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用语新趋势及其对中国语言文化的辩证影响

2019-03-08陈美茜

祖国 2019年2期
关键词:语言文化

陈美茜

摘要:新媒体发展迅猛,例如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又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经常创造网络热点,成为网民交流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用语在各类平台的文字内容得到一定的体现,呈现出时代的趋势。各类平台的文字或多或少会受到影响,对整个语言文化也会产生影响。由此,本文通过讨论新媒体用语的趋势,进一步分析它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用语 语言文化 辩证影响

新媒体的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例如,微博的热搜平台,让人们及时了解当前的娱乐、文化新流行。各类新词新用法紧跟时代,一不留神便out了。像“发际线男孩”的突然爆火,像中秋期间的月饼话题“一块月饼3勺糖”、“五仁月饼翻身”、“月饼降价”等,反应了现有的社会热点和群众的观点。

这些只是一部分热点话题的体现,但是还会衍生出许多新兴词汇,譬如,隐形贫困人口、被就业、少白头等。新媒体用语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对我国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有利有弊,希望人们理性认识。

一、新媒體用语趋势

即便是新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语言词汇的使用,尤其是中国作为文化大国,网络新生时代的滋养下,新媒体用语也越来越有趣味。单从新闻报道来看,各种媒体的语言风格基本大同小异,标题、导语、正文、结尾,形成一个严谨、逻辑性强、形式相对固定的整体形态,这也是新闻媒体的一个特性要求。

如今,网络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不断深入,影响也越发深厚,新闻媒体除了会满足以上基本要求外,还会受到新媒体用语的影响。而根据张蔚虹和宋立民(2011)的研究,汉语言词汇本身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增添一些动态变化特点,譬如,仿造新词、新结构组词、音译外来词等。这些变化体现在新媒体用语变化上。

邵敬敏教授和马喆(2008)在研究汉语变化时,多次提到“动态观”。他认为语言研究应该逐渐从原来的静态转变成动态研究,这种动态可以是联系历史的“历时”动态;联系交际的“交际”动态;联系社区、地域和语言功能的“共时”动态(p. 62),简而言之,语言自身就具有动态变化,不断吸收变化成长的特点。

如今,新媒体用语趋势也是动态变化的,随着时期热点、社会问题、政策变化、生活发展、科技进步等会衍生出许多新鲜词汇,譬如,“打太极”一词,本来是形容我国的一项传统运动,但用来形容人时表示一个人说话方面避重就轻,以虚答实。像《中国日报》这个权威报刊就在新闻标题上用上“打太极”,原标题为“被控性侵的美国大法官提名人‘打太极”。

新媒体用语趋向时代特征,呈现出许多新颖独到的特点,被各大媒体争相借用、仿造和推广,推动中国语言的发展。

二、新媒体用语对中国语言文化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新媒体用语新意不断,给语言文化领域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虽然一般来说,语言的使用是经过漫长的岁月,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尤其是中文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语言字体从甲骨文、钟鼎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的发展,文体从古文、诗词、曲赋、小说、白话文等的转变,累积了大量的文学和词汇,大多都沿用至今。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让人们的交往变得更加便捷,也不断造就新的词汇和用法,有很多也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内容。譬如,电脑还没诞生还没推广的时候,“电脑”就是一个新词;“克隆”技术;“节能减排”;“中国式”等。这些都是对语言稳定性的一次冲击,让语言不断推陈出新,对我国语言体系的壮大具有积极影响。

1.创新语法结构。很多人认为汉语自身没有什么语法规则,名词、动词、主语、宾语等概念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但是,这种想法还是有些太过绝对,汉语依然是有他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的。新媒体用语造词很大程度上也突破了汉语的一些潜在规则,衍生很多新兴内容。前几年比较热门的“被”字型词汇(龚恋雯,2013),例如,“被下岗”、“被升学”、“被就业”就很好地打破原有语法规则,本来是跟及物动词搭配,这里可以跟不及物动词、名词等进行组合,产生新的被动内涵,十分有趣。

2.丰富语言修辞。新媒体造词的过程,也是不断丰富词汇本身内涵、丰富语言修辞的过程。拿“社会人”为例,这是出自“小猪佩奇”的动画片,这个英文用来做小孩子学习的素材动画,在国内走红,引起各种“社会人”的话题。形容一个人说“社会”,其实就是表示这个人很厉害,经验多,在哪里都有熟人,是一个老江湖的感觉。这里对“社会”一词内涵的扩充,也是把一个名词转换成形容词来用,语言修辞得到了丰富。

