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品格教育

2019-03-05康贻军赵庆新

关键词:微生物学讲授品格

康贻军,沈 敏,赵庆新

(盐城师范学院 海洋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7)

高校教育者必须从育人本质出发,充分挖掘所有课程的育人元素,实现高等教育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1]。传统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然而,在人才竞争愈加激烈的当今社会,情商被赋予了和智商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2]。情商,作为品格的外在体现,是基础天生性格和后天个性共同养成的。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对后天品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一般认为,在情商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根本,自我教育是核心[3]。开设学前和中小学教育过程中的思想品德课及相关实践课程,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为学生将来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论指导[4]。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能为学生的品格养成奠定了基础,但是限于已推行素质教育的地区,对还未能全面或高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的地区而言,远远不够。美国和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几十年的创新和实践,推行“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在犯罪率的控制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有极大的启示[5,6]。

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相对弱化了学生的品格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格外重视大学生的品格教育。当学生进入大学阶段后,由于家庭等因素的束缚骤减,加之学习和生活压力的“松绑”,部分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显露,这值得高等教育者关注和重视[7,8]。如何规划和设计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是大学辅导员和任课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高校除了有必要对问题大学生实施心理辅导和干预外,还应当通过相关理论和实践课程,甚至是专业课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品格教育。尽管多部门提出全课程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但不少理工科教师仍深感所教课程无法像思政课程那样实现这一功能。事实上,在理工科的课程教育过程中,无须刻意切入,只需在案例讲授中渗透品格教育的解析,完全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近些年,笔者在讲授“微生物学”和“高级微生物学”等课程时,特别注重通过一些专业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品格渗透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列举如下。

一、道德与人性教育

道德品质是情商的一个重要因素[9,10]。在微生物学理论创建过程中,人和微生物本身的活动过程,均不乏与道德品格教育相关的事例。如1962年诺贝尔委员会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解析DNA双螺旋结构的3位科学家,詹姆斯·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莫里斯· 威尔金斯。但这背后,女科学家罗莎琳·爱尔西·富兰克林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她率先拍摄了DNA的X射线衍射照片。尽管出于一些未知原因,其拍摄的照片被私转给沃森和克里克,但她并不在意,反而为他们的发现感到高兴,还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证实DNA双螺旋结构的文章。我们在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除了着重介绍获奖科学家解析DNA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历史资料,让同学们了解女性科学家在过去科学界的不平等地位,铭记富兰克林等女性科学家的伟大与崇高,使学生意识到任何一个重大科学发现背后的团队协作的事实,并鼓励大家用更包容的胸怀和更开阔的视野从事今后的科学事业。再如,在“微生物的生长”这一章节时,当细菌处于生长后期,由于环境中营养缺乏,“年迈的”细菌便会分泌溶菌酶及其类似物导致菌体自溶,溶解物可被其它细菌吸收利用,这是微生物在群体生长过程中的生存策略,同时折射出了值得我们学习的牺牲精神和利他精神。

二、批判与质疑教育

科学总是在批判中得以进步的,微生物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在课程讲述中要让学生能时常进行批判性思考。自发地质疑权威,勇于打破常规和教条,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路易斯·巴斯德通过“鹅颈瓶”实验推翻了细菌的自然发生说,并提示我们要重视肉眼所不能见的事实;沃森和克里克等人大胆假设,虚心求教,推翻了DNA原有的四聚体的认知,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克里斯蒂安·艾克曼打破病原体致病理论,创新地提出人体内由于维生素B缺乏而导致脚气病的观点。笔者将微生物学史上发生的这些事例讲授给学生,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质疑权威、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从学生后续毕业论文实践中,以及从考研后继续深造学生导师的反馈情况看,微生物学课堂融入的品格教育很好地辅助提升了这些学生的人格魅力。

