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光不锈

2019-03-04王征宇

初中生世界·九年级 2019年2期
关键词:德彪西奏鸣曲月色

王征宇

如月的盈缺引发海水的躁动,人的心情时常为音乐所动。很想说说两首钢琴曲“月光”,分别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虽然前一首的名字是以讹传讹,但不可否认世人对此曲的爱之深。

第一次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15岁的夏天。暑假里的我,除了完成作业,还要分担诸如晒谷子、采茉莉花等家事。为贴补家用,我家一度种了满院茉莉,清晨要将珠粒似的花蕾采下送去附近茶厂,用于窨花茶。乡村女孩,生活幽闭,直到去广州出差的爸爸带回一台双卡收录机和若干古典乐磁带。音乐的出现,使我突然觉得,只要心有所寄,就算独处,也不会孤独——人往往要在懂得孤独自处之后,才能走向开阔。那种顿悟,是渐进式的。

多美的第一乐章啊。四小节缓慢的引子,萧萧之态打开静而幽的音乐织体,好像进入了爱德华·霍珀的画中。右手的旋律渐渐寥落,音符一粒一粒掉出来,冰冰涼地堆积、纠结、滚动。伴奏的三连音,婉转修美,将旋律的独白映衬得纤毫毕露。孤独的作曲家一直在倾诉,讲着“我本将心向明月”的故事。这烙印太牢固、太执着,给了他太多滋养和苦痛的过往,使他长久地回顾和眷念。

当时年少的我并不知道,贝多芬这部奏鸣曲是献给恋人朱丽叶塔伯爵夫人的,标题为“幻想风格的奏鸣曲”,只是惊叹磁带封面上那头发乱糟糟蹙眉抿嘴表情严肃的作曲家,竟有一颗如此柔软细腻的心。

写这部作品时,贝多芬已受耳疾困扰,明白自己对伯爵夫人的爱恋终是虚空。他在写给威格勒的信中说:“我在这两年里过的是怎样孤独与悲哀的生活,你是无法想象的。我的耳疾好像一个幽灵,到处阻挡着我。我躲避着一切人,好像一个厌世者。”此曲何以成了“月光”,是因德国诗人莱尔什塔勃把它比作“瑞士琉森湖上的月光”。个人觉得,奏鸣曲的第一乐章,更像高傲的雄狮蹲伏在夜色里,舔着伤口。他不是一味的颓靡不振,接下来两个乐章“扼住命运,烈火般抗议”的气息很浓。他是打不败的贝多芬啊。

而印象派鼻祖德彪西的《月光》,是作曲家从意大利北部贝加莫游历归来,读到魏尔伦的诗歌《明月之光》,回忆彼时美景有感而作。曲是流动的时空,画是凝固的瞬景,德彪西的《月光》是徐徐展开的“音画”,呈现出月色洗尽尘渣的世界。修长的旋律线加上绚丽多彩的音符,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闭上眼,就能在音乐中感受月色氤氲,远山铅灰的轮廓,微风里轻轻颤抖的树梢,空气里草木的气息……月在缓缓攀升,清辉澹水,澄澈无比。

德彪西用音乐捧出自己的“明月之心”呼应魏尔伦的诗意,亮汪汪的月光,由此永恒地润泽红尘男女的心。

(选自2018年9月27日《北京日报》,本刊有改动)

音乐总是给人以无限想象。作者聆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不再孤独,不再寂寞。“我”感受着音乐的无限魅力,那“一粒一粒掉出来”的音符,在堆积,在纠结,在滚动。从音乐中,“我”听出了贝多芬的执着和坚强。再听德彪西的《月光》,闭上眼,仿佛看见那皎洁的月色,无边无垠。音乐是如此美丽,乐曲的“月光”轻轻地润泽着每一个生命。

1.试概括作者倾听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和德彪西的《月光》的不同感受。

2.请你说说本文与《音乐的和谐之美》在主题表达上的异同。

猜你喜欢

德彪西奏鸣曲月色
手机上的奏鸣曲
月光奏鸣曲
月色
美丽的邂逅
养一帘月色,等你缓缓归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饥饿奏鸣曲
黑暗
呼噜奏鸣曲
午后的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