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唱好中国古代艺术歌曲

2019-03-08王子璇

戏剧之家 2019年1期
关键词:姜夔

王子璇

【摘 要】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举足轻重。本文以姜夔创作的古代艺术歌曲《杏花天影》为例,从诗词的创作背景、作品风格、“杌声”的运用、乐器的灵感、传达文人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立足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以专业歌唱技术准确演绎作品,方能体现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内敛、含蓄、意境深远的风格特征,将古曲的精神传达给观众。

【关键词】《杏花天影》;姜夔;杌声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9)01-0057-02

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简称古曲。目前,对于古曲的定义有一些模糊,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来讲,古曲分为古典诗词歌曲和古曲。清代以前(包括清代)作词作曲的作品,称为古曲;而现代人所谱曲的古诗词作品,叫做古典诗词歌曲。中国古代艺术歌曲在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举足轻重。中国古代艺术歌曲语言凝炼,意境深远,在演唱时总体上具有内敛、含蓄的风格特征。

《杏花天影》词曲作者为南宋音乐家姜夔,是一首狭义上的中国古代艺术歌曲,也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古曲。姜夔不但工于诗词,还擅长自度曲,创作善于使用四度音、七度音,作品多为写景咏物以及记述客旅之作,整体上呈现清淑淡雅、略带愁绪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扬州慢》、《鬲溪梅令》等,收录于《白石道人歌曲》六卷中。《杏花天影》是一首羁旅之作,讲述作者乘舟从沔口(今湖北汉口)去往湖州途中,因美景而勾起对合肥情侶的怀念,以及路过金陵看到莺歌燕舞的场景后,内心产生的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无奈。因此,作品的演唱,要注意还原当时作曲家的心境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立足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以专业歌唱技术演绎作品,赋予这首作品灵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词的创作背景

诗词的创作背景,需要从诗人个体以及所处时代的大环境这两个方面进行考量。首先,据夏承焘《笺校》考证:“白石少年行踪,历历可考,惟淳熙三年丙申(1176)至十三年丙午(1186)十载中,缺略不详。”《杏花天影》创作于1187年,此时姜夔已经与合肥情侣分别,又正值中年,奠定了这首作品“情词”的地位。这种对往日红颜知己的怀念,可谓是姜夔的“内在情愫”。其次,姜夔所处的时代,正值金国与南宋频繁交战,淮河以北地区大部分被金人占领,江淮一代也常受金兵骚扰,金国与南宋处于常年对峙的僵持状态,国家充满内在危机。南宋国家危亡的状态,可谓是姜夔的“外在因素”。“内因”与“外因”共同奠定了这首作品的情感基调。

《杏花天影》诗词可分为上下阕,上阙写思念合肥恋情,下阙写忧国情怀。漂泊无定必然引起相思之苦,在漂泊途中,姜夔思想起旧日合肥情侣。因此,看到“绿丝低拂鸳鸯浦”而联想到旧日情愫,“待去”也因此变为“更少驻”。“春风”、“潮水”都是姜夔精神的寄托,心中苦闷无法向人倾诉,只能寄予自然。

下阙中,姜夔途经金陵,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莺歌燕舞的场景,让他心痛不已。姜夔虽在野多年,但他与很多朝廷官员是至交,虽然人在朝廷门外,但心时刻挂念国家的命运前途。在长年紧张的国家对峙的状态下,姜夔的愁苦只能向“潮水”诉说,商女无情,潮水有情,“苦”字也直抒其胸臆。“日暮,更移舟向甚处”,更是直抒其四处漂泊,无人“招隐”之凄苦,国家将亡,不知哪里才是归宿。

二、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

首先,《杏花天影》是一首文人作品,演唱时首先要把握人的状态,我们可以将这首作品的形象定义为忧国忧民的文人志士。南宋时期男子的服饰,以幞头为主要首服,衣服有两道衣襟,一左一右,大襟交领,左右两襟对称,均用纽扣系在两边。从服饰上可以大致体味到姜夔的形象,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南宋时期的影视作品中找到灵感。文人志士的清高、不谙世事的气节一定要表现出来,即使这首作品是表现悲苦愁绪的情怀,也要在此形象基础上进行。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是内敛的、含蓄的,在演唱古代歌曲类作品时,可以借鉴中国地方戏曲中的表演手段,包括一些程式化、虚拟化的表现手法。呼吸、眼神、手势、步伐等要做的圆润,不可突兀,动作连贯而缓慢。女生演唱时要用兰花指,体现“青衣”般的美感;男生演唱时张开虎口,四指并拢,大气而富有文人雅士气质。作品整体的演唱风格是雅致的、意蕴深远的,声音要控制在一定音量内,不可过大而破坏作品的意境。对作品要有表演上的设计,演唱古曲时,头不要抬太高,目视远方即可,手不要超过胸前的位置,整体是“又将愁眼与春风”的状态,眼神迷茫望向远方,淡然处之。