三、情怀与担当教育

讲授“微生物学发展史”时,通常教者会着重介绍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的科学贡献。笔者在除此之外还通过介绍热爱祖国的巴斯德拒绝德国聘请其担任波恩大学教授并授予他名誉学位的邀请的事,赞美了其浓厚的家国情怀。他的著名言论“科学虽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也是科学界的美谈。另外,笔者认为,科学家只有站在整个人类利益角度考量问题,才能被认为是真正伟大的科学家。微生物学史上出现过一些著名微生物学家通过研究成果反人类的事例,值得学生们警惕。如在讲述“微生物的代谢”时,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采用卡尔·纽伯格提出的调控代谢通路的方法提高酿酒酵母的甘油积累量,满足了德国对炸药的需求。而微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发明青霉素挽救了战争中千万人的生命。两者相较,孰优孰劣,可见一斑。

四、节约与高效教育

不少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时缺乏对时间的把控,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生涯规划等教育时,务使其认识“高效”与“成效”的含义。“微生物的进化”一章节中,微生物经过漫长的进化使基因组变得简单而高效,从而在应对外界环境变动时,能迅速响应并通过基因调控控制基因的开闭,这种精确的调控往往给微生物的高效生长节约了能量,同样可以给学生带来启示。在讲授“微生物的代谢”这一章节时,教师通过乳糖操纵子和色氨酸操纵子两个模型的讲解,除了教授学生领会生命结构的精巧、基因调控的微妙,还可以启发学生以精简的人生态度、合理的生涯规划、高效的行动节奏去面对未来的发展道路。

五、竞争与合作教育

大自然充满竞争与合作,微生物界亦是如此。在讲授“微生物的生态”章节时,教师除了教授微生物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稳定性与弹性外,还可培养学生合理竞争、合作共赢的团队意识。比如,土壤中存在不同类型的不完全反硝化细菌,这些细菌可以彼此配合,此菌产物作为彼菌的底物,共同完成完整的反硝化过程,该机制被称为“接力反硝化”机制[11]。再比如在土壤中,纤维素分解细菌与好氧自生固氮菌共居时,后者可将固定的有机氮供给前者需要,而纤维素分解菌也可将产生的有机酸作为后者的碳源和能源物质,从而满足各自生长所需;植物根系分泌各种有机酸给根际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养分,而有益根际微生物则可通过固氮、解磷、分泌激素分子、铁载体等方式促进植物生长;地衣是真菌和蓝细菌或藻类的共生体,其中藻类和蓝细菌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作为真菌生长繁殖所需的碳源,真菌除起保护光合微生物作用外,还能向光合微生物提供生长因子和运输无机营养。教师通过讲授微生物协作和竞争等案例,适时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为将来更好地融入团队和社会打下基础。

六、敬畏自然教育

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需特别培养学生敬畏自然和生命的意识。在讲授“微生物学绪论”“微生物的生态”等内容时,笔者设置讨论题“地球如果没有微生物会怎样?微生物对人类生存的意义?”等,让学生系统认识微生物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培养其尊重他人、尊重自然的积极心态。

七、适应与改变教育

具备良好的社交能力、能有效适应环境并做出自我调整,是情商或品格的重要体现。不少毕业生在工作中遭遇困境时往往选择逃避,而不是适应和改变,这给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不稳定性。因此,大学课堂还需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顺应环境,掌握及时调整心态和策略的能力。微生物学课程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可以通过知识讲授加以熏陶。如“微生物的遗传”章节中,微生物通过自发突变以逐渐适应环境变化,并将遗传信息稳定传递;蓝细菌通过形成液泡、异形胞和类囊体等组织,从而适应水生环境,并浮游于水面保持与大气接触,完成固氮和固碳等过程,从而能在相对寡营养环境中存活和扩繁。

通过微生物学课堂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实例还有很多。比如,可以通过“传染与免疫”这一章节对学生进行卫生和生活技能教育;通过微生物学实验培养学生诚实的品质与逻辑推理的能力。晦涩的专业知识也可能存在品格教育的可能,通过专业知识的渗透教育可引发学生对品格教育的思考和实践,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良好的渗透教育既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还能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并提升他们发散思维的能力。总之,笔者认为,微生物学课堂教学改革除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外[12],还可在课堂上通过一些知识点巧妙对学生进行品格渗透教育,过程中注意要拓宽教育渠道、注重教育形式灵活性[13],使其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体会人性的奥妙与生存的技巧。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讲授品格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我学习和讲授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的经验和体会
PBL结合CBS教学法在留学生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药学专业药物分析课的讲授方法探讨
微生物学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