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之路

2019-03-08李晓辉李晓欢李洪禹李鹏飞刘爱东

祖国 2019年2期

李晓辉 李晓欢 李洪禹 李鹏飞 刘爱东

摘要:中医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三大国粹之一,它流淌了几千年的中華医药文明之河,见证着我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但是中医药文化传播之路坎坷崎岖,历经千翻之后,在大健康、大媒体的经济时代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仍然处于滞后的状态。作为炎黄子孙和中医药的传承人,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坚守中医药阵地,继承中医药精神,传播中医药文化。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传播 多媒体时代 新时代国际形势 文化自信感

中医药的起源是从炎帝神农开始的。作为我国传统医学之一,古有岐黄、医中圣手、悬壶、杏林、虎守杏林、再世华佗等之称。因为西医的流入才有了中医之称。

中医是我国最负盛名的三大国粹之一。之所以称之为国粹,缘于它流淌了几千年的中华医药文明之河,见证着我国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并有大量优秀的经典传承下来,供后人进行学习。所以作为炎黄子孙,不强求一定要去学习掌握中医知识,但我们应该对中医持有积极的态度。

一、近代中医药文化的发展

由于近代西方强权的霸凌,我国国弱民苦,再加上新进知识分子思想的新潮,急剧推翻旧制建立新法的态度,将中医也一并推下深渊,出现了近代中医的没落沉寂。同时西医被大量引入,也阻碍了中医药的发展,并且一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

虽然中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但中医药的火苗依旧不灭,散布在民间各处角落,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原则,保留着自己的特点,默默的在中国大地上发挥着它的强大功力。中医药自始至终都坚持着以人为本、天人相应的原则,将病症结合,发挥其优势。但是中医以师带徒制的传承方式、以人口相传、个体化治疗的方式存在,具有封闭性、狭隘性。直至近代中国仍以以这种方式传授,严重影响了中医药的发展与进步,但这也是中医药文化内在属性所决定的。

1950年我国决定成立的中医研究院,表明了我国对中医药继续发扬下去的态度。我国在各地兴办的中医院校,大量的学子涌入中医院校学习,国家大力支持中医诊所的发展以及逐渐完善的师带徒制都能体现出来国家对于中医药事业的支持。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也证明了国家对于我国中医药事业的支持。

我国致力到2020年努力完善中医疾病防治、诊疗体系,建立国际认可的中医药标准规范体系,努力推动中医药进入西方国家的医院、药房和医疗保险系统,可以让更多的服务于国际友人,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的神奇之处。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我国犹如沉睡多年的雄狮正在逐渐苏醒,国民在各方面都怀有高度的自信感,同时也增强了振兴中医药事业的自信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进程中,文化是国家软实力,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所以在文化建设中,中医药文化尤为关键,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代表着我国的文化底蕴和内在潜力。所以说我们应该坚定中医药文化的自信感。

二、多媒体时代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

(一)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滞后因素

纵观国内外中医药发展的情况,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仍然不是很理想,信任度相对不是很高。

吴德珍、申俊龙等[1]学者指出中医药的传播障碍可能与途径狭窄、缺乏有效的转化表达、不能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等有关。这可能与中医药的语言环境有关,大量经典古籍中存在着艰涩难懂的专业用语,文言文字也与现在日常用语存在一定的脱节有关。

单家银等[10]学者认为我国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滞后的因素是因为理论玄奥与中医药素养低下和传播过程中“重知识,轻文化”、“活动多,新闻点少”等。例如近年饮食养生文化在近几年受到各种形式的追捧与宣传,但在中医药养生文化方面传播路径不甚满意,尤其是较有代表性的地域性中医药养生文化,不仅很多较有特色的中医药资源寂寂无闻,即使开发产品也得不到广泛认可[2]。而且对于关注中医药文化或者中医药养生的群体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对于中医药文化形成了慢节奏、慢疗效的传统固有思维,在这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中,中医药文化的在他们眼中是一个“异物”般的存在。所以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应从全民抓起、从年轻一代开始。

(二)新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通道

在中医文化中,茶文化也一直如影随形,历史悠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神农本草经》里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句话不仅让神农氏因此被誉为我国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的创始人,还体现了中医的药食同源理论。如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李时珍《本草纲目》所谓:“茶苦而寒,最能降火又兼解酒食之毒,使人神思闿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这都说明茶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宣扬了中医药文化,还可以借助茶文化在国际的影响力来推广中医药的文化。

在当今大健康时代的局势下,我国中医药事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在全面建设新型国家和实现全面复兴之路上倡导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刺激了文化建设,为中医药文化走向国际打下基础。在大数据时代下,很多人阅读方式和接受知识的途径都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利用现代媒体为载体进行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光大是必由之路[3]。从最初的人口相传、书籍、宣传栏,到电视、广播的报道,再到多媒体大时代打破时间与地点的限制将中医药文化传递给社会大众。

“两微一端”即微信、微博和新闻头条客户端,这种比较完备的媒体技术,以其高互动、及时化、碎片化、全面立体化的传播方式向人民群众提供各种关于中医药的知识,在社会方方面面产生量较大的影响[4]。现阶段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面对社会大众,使其加深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5]。所以中医药文化通过多媒体形成视频、文字、图片及动画的形式,更加立体、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给大众,不仅简单易懂,更能让大众产生兴趣。

