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团学工作视域下的大学生敬畏感教育

2019-03-05卢瑞雪

关键词:敬畏社团大学生

卢瑞雪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敬畏的字面含义是“尊敬”和“畏惧”。敬畏感就是基于敬畏行为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敬畏感对人性发展、道德人格生成具有着重要作用。康德认为,敬畏感是人的不纯粹的意志遵守道德准则并践履道德行为的动机,是人性发展完善的基础性道德情感[1]。

大学阶段是个体逐步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时期。敬畏感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大学生敬畏感教育应包含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父母、敬畏师长、敬畏学业、敬畏法度、敬畏科学、敬畏历史、敬畏贤哲、敬畏信仰等10个方面[2]。敬畏感扮演着个体由他律走向自律的根基角色,对个人品格的形成,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维护都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3]。有畏方能有为,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对自然、规则以及榜样的敬畏,那他将无法形成支撑个体稳定、持久的生活、行为方式,更无法在社会立足。

一、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现状

1.高校德育教育不够精细化

根据调查,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大部分高校的德育教育仅停留在社会、国家等宏大对象上,没有将德育教育精细到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上。一些高校的德育教育缺乏过程和细节,无法在内容设计、方式选取、工作环节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没有依照因材施教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些大学生在校园里越来越肆意妄为,充满暴戾之气,漠视法律和校规校纪,除了和大学生的自身心理因素有关,还与学生缺乏敬畏感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从学校层面来讲,加强精细化的德育教育,让德育趋于规范、理性和科学是极为重要的。

2.社会大坏境限制了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开展

当代社会,高校被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急功近利的价值导向包围。调查显示,目前高校德育教育、敬畏感教育在紧紧围绕专业技能教学的“实用”高校中往往不能“施展拳脚”。正如一些学者所说的:“在教育工具理性的影响下,教育失去了本真的追求,忽略了对大学生个体本身的关注和尊重。”[4]

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高校德育思政的探索与实践,还未完全渗透进专业、学科和课程体系中,学生工作不能和教学改革协同配合,敬畏感教育无法与课堂教学同向同行,“课程思政”理念还未得到深入贯彻。高校应切实推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完善管理体制、扩展育人平台,让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交相辉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效应,丰富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

3.高校没有占领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主阵地

经笔者调查,一部分高校的敬畏感教育未能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不贴近学生群体,不了解学生需求,无法有效引导学生、服务学生,还没有占领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主阵地。还有部分高校只是被动承接德育工作,敬畏感教育浮于表面,工作中创新意识不够,创新举措不多,无法让大学生对敬畏感教育喜闻乐见。高校应将大学生敬畏感教育渗透进课堂、社团活动、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中去,开发一系列以敬畏感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德育教育校本教材,在彰显高校德育教育特色的同时,让敬畏感教育无声浸润学生心灵,彻底改变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被动性。

二、敬畏感教育的教学设计

1.全媒体与敬畏感教育相结合

在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接受不同的文化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以及交往方式。但网络是把“双刃剑”,一些大学生因为沉溺网络世界而自毁前程。不过,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可因势利导,将大学生敬畏感教育与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相结合,围绕重大时间节点,开展线上线下同步宣传教育,打造校内网络敬畏感教育品牌栏目,积极抢占网络宣传教育阵地。教育工作者要统筹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坚守全媒体德育工作阵地,加强新技术在德育工作中的广泛运用,组织开展配音秀、微博话题讨论、网络直播、大学生新媒体大赛等各类活动,衔接好线上、线下平台,构建起德育工作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守规律、讲规矩、存敬畏、立德行,从而让大学生的敬畏感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

2.学生社团与敬畏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社团的成员们普遍有较强的求新精神,借助学生社团这一教育载体,并进行正确引导,德育工作便能显现成效[5]。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灵活性和广泛性三大优势,一是学生加入社团多源于内在需要,他们接受信息、参与活动、躬身实践的热情很高,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可以切实体会到敬畏感教育带来的好处,容易形成敬畏意识;二是学生社团的活动具备灵活性的特点,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举行,可以是校内活动,也可以到校外进行参观考察,活动也不具有强制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这样,很多学生对敬畏感教育便不会有抵触心理,对敬畏感教育会从尝试接受变为主动接受;三是学生社团具有社团成员广泛性这一优势,在社团中开展大学生敬畏感教育,受众面广,覆盖面大,传播范围广。大学生敬畏感教育要将学生社团作为一个重要的切入点,积极培育大学生敬畏感教育“样板社团”,广泛开展生动、灵活的社团活动,比如新型辩论赛、青年演讲比赛、“互联网+敬畏感教育”创新创意大赛等。在社团活动中要不断增加交互式、体验式、沉浸式的元素,突破传统思维,创新方法手段,让大学生敬畏感教育变得易于接受,从而让敬畏感教育在第二课堂上“活”起来。

