抵挡内心深处对于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面,他又惧怕自由带来的孤独与未知的命运。在监狱中他是强者,而在监狱之外,他成了“不请示连一滴尿都尿不出来”的弱者。尽管如此,出于对于自由的渴望,他还是接受了安迪的邀请,跋涉千里想要看看太平洋的海水是否如他梦中一样蓝。在瑞德坐在前往德克萨斯州汉考克堡的大巴车中,有这样一段来自于瑞德的独白,“我激动地几乎坐不住,脑子里思绪乱飞,但是我想这才是一个自由人该有的感受。”

在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个人的自由被放在核心的位置,是他们执着追寻的目标。安迪和瑞德对自由的追寻,可以说是美国人对自由渴望的一个缩影,是美国个人主义价值观中追寻自由精神的深刻体现。

(三)英雄救赎

电影名往往具有传递主题信息的功能,“救赎”作为电影名的一部分,同时也是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着重表现的内容之一。由于深受以自我拯救和使命感为主旨的清教思想的影响[5],美国个人主义思想中具有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英雄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延伸,是美国人追求更高自我的体现。

在这部电影中,安迪就是这样一个身负“救赎”职能的英雄。他不仅通过个人奋斗、个人努力实现了自我救赎,同时他还救赎了肖申克监狱中的狱友们。

基督教强调“原罪意识”,安迪虽没有亲手杀害自己的妻子,但对妻子之死始终有愧。在律师败诉后,安迪怀着赎罪的心理來到肖申克监狱。但正如他与瑞德所说:“无论我犯下什么错,我都已经为此付出代价(十几年的牢狱生活)了。”汤米的出现是安迪重获自由的良机,然而典狱长却因一己私欲杀死了汤米,扼杀了安迪通过正当途径出狱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安迪只能自救,最终他通过用鹤嘴锄凿穿的石洞成功逃离了监狱,实现了自我救赎。

而安迪对于他人的救赎,则主要体现在对于他们精神的救赎。在肖申克监狱中,每个犯人都明白自己身处困境,他们渴望救赎,却被监狱体制限制难以实现自我救赎,日复一日地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直至逐渐被“体制化”。安迪的到来,改变了监狱一成不变的生活,他对于权威的反抗,对于自由的向往为监狱昏暗绝望的天空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狱友们重燃希望。

他以运用自己的理财能力为监狱职员和典狱长报税作为交换条件,为自己谋求权益,改善自我以及狱友们的生存条件。在他建立的图书馆里,他帮助狱友考取证书,充实狱友精神生活。在逃狱前,他向瑞德描述自己的梦想:一个太平洋上安静的小岛,开一家旅馆度过余生。这使得自由的种子在瑞德心中生根发芽,最终促使着瑞德前往芝华塔尼欧。他将一个混乱绝望的肖申克监狱改造成为了一个充满友谊、希望和梦想的监狱[6],使得自由和希望的思想再次遍布人们心中。

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如果完成自我救赎可以说是“智慧”,那么完成对他人的救赎则可以说是“力量”。在电影中,安迪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对自己的救赎,也实现了对他人的救赎,以一个“圣者”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牢狱生活。

三、结语

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具有传达思想的功能。《肖申克的救赎》这部由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而成的高分作品,传达出了丰厚的美国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个人主义思想。个人主义作为美国核心价值观,对于人们了解美国文化,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电影主人公安迪在困境中的独立思考、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以及在缺少人权的监狱中对于自由的追寻,对当今社会处于困境的人们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导意义,鼓舞人在困境中保持精神的自由和清醒以及对梦想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静.《肖申克的救赎》对文化意蕴的构建与呈现[J].电影文学,2017,(13):153-155.

[2]朱平.美国个人主义析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1):21-25.

[3]魏爱萍.自由与体制的博弈 希望与勇气的携手——《肖申克的救赎》主题解读[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02):40-42.

[4]张锦,满雪倩.美国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个人英雄主义解读[J].戏剧之家,2016,(04):131-132+134.

[5]白靖宇,霍俐娜.美国文化中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多元因素分析[J].跨语言文化究,2014,(00):105-113.

[6]罗建波,丁旭.信念拯救希望──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的救赎主题[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61-63.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中学)

猜你喜欢

肖申克的救赎个人主义自由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论》为例
《肖申克的救赎》后,安迪的自由之路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
概念起源时间错了
个人主义能不能一分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