但是类似于微博、微信这种媒体,存在低门槛、可随意注册就能发布信息的特点,造就了以一大批伪中医;缺乏专业人士的把关,再加上其具有交互性、大容量、即时性的传播特点增加了专业人士的审查难度。多媒体的传播良莠不齐,受众者难以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正确的具有价值性的中医药知识,这不仅不利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及品牌文化重建,还更能影响大众的健康。中医药文化品牌在传播中也至为关键,中医药文化旨在宣传一种健康、积极、生态的生活理念[6]。所以利用多媒体传播时,专业人士也应及时进行筛查与破解,提高传播知识的科学性,以防出现不可挽救的后果。

(三)政策护航中医药文化的传播

国医药网、中华中医网、凤凰中医等政府及学术机构建立的网站,以其权威性的特点不仅充分发挥舆论引导职能,在国内有效的宣传了中医药文化,并且推动了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步伐[11]。

国家相关部门积极组建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专家团,至2013年9月,专家组成员以达1000多人;中医药科普宣讲团走进农村、走进社区、走进家庭,大大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的社会认知度[6]。政策杠杆不仅可以增强我国中医药文化的向心力与影响力,还可改善大众接受中医药文化的主动行为。

三、“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医药文化传播

(一)文化差异阻碍文化交流

因为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化与中国古代的黄土文化存在差距,人们在思想和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中医药文化走向西方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对于采用规范化、标准化诊疗的西方人很难接受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主的中医药文化,这也增加了中医药走向国际的难度[3]。在2010年中医申报世界非文化物质遗产受挫的事件中也说明了国际化难度之大。

文化的差异还可导致文化的折扣,所以在传播中医药文化的过程中同时降低了中医药的真正含义,特别是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增加了折扣[7]。但是跨文化传播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甚至对于人类的进步和文明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8]。

(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历史渊源

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中西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开启了茶文化的世界之旅。目前茶文化翻译体系相对成熟,利用茶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不仅能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还能吸引更多的国外学者对中医药进行探究[7]。

孔子学院作为目前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以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的教育和文化交流为首要目的,从2004年在韩国首尔正式设立至今,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孔子学堂受到如此欢迎,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医药文化借助这一“国际平台”也逐步传播至世界。

(三)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的国际走势

“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新中国新时代提出的具有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丝绸之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中医药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准则,开辟了道路。这也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综合国力的强大,为我国文化输出、走向国际而保驾护航。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各国之间互建文化交流与人才交流。虽然中西文化存在差异,但是对于人类健康、提高教育的理念是一样[9]。我国同各国之间可以以此为契机,打开中医药文化走向世界的大门,吸引更多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学者来中国学习中医药文化知识,从而可以更能准确的翻译中医药文化知识。

目前在国际上,针灸已引起国际医学界极大兴趣,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医院把针灸作为不可忽略的辅助性治療。WHO在2002年邀请全球180余国将替代医学纳入该国的医疗政策。针灸的国际化脚步也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带来了动力。

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可以抗虐而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本土科学家。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加码助力。

在2016年里约奥会上奥运冠军菲尔普斯身上的拔火罐痕迹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热烈讨论,被称为来自东方的“洪荒之力”。菲尔普斯本人更是表示通过拔火罐可以缓解每次剧烈运动之后引起的肌肉酸痛,甚至在社交媒体上也展现了拔火罐的场景。这一举动让更多了国际社会了解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力量。

四、结语

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但现在很多中医人很浮燥、也很不自信。纵观国内几乎所有的中医院都是以中西模式诊疗的,以西医客观指标为依托,运用现代高科技设备进行检查及化验,以中医药为手段进行诊疗,但是对于中医的望闻问切这四诊合参的诊疗手段,尤其闻、切带来了比极大的冲击,影响中医医生的传统诊疗技术的提升。中医药相关的科研机构在不断的挖掘药用的分子水平的作用机制等等,在一定程度上很容易忽略中医药文化的根基所在。

参考文献:

[1]吴德珍,申俊龙,徐爱军,王旭东.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传播途径创新[J].医学与社会,2015,(05):55-57.

[2]张珺,孙士新,蒋祥龙.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03):37-40.

[3]刘新鸥,申俊龙,沈永健.中医药文化传播现状及传播模式分析[J].中医杂志,2016,(10):811-814.

[4]王克园、梁祯、王林景.“两微一端”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J].海南科技与产业,2016,(12):86-88.

[5]侯胜田.微博时代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创新路径探讨[J].医院院长论坛,2012,(230):34-36.

[6]司建平.三级架构视角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策略分析[J].中医学报,2015,(30):389-391.

[7]董宁.利用茶文化翻译消除中医国际传播中的“文化折扣”[J],思考探索,2017,(11):244-245.

[8] 骆林娜.论中医药的跨文化传播[J].轩岐论坛,2014,(04):13-16.

[9]廖晓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院校对文化传播交流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07):32-34.

[10]单家银,杨建军,胡亚飞,等.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挑战和政策[J].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2015,(06):441-443.

[11]余浏洁,朱珠.互联网时代中医药文化传播新思路[J].现代商贸工业,2016,(29):51-53.

(作者简介:[1]李晓辉,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的研究;[2]李晓欢,长春中医药大学;[3]李洪禹,长春中医药大学;[4]李鹏飞,长春中医药大学;[4](通讯作者)刘爱东,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要从事中医内科疾病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