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郊区化进程中师生传播现状与策略分析
——以北京市属高校为例

2019-03-08

传媒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领导层校区师生

(北京工商大学,北京 100000)

高校部分郊区化往往造成教师“两地教学”、学校与院系领导层的办公地与学生学习生活区脱离的局面。城区校区与郊区校区的远距离为师生之间、学生跟学校与院系领导层之间的沟通活动增添了难度,影响着各主体之间各内容层面的传播状况。本研究以纸质和互联网问卷方式开展“关于北京市属高校郊区化对师生沟通传播效果的影响问卷调查”,探讨分析高校郊区化对师生沟通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相关概念及背景

(一)高校郊区化的概念

高校郊区化是高校“由城市而郊区的迁移、离心及扩散运动”。它是在城市发展区域整体向郊区扩展背景下的一种趋势,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功能向郊区的转移。虽然有高校用地面积和成本的压力、高校扩招与教育改革等因素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郊区化依旧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带来的一般情况是,高校郊区校区的分期建设与投入使用,进而郊区新校区与城区老校区的配合使用,在高校新区发展的初、中级阶段,形成了高校部分郊区化。

(二)北京市属高校郊区化现状

截至2018年10月,在21所北京市属高校之中,共有9所高校处于向郊区转移的过程中,形成部分郊区化的状态。它们是:北京工商大学、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服装学院、首都体育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联合大学。总体来看,这些学校的城区老校区集中分布于海淀、朝阳和丰台等几个三环以内的城区,而其郊区新校区散点分布于四环以外甚至远在六环的北京外围城郊之地,像房山、顺义、大兴和通州等郊区。

目前这些学校趋向于把占主体部分的本科生往郊区校区迁移,而城区“老校区向研究生培养基地、研发创新基地和重要智库转型”。例如北京工商大学,每天由学校班车连接新老校区(房山区和海淀区),保证200名左右的教师的通勤。很多教师经常一天房山、海淀两头跑,以保证本科、研究生授课和教师会议的正常进行。

二、高校郊区化背景下师生传播现状调查结果

(一)师生间的人际传播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传播的内容倾向上,由图1可以发现,课内知识答疑是师生间沟通的最经常的主题,而生活情感类话题几乎很少触及。由此看来,大学校园里师生间的人际传播内容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大学生寻求老师生活情感类问题的指导或老师对学生校园生活的主动关注方面缺乏积极性。这也从某种层面上印证了为什么在学生选择与教师沟通的课余时间种类上,66.83%的学生会首选任课教师讲课的课间。大学课间的10~20分钟,是师生间能建立面对面沟通行为的最佳机会,也是教师为学生解答课上遗留课业难题的最佳时段。

另外,通过对在课余时间师生间的沟通频率和每次沟通的持续时间长短的交叉分析(见图2和图3),师生间沟通的频率和时长呈现出“高频短时”“低频也短时”的特点,并且总体还倾向于低频率沟通。可以发现,师生间低频短时的沟通倾向,更多地建立的是一种浅表的沟通形式,双方深度沟通欠缺。

(二)师生间的组织传播

由调查数据显示(见图4),从上下行信息传播的平衡性看,不管是高校教师与学生团体之间,还是学生跟学校、院系领导层之间的信息传达,都是平衡性不足,且52.2%和71.22%的学生认为,这种不平衡性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学校院系领导层对学生的传达、通知多,倾听、了解少。从这一点来说,高校内组织传播的信息纵向流通不对称,主要以下行传播为主,缺少来自学生基层的信息反馈,这对于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与高校各方面的建设方面,增加了管理活动的盲目性风险。

另外,在北京市属高校郊区化大环境下,高校为建立学生与学校、院系领导层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有五种以上的沟通渠道。调查数据显示(见图5),各种沟通渠道在整个郊区化的北京市属高校之间并未得到充分推广。最活跃的方式“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等中介传递”也只有46.83%的推广度。

三、高校郊区化中师生沟通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沟通的即时性偏移影响学生的优质、均衡成长

一方面,即时沟通不适合教师为学生拓展专业知识,深化学生的学术修养;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校园生活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未来规划问题,尤其是生活情感类问题,更需要师生间的深度沟通。而深度沟通的逐渐减少,让学生越来越缺乏可以指导其合理处理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情感矛盾、及时疏导心理问题、清楚规划未来职业生涯的引路人。这些都不利于郊区化高校大学生身心的优质、均衡与健康发展。

