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丽水杨梅设施栽培试验初报

2019-03-04汤晓美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连栋单行拱棚

汤晓美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23000)

随着水果花色品种的逐渐丰富和产量的不断提高,供求关系也发生很大改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浙江丽水杨梅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丽水市农业部门于2013年开展了杨梅设施栽培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杨梅品种为东魁,8~12年生成龄树。试验设5个处理:温室大棚促成栽培、单株拱棚、单行大棚、连栋大棚和露地栽培。从2013年开始,分别在丽水市青田县仁宫乡孙前村,欧南街道南湾村、白浦村等地3个山地杨梅基地(海拔200~300米)、3个缓坡(海拔50~100米)试验基地进行,共6次重复。每试验小区面积为500米2,随机排列。

温室大棚肩高5.5米,顶高6米,树冠顶部与棚顶保持1.5米以上距离。每栋侧顶部设通风口,便于通风降温。上坡棚体基角线处筑拦水沟,防止成熟期雨水渗入棚。

连栋大棚构造参照“鸟巢温室”结构建造,采用8条6米长DN20热镀锌管搭建,上下坡落差采用夹接方式补高,树冠顶部与棚顶保持0.5米以上、四周保持0.2米以上距离,顶部增设0.2米×0.3米的排气天窗,用于通风换气。

单株拱棚覆盖6米×6米薄膜,单行大棚覆盖宽6米、长度根据行长定的薄膜。为防止叶片与薄膜直接接触产生灼伤,在树冠外层先覆盖一层防虫网,规格为40目。

温室大棚12月底至1月初覆盖厚0.07~0.12毫米的防雾聚乙烯无滴膜。连栋大棚采前40天覆盖40目防虫网与薄膜。单株拱棚和单行大棚在采前40天覆盖40目防虫网,采前10天覆盖薄膜。

温室大棚促成栽培采用智能化温控操作,棚内温度采用智能温控系统,自动调控棚内温度。温度设计:在1月至4月上旬棚内温度控制在32℃以内;超过32℃智能化系统自动打开侧顶膜通风降温;棚温下降至32℃以下时,重新覆膜保温。4月下旬棚外自然环境气温升高,除降雨天气外,侧顶膜昼夜开放,保持棚内空气流通。棚内湿度控制按前中期适中、成熟期控湿的原则进行,具体为开花期70%~80%,幼果膨大期80%~90%,成熟期60%~70%。以自然授粉为主,适当辅以人工授粉,并适当增加花期通风时间,促进自然授粉。杨梅果实采摘结束以后,揭去大棚顶膜,仅保留防虫网,利用自然雨水冲洗,淋走设施内土壤中部分残留的肥料酸根等有害离子,以防止园内土壤盐渍化。

单株拱棚、单行大棚、连栋大棚3个处理内温度采用人工控制,大棚内温度达到32℃开启大棚侧门通风降温。其他适当应用喷滴灌调节土壤水分、疏果控产、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及地膜控湿等配套措施,保持杨梅树体和花果处于良好的生长发育状态,各处理间基本保持一致。对照的肥水管理、疏果控产、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措施尽量以惯例保持基本不变。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摘期和采摘历期的影响

从表1可以看出,温室大棚促成栽培东魁果实成熟采收开始时期早,在5月下旬,2016年在5月26日,2017年在5月22日,采摘历期长,20天左右;连栋大棚、单行大棚、单株拱棚成熟采收开始时期在6月下旬,2016年均在6月27日,2017年均在6月25日,采摘历期连栋大棚8天,单行大棚7天,单株拱棚6天;露地栽培(对照)成熟采收开始时期2016年在6月25日,2017年在6月24日,采摘历期均为6天。

表1 2016—2017年浙江丽水不同设施栽培及对照杨梅成熟期及采摘历期

2.2 不同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品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温室大棚促成栽培等4个处理东魁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青素含量、可食率、优果率等均明显高于露地栽培(对照),其中以温室大棚促成栽培最高,果实果形端正,肉柱饱满,着色良好,风味纯正,品质稳定。设施内病虫害发生明显减少,采前40天不用喷药,采摘早中期无果蝇,有效保障了果品安全质量。露地栽培杨梅果实因受高温、梅雨等不利因素影响,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低、风味淡、色泽暗淡,品质不稳定。