3.语言更加生活化、符号化。新媒体用语可以跟许多其他元素组合,不仅是汉字,还可以是英文、数字、符号等。例如,“因吹斯汀”就是谐音的Interesting,表示一件事情很有意思,但很多情况下反而是指它一点意思都没有。“skr而止”也是谐音的“适可而止”,skr是《中国有嘻哈》中带火的一个词汇,受到大家追捧,各种组成新词。把语言交流变得更加具有趣味性。

4.网络语言对文化的丰盈。新媒体用语在网络的驱动下,引起人们的追捧,不论是社交生活,还是一些正规主流报刊也会引用一些新兴词汇,甚至是网络文学的崛起也无形中对我国的文化内容进行的补充和丰盈,产生了一些积极影响。

(二)消极影响

马克思主义辩证观告诉我们,对待事物要辩证地认识,既要看到其积极可取的一面,也要看到其消极落后的一面,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事物更好的发展。新媒体用语的不断更新更迭,产生了许多有意思的词汇和句型,丰富了我国的语言结构和词汇量,对语言的丰富有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尽量避免它的冲击。

1.网络语言时常粗俗。我国语言从古文、诗词、曲阜、白话文进化至此,有渊源的历史传统,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优美而意蕴深刻是一大特点。但新媒体用语例如网络语言往往因为过于直白、简单,甚至是草率、粗俗、没有内涵,只是盲目地满足部分人的低级趣味(李文琴,2017),对语言文化是一种践踏。譬如,一些脏话用首字母替代CNM、TMD等,在社交网络用语中畅通横行,过于泛滥的低俗网络语言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2.冲击学校语文教学。青少年,富有好奇心、追求新鲜事物、赶时髦、接受能力强,作为网络用语的一大主体,很容易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而新兴的新媒体用语可能是故意用错字,故意使用有曲解意味的词语,被青年群体接收并应用,对他们的语文语言规范性的使用有一定的负面作用。尤其是青少年虽然愿意了解世界,但是心智还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过度吸收网络不规范用语或者是粗俗用语,对他们的写作规范、语言应用学习及其不利,而且对个人的综合修养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3.造成審美疲劳。再多的新鲜事物,总是会有过期变质不再流行的时候。新媒体用语也是如此,一时大红大紫,过了这个时期反而索然无味。交流中偶尔用一些新兴词汇和句型很有意思,一天用无数次,还想一直保持新鲜感就变得有些厌倦。很容易给语言造成一种审美疲劳。

4.对现有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切向好,重视和乐、中庸、含蓄之美。文学表达多明丽、深刻而隐晦。新媒体用语特别是网络用语的直白简练,很多时候摈弃了这些传统的东西,让它丧失了一种文化属性的感觉。还有一些网络文学的发展,内容低俗,语言不规范不成熟,却在行业里蔚然成风,看似是丰富了网络文化,但是对我国的主流文化是一种“迫害”。像各类APP短视频里的审丑、露肉等语言内容受到了政府部分的审查和整顿,是对文化的整治和规范,值得嘉奖和赞扬。

由此可见,新媒体用语具有很强的时代特性,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也有利有弊,需要辩证地去看待。信息化时代传播速度加快,信息量大,热点一瞬即逝,新媒体用语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丰富词语内涵的同时,也可能产生其他意思,对词汇的理解产生偏差。语言在动态中变化和发展,但也需要警惕一些不好的发展倾向,尽可能地去规范、减少粗俗的网络新词汇,实现汉语的正向发展。让新媒体用语成为我国语言文化的一大创造体,同时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中国语言文化之美,这对时代的每一个人来说都任重而道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变化,既是解放又是负担,既能便捷人际交往,又给交流沟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特别是新媒体用语网络新词的出现,对我国语言文化的发展既是补充又是挑战。新媒体用语虽然在创新语法结构、丰富语言修辞、生活符号化、丰富文化这些方面有益,但是因其部分粗俗内容对语文教学、审美和文化都造成了一定冲击。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擦亮眼睛,认识到新媒体用语的积极作用,发挥它的积极性,也要规避它的消极影响,创造汉语正向发展的环境,让全世界都了解到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和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文琴.新媒体传播中网络用语利弊谈[N].发展导报,2017-12-12(018).

[2]邵敬敏,马喆.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J].语言文字应用,2008,(03):53-62.

[3]张蔚虹,宋立民.媒体使用新词语对语言稳定性的冲击[J].新闻爱好者,2011,(13):110-111.

(作者单位: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语言文化
浅谈法语英语的相互影响
网络流行语现象及其语言文化分析
基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对日语教学方法的研究
英语文学作品人名背后的语言文化分析
从“国学”看汉语言的软实力
中英翻译中语言文化的对比研究
对症下药,让成语运用熠熠生辉
中国语言政策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