3.学生组织与敬畏感教育相结合

学生组织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主追求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学生组织应在大思政格局中找准定位,明确职责使命,积极主动、有效地发挥其健康作用[6]。学生组织要发挥好学校与学生的桥梁作用,贯彻好学校“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教育思想,积极促进学生敬畏感的树立,使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一方面,学生组织要发挥学生组织成员、大学生中坚分子的带头作用,发扬学生组织的优良传统,弘扬奉献精神,竭诚服务同学,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树立尊师重道的风气,实现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春风化雨”;另一方面,学生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对成员的锻炼作用,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如恪守本分、遵纪守规、宽容待人、诚信做事等。高校德育工作者要做好学生干部培训,优化组织体系,在学生组织中强化敬畏感教育,带领学生骨干参观学习红色圣地,做好“青马工程”培训,定期选拔出一批优秀学生骨干,并召开先进事迹分享会,激励广大学生树立信仰、永怀敬畏、矢志奋进。学生骨干的敬畏感教育培训。应定期、规范、合理,同时也应注重多样性、针对性、广泛性。

4.班团管理与敬畏感教育相结合

班团管理工作是大学生敬畏感教育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敬畏感教育在班团管理中应遵循“正面教育引导为主,制度管理约束为辅”的基本思路,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目标地打造班团活动,比如手抄报比赛、班级文化墙活动、敬畏感教育主题团日活动。同时要重视质量,重视创新,跳出固化的班团学习框架,让班团活动成为敬畏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班主任、辅导员要切实关注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师生间的新型交流形式,找到班团管理中大学生敬畏感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引导广大学生立大志,怀敬畏,树信仰,用青春承载理想,用奋斗成就未来,扎实做好敬畏感教育。班团学生干部要自觉树立敬畏感,体会敬畏感教育的深层意义,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集体中的其他学生树立榜样。班团文化体现着整个班级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教师要重视班团文化建设,打造班团精神,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教师和学生共同创建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和健康的生活空间,营造良好班团氛围,让敬畏感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朋辈教育与敬畏感教育相结合

同辈人之间因有着相同或相近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人生经历,所以自然性鸿沟小,防御性低,且具有较高的互动性,由此,应加强敬畏感教育与朋辈教育的有机融合。朋辈教育需要积极配合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和教育,将“学”与“导”结合,将“教”与“导”融汇,以此充分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在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组织指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教育者要发挥朋辈的积极引导作用,运用其亲和力,保持与其他学生密切的联系。教师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方式,促使大学生明确职责,心怀敬畏,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承担“主人翁”责任。参与者需要找到较为适合的身份介入点介入工作。此外,朋辈教育不仅仅针对个人,也针对团体,因此教师需要树立典型和榜样,将敬畏感教育融入其中,对学生起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6.社会实践与敬畏感教育相结合

对大学生进行敬畏感教育的时候,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青年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效对接。这里将学校、家庭、社会等各个层面都作为敬畏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和情感性出发,便于全面把握敬畏感教育的丰富内涵及多种形态。在此基础上,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敬畏感教育体系,最终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此外,应重视学生社会实践锻炼,开展以假期社会实践、区校共建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育人活动,同时,应深化志愿者行动,发挥青年志愿者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先锋队作用。通过实践与敬畏感教育的结合,可以塑造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与构建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敬畏心态与敬畏行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和敬畏意识。

敬畏感教育是让教育回归其本质的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内在需求。敬畏感教育可以矫正学生心理,端正其思想,督促其恪守学生本分,让学生的品德修养与专业素质实现双提升,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大学生本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但近来校园霸凌、寻衅滋事,甚至是大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对大学生的敬畏感教育已刻不容缓,大学生只有心存敬畏感,正态度、正品行,才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才能更好构建和谐社会。

部分青年在大学阶段可能会产生一些迷茫,做出一些叛逆行为,除去这些迷茫和叛逆,我们还应该看到青年身上宝贵的品质,并加以珍惜与保护。敬畏感教育实际上是发挥、培育和转化学生自身优势的一把钥匙,通过有效的敬畏感教育,青年们将凭借性格中的勇气、大胆、不盲从,为学校、家庭、社会带来新的气象。

猜你喜欢

敬畏社团大学生
缤纷社团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大学生之歌
敬畏先烈
K-BOT拼插社团
敬畏 果决 笃信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