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业始祖黄道婆

2019-03-05潘新华

检察风云 2019年3期
关键词:纺车棉纺织松江

潘新华

精耕细作,创新追求,是海派文化的基因之一。700年前,黄道婆(1245-1330)的纺织技艺名扬一时,并以此形成上海早期兴盛的纺织业,所生产的棉纺织品曾经“衣被天下”。如用今天的经济学口径测算,当年黄道婆带来的GDP产值和赋税,在远东影响显著。

被尊为布业始祖

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人。乌泥泾镇也就是现上海徐汇区唯一的镇——华泾镇。她被称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技术改革家、中国古代棉纺织先驱。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廣先进的纺织工具,她受到百姓的敬仰。清代时,黄道婆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出身贫苦的黄道婆,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了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她的主要成就是教人制棉,推广搅车、弹棉弓、纺车等器具,传授“错纱配色”等技术。这一技艺也被概括为四个字:“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形成“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乌泥泾和周围一带人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在大江南北流传使用。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在乌泥泾,有些上年纪的老人至今还依稀记着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乌泥泾布匹“衣被天下”

黄道婆约在1295年从崖州返回乌泥泾。她回来后,就动脑筋改进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江南松江一带原来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

黄道婆的手艺不是天生就有的。早年邻居中会纺线的妇女告诉黄道婆,有种棉线布厚实柔软耐用,适合干活的人。黄道婆边听边思,虚心学习。起初,她弹棉絮,弹得不透不净;卷棉条,卷得松紧不匀;纺棉纱,纺得粗一段、细一段。她坚持练习,熟练掌握了操作工序:剥棉籽,敏捷利索;弹棉絮,蓬松干净;卷棉条,又细又匀;织棉布,纹均边直。

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陶宗仪在有关黄道婆的记载中写道,她主持开发的产品丰富,有窄幅的带、宽幅的被、轻薄的披肩、厚重的垫被,鲜艳如画,“粲然若写”。

“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销往各地,松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至19世纪,松江布还销往海外,赢得声誉。当时称松江布匹“衣被天下”。其中,单锭手摇纺车更新改成的三锭脚踏棉纺车技术,比西方提早数百年。上海江南一带集镇,因棉纺织业的生产销售而形成、繁荣。

19世纪中国报刊政论家、记者王韬以敏感的报人眼光和笔触作了生动而概括的记载:“自黄姑归后,织纴器具大备,机杼之声,比户相闻,濒海百里,数十万赋税,实半赖之。昔完正课之外,尚有余布,是以人民称殷实也。”

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清朝人秦荣光曾写下竹枝词赞咏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衣食我民真众母,千秋报赛奏弦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重修了黄道婆墓。北京国家博物馆里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1980年11月20日发行了《J58中国古代科学家邮票(第三组)》邮票四枚,第4枚就是黄道婆。2003年,徐汇区文化局、华泾镇出资在墓地旁建造了黄道婆纪念馆,陈列展品300余件,展示了她一生所做的贡献。2006年,“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织技艺”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猜你喜欢

纺车棉纺织松江
2021年《棉纺织技术》主题索引
老纺车
启航
——松江二中(集团)初级中学校歌
13代“纺织” 57年传承 纺车织成的“梦桃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棉纺织技艺
最美的劳动者——《纺车图》
中棉行协发布主营业务收入百强榜
想起小纺车
对新疆棉纺织产业集聚发展的几点探讨
骑马到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