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他们是这样让文字悄悄有了生命

2019-03-05午歌

意林绘阅读 2019年1期
关键词:踩扁面庞修辞格

午歌

青山说:写作中,比拟是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何恰如其分地将拟人、拟物手法运用到自己的文字中,不妨看看大师们是如何做的。

指鹿为马,人与物的互相感知

大二那年,我在学校的食堂里捧着一本王小波的书看,他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讽刺某些人文学者热衷于卖弄学问,却少有真知灼见时,引用了一则拉·封丹的寓言。他说那些人啊,是“大山临盆,最后生下一只耗子”。当时真没忍住,“扑哧”一声,一口浓汤直接喷了出来,算是为小波这句精湛的俏皮话伏地施礼了。

“大山临盆,最后生下一只耗子。”这是典型的比拟手法。比拟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格,其发力方式是通过巧妙的联想,把物直接当人来写,或把人直接当物来写,又或者把甲物直接当乙物来写。当人来写的叫拟人,当物来写的叫拟物。

先来看看文笔一贯诙谐不羁的马克·吐温先生,是怎么玩转比拟句的。

“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那踩扁了它的脚踝上,这就是宽恕。”这个拟人句干净利落,却饶有回味,不但一笔把被踩扁的紫罗兰写活了,还悄然赋予了它人类的灵魂与美德。

“当真理还正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就能走遍世界。”多么生动的拟人手法啊!通过拟人后的速度对比,更催生出一种幽默的意味,似乎眼前立马浮现出真理慢吞吞趿拉着鞋,谎言一路飞奔的滑稽景象。

“20年后,让你感到失望的不会是你做过的事,而会是你没做过的事,所以,请解开绳索,驶离安全的港湾,扬帆起航吧。去探索,去夢想,去发现!”马克·吐温先生在这里把人当作船来描写。这种拟物手法,显然传递出了饱满的画面感,增强了行文的宏大气势,令人印象深刻。

从物到人,它就这样鲜活起来

比拟这种修辞格跟比喻很像,都有甲乙两种事物相比的意味。不同的是,比喻是以乙喻甲,用乙和甲的相似性来打比方,做比较。比拟则更加直接,是直接拿乙的特性来写甲。

举个例子:“一轮明月从云层中升起来,像姑娘皎洁的面庞。”这显然是比喻句,把明月比作皎洁的面庞。如果改成比拟修辞,则可以这样写:“云层之中,明月探出她皎洁的面庞。”这一句,明月被直接写成了人,修辞效率显然提高,形象展现也更明快、跳脱。所以,比喻修辞会让人产生奇妙的联想,以“杯弓蛇影”的形象衍生,平添阅读体验;而比拟修辞更厉害,它直接跳过了联想的环节,径直“指鹿为马”,马蹄嗒嗒地令你心跳加速、意趣盎然。比拟修辞方式如果用好了,不但令文字描绘倏然增色,闪亮鲜活,更能赋予作品张弛有度的情绪体验和节奏快感。

从人到物,似乎也多了几许呆萌

把事物写成人,无疑会增添事物的灵性,令其形象鲜活。而把人写成事物,物化其一点,看似降低了人的维度,有时竟能在语境的对比中形成一种意料之外的呆萌。

王安忆的《命运交响曲》里写道:“会客室里没有一个人是我熟悉的,于是我只能呆呆地站在那里等人认领。”王安忆巧妙地在文末用出“认领”一词,将文中的“我”进行了拟物处理,这突如其来的“降维打击”,再结合前文“呆呆地”语境铺垫,那没人熟悉、当场物化的“我”,竟横生出一股萌萌的窘意,整个句子浑然漂亮起来。

我想,只要以多情的心体察人间万物,平日仔细观察,反复推敲你的词汇,你一定能书写出令人惊艳的比拟句,令文章活色生香。

王传生摘自作者微信公众号

猜你喜欢

踩扁面庞修辞格
踩瓦片的猫
谁看见过风
神奇的乒乓球实验
谁看见过风
童趣一夏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踩瓦片的猫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