(二)反馈机制滞后造成新校区新教学体制建设困境

北京市属高校部分郊区化造成高校整体教育资源与学生团体一定程度上的割裂,对高校教学管理和整体建设也带来了不小的困难。与此同时,学校整体意见反馈机制却没有充分建立起来。从上文图5结果就可以发现,只有超三成的郊区化高校会充分利用日渐发达的信息技术特别是新媒体一类来接收来自学生基层的学校各方面建设的反馈信息。所以在上述双重因素的作用下,郊区化高校各方面建设带有更大的盲目性甚至滞后性。

(三)新媒体利用不足促使传播手段综合化欠缺

在高校组织内纵向式传播方面,像意见箱、教师和教辅人员等中介传递、调查问卷等传播手段依然是学生和学校、院系领导层信息交流的主流手段,造成单一的、缺乏互动的点对面式组织内传播现状。同样,如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视频会议或者直播平台这类新媒体渠道形成学生与学校领导层的双向的、交互式的传播形式,组织内上下行传播的平衡性会得到加强。

四、高校郊区化中师生沟通传播效果的改进策略

(一)全方位保障教师的郊区工作时长

(1)高校可以适当规定教师在郊区校区的办学时长。对教师提出郊区办公时长的硬性指标,是增加师生间见面机会与相处时长的首要保障。只有师生同处一地,当学生有学习或生活上的问题想要主动和老师沟通时,才不会“退而求其次”地选择用微信联系老师。

(2)在后勤和设施保障上,高校应增加往返新老校区班车的频次,提供教师郊区校区临时住宿或长期住宿,保证教师郊区校区的办公场所与面积等。教师在郊区校区的办公时长加长后,会产生往返城区校区及住所不方便、郊区校区缺少办公区域等问题,为了保障教师在郊区校区的顺畅办公,一系列服务于此的后勤和设施建立应该同步制度化,全方位保障教师的郊区工作时长。

(二)立体化构建面对面师生沟通机制

(1)班主任加强一对一沟通。调查数据显示,72.68%的学生所在班级在上一学期有班主任参与的班会次数只有1~3次。在班主任和学生群体见面的次数偏少的情况下,如果以班会的形式确实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部分学生学业和生活困难,班主任可以定期选择不同学生个体,与之进行一次半小时以上的深度面对面沟通,这样有利于班主任更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情况,也更利于学生获得个性化的辅导和建议。

(2)实行专业课教师导师制。在笔者调查的学校中,一些高校如北京工商大学内多个院系在学生本科阶段初期就开始贯彻实行“导师制”——每位本科生从大一起分配一位导师,平均5~6名学生组成一个导师组,组内导师定期组织召开“导师见面会”,围绕着学生在学业规划、专业学习、大学生活、思想状态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师生间的深入沟通与讨论。“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班主任因负责学生数量过多而造成的学生辅导工作遗漏缺失。并且导师组能形成一个导师针对一组学生制定的长期性有规划性的辅导计划,这也就更利于学生获得更科学的指导意见。

(三)综合化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渠道,其灵活性、开放性和交互性不仅可以打破高校内层级森严的组织传播带来的信息量减少和信息失真,还能形成一种透明式面向所有组织成员的针对高校领导层行动反应的监督系统。所以,只有将传统的组织内信息传播形式与新媒体技术组合起来形成综合化的新媒体传播平台,高校管理工作的反馈系统才能更加有效运作。

例如,健全学校官网上的广场式“意见箱”,即面向全体师生的信息交流平台,同时保障代表学校发声的平台专门负责人对师生的意见与建议回复的及时性与主动性。这样相比于传统的意见箱,网络平台的广场式交流既为反馈者和受馈者带来方便,其公开性也无形中带给学校及时处理反馈意见的压力,形成良好的督促作用。

五、结语

高校在加快推进郊区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城郊两校区师生间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系统建设至关重要。只有合理改革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师生沟通、加强反馈作用机制,才能让高校的教学系统更有效率地运作,让学生在高校郊区化环境中也能优质、均衡发展。

猜你喜欢

领导层校区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ENSAE学院巴黎萨克雷校区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微型公共领域理论对协商民主实践探索的价值
麻辣师生
基于面板数据的领导层过度自信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
——企业投资水平的中介效应探索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