三、歌唱技术:“杌声”的运用

演唱一首作品,歌唱技术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歌唱技术能够表现作品的风格、韵味以及情感。

元代燕南芝庵所著《唱论》中写道:“凡一曲中,各有其声:变声;敦声;杌声;啀声;困声;三过声。”其中,对于“杌声”的理解,我选取了几位前辈对其的解释: “摇荡声音”(严凤);“指演唱时声音的摇动,这是古曲演唱中的一种基本声音技法”(白宁);“指根据歌唱时的需要所用或长或短或快或慢的颤音”(赵开栋)。“杌”字本身有“摇动”的意思,“杨翠叶,杌紫茎”。从这些前辈对“杌声”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杌声”是指人演唱时声音的上下摇动,类似戏曲中音高的“摇摆”,即围绕一个音高而产生的上下波动的状态。这种“杌声”的状态,不仅与戏曲中的审美相一致,与诸多乐器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古琴的揉弦、埙的气震音和滑音等。

我认为唱好古曲类作品,对“杌声”的掌握十分重要,“杌声”是古曲韵味的来源。《杏花天影》中有许多字可以做“杌音”的处理,如“绿丝低拂鸳鸯浦”的“浦”字;“想桃叶当时唤渡”的“唤渡”二字;“更少驻”的“驻”字;“莺吟燕舞”的“舞”字;“算潮水知人最苦”的“苦”字;“向甚处”的“处”字。详情见图表1。

显而易见,我所强调要做“杌声”处理的音全部是“u”母音,也体现了这首词的押韵。“u”母音在演唱时要注意口腔的空间要大,空间越大,声音越空灵,越能够体现古曲的韵味,正如埙、箫一类的吹管乐器,所演奏出来的空灵幽远的声音。

“杌声”要求歌者在演唱时,气息支撑要稳,声音的波动来源于气息的运动。中国人强调“气运丹田”,“丹田”则为歌唱时气息的发源地,“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演唱古曲时则更要强调丹田的力量。演唱“杌声”时,丹田运气,保持嘴巴和喉咙的相对稳定,用气息的力量带动声音的律动,而不是用喉咙或是嘴巴刻意做出来的声音。在以某一个音为基准的前提下,上下波动小二度左右的音程关系,是表达古曲意韵的最佳范围。

四、乐器的灵感

姜夔的作品大多可以采用吹管乐器埙、箫等处理方式,如《鬲溪梅令》、《长亭怨慢》等。当我第一次演唱《杏花天影》这首作品时,我从“算潮水知人最苦”的“苦”字获得灵感,“u”母音使我联想到埙这个乐器的音色。因此,我在处理这首作品时,聆听了很多埙的作品,在处理“算潮水知人最苦”的“人”字时,我就采用了哭腔的处理方法,使其听起来更加悲情;“苦”字模仿埙的“气震音”,更易表达空灵幽远的空间感。

不同的作品可以从不同的乐器中获得灵感,如《凤求凰》中“遨游四海兮求其凰”的“凰”就可以模仿古琴揉弦的色彩,用滑音塑造作品的风格。

五、展现文人精神

身处现在的时代,力求还原古曲本身意韵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还原古曲的风貌,是为了展现文人精神。何谓文人精神?就是一种进可建功立业,退可隐居园林,贵而接济天下,贫而独善其身的美好品质,在当代社会来说,就是淡然处之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正是现代社会所匮乏的。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将这种文人精神传达给观众,古曲是最能够体现文人墨客的精神的作品,需要通过我们的演唱,让观众静心、凝神。

孔子也提倡古乐,他认为古乐是可以從中学到知识的,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君子可以从中提高道德修养。“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声音是内心的反映,心中所想表现在声音上。歌唱要体现乐曲的意境,体现背后的文人情怀。同样地,提高文化修养是聆听作品的前提,“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中国古代艺术歌曲的演唱既要尽量还原当代的风貌,亦要符合当代的审美。古曲与古琴相同,在当代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文人精神的代表,因此,传达文人精神是我们演唱作品的初衷也是目的。

唱好中国古代艺术歌曲,需要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思想意识、学术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再以理性指导感性的表达,结合歌唱技术、舞台表现,使其完整的展现在舞台上,这是一个钻研的过程。

六、结语

唱好中国古代艺术歌曲,需要深厚的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既要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作品的背景及内涵,亦要从人性的角度剖析作者的内心,更要从专业的角度演绎好作品本身。我们是演唱者,更是传达者,如何将中国古代艺术歌曲背后的文人精神传达给观众,是我们的责任。

猜你喜欢

姜夔
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姜夔词研究
姜夔的江湖
近二十年姜夔研究述评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陆明君
王国维“黑”姜夔
幽香暗渡,灯火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