表2 浙江丽水不同设施栽培及对照杨梅果实品质

2.3 不同设施栽培对杨梅效益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温室大棚促成栽培东魁亩产量、商品果率、售价均高,亩收入50000元;连栋大棚、单行大棚、单株拱棚亩产量、商品果率、售价均低于温室大棚促成栽培,而高于露地栽培,亩收入20000元;对照亩产量、商品果率、售价均最低,亩收入5000元。

表3 浙江丽水不同设施栽培及对照杨梅亩产量和亩收益

3 小结

(1)温室大棚促成栽培可大幅度提早杨梅果实成熟期。据初步测算,冬季设施内日平均温度稳定通过10℃以上的有效积温每增加30~50℃,杨梅果实成熟期可提早1天。

(2)适宜的光温条件,有利于杨梅叶片的光合作用。设施栽培杨梅果实外形规则,肉柱饱满,着色良好,风味纯正,品质稳定,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花青素含量、可食率比露地栽培明显提高。试验结果表明杨梅树具有一定的耐阴性和喜散射光、漫射光的特性。

(3)设施栽培杨梅疏果后留果数基本一致,单果重增加,亩产量增加;树体营养生长也明显加强,夏梢新梢抽发数量增加20%~30%,新梢平均长度增加50%左右,叶片大小、厚度和叶面积系数均有所增加。设施栽培杨梅树体营养生长明显转旺,所以需适当增加肥水供应。

(4)设施兼具避雨和防虫等多重作用,明显提高杨梅的经济效益。薄膜等材料可连续使用3年以上,设施栽培杨梅产出投入比高,温室大棚促成栽培产值增加9倍,产出投入比4~5倍;大棚栽培产值增加4倍,产出投入比2~3倍。

4 讨论

(1)设施栽培中遮阴物对延长杨梅采摘期的定量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延长杨梅果实的采摘期,对提高杨梅的经济效益十分重要。试验中所采用的遮阴物为白色防虫网和白色薄膜,对光照的遮蔽作用有限,对延长杨梅果实采摘期的作用不是十分显著,仅1~2天。2个海拔的试验小区,杨梅成熟期差异不显著。

(2)覆膜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索。为了避免大雪压坏大棚,连栋大棚、单行大棚和单株拱棚都选择在气温稳定通过10℃、不会发生雪害的清明前后覆膜。鉴于杨梅树对光温敏感的特性,可在查阅当地气象资料的基础上,适当提前覆膜时间,提早杨梅成熟期。何时覆膜效益最高有待进一步试验探索。

(3)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摘后期果蝇发生控制作用下降。试验发现,设施栽培对杨梅果实采摘后期果蝇发生控制作用下降。分析认为,设施内的果蝇由杨梅树盘土壤中越冬代果蝇蛹出土羽化而来。建议设施内地面覆盖薄膜,阻止越冬代果蝇出土羽化,或在果蝇越冬代蛹5月出土羽化高峰期,采用糖醋毒饵诱杀成虫。

(4)建设适宜山地杨梅栽培的集成高效栽培技术。浙南山区杨梅基地以山地为主,适宜大型智能化连栋大棚等现代化水平的设施推广应用的基地数量有限。要进一步摸索适宜山地杨梅园应用的集成栽培模式和高效栽培技术,不断提高山地杨梅的效益。

猜你喜欢

连栋单行拱棚
早春拱棚胡萝卜管理要点
(2+1)维时空分数阶Nizhnik-Novikov-Veslov方程组的精确单行波解
卷展式温室保温系统研究方案
网络购物中刷单行为的法律规制及其完善
天气转冷 拱棚多膜覆盖早进行
湖北农机购置补贴增项
温室番茄膜下滴灌单膜单行栽培新法
The misfortune in life
西葫芦瓜小拱棚薄膜覆盖栽培技术
供应 “顺科”连栋温室、卷帘机及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