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天吹破
——忆父亲冯子存先生(下)

2019-03-04文/冯

乐器 2019年11期
关键词:笛子竹笛

文/冯 彬

(接上期)

在乡亲们的帮助下,很快盖起了五间崭新的窑洞,还带一个宽敞的小院。每天都有十里八乡的文艺爱好者聚集在我家。那时,父亲从北京带回来的半导体收音机,成了山村里的稀罕物,赶着点儿听收音机,成了乡亲们的一大享受。小院里,经常山西梆子、二人台、民歌、小调、鼓吹乐轮番上演,看热闹的老乡们更是将整个院子挤得水泄不通,我的家俨然是一个热闹的乡村俱乐部。

村子里的中小学缺少音乐教师,父亲母亲就主动承担起音乐课的教学任务,给学生们讲乐理,教唱歌。上课时,母亲教唱,父亲用笛子、板胡伴奏。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和山村的学生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学会唱《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革命歌曲的。父亲母亲的音乐课,成为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为了培养新一代音乐人才,虽然被迫离开了庙堂之高的音乐学院,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的本性却难移,父亲母亲义务给十多个孩子组成艺术精英般的小乐队,精心施以辅导训练,为他们日后成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日常生活中,父亲母亲经常帮贫济困,接济邻里,少则数十元,多则上百元,遇有村子里修桥铺路,他们总会慷慨解囊捐助。但是,对于我—他们唯一的爱女,在生活上的要求极为严格,教育我向山村的女孩子们学习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常常只给我一毛钱一毛钱的零花钱。是啊,即便现在回忆故往,我也曾是故乡山村里的“富家小碧玉”啊!

1970年的春节,对于西堰头的村民而言是一个难忘的节日。应乡亲们的盛情邀请,父亲母亲准备了一台精彩的节目。大年初一,在村里打谷场搭起了临时的台子上,父亲为乡亲们吹奏了笛子独奏曲《喜相逢》《放风筝》《农民翻身》《挂红灯》等;母亲则为乡亲们表演了她的拿手绝活—京韵大鼓代表作《草船借箭》。乡亲们的掌声如雷不绝于耳。最后以母亲演唱、父亲笛子伴奏《看见你们格外亲》掀起了一次次高潮,整个小山村又一次沸腾了。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故乡的山水,故乡的艰苦而火热的生活,极大地激发起父亲的艺术灵感。1971年,父亲在家乡创作出《公社一片好景象》《庆丰收》两首笛子独奏曲。

1974年,父亲回到北京,与先期回到北京的母亲和我团聚了。两年前,经文化部批准,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

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父亲演奏的15首笛子独奏曲。曲目是:《农民翻身》《放风筝》《喜相逢》《欢送》《黄莺亮翅》《五梆子》《对花》《走西口》《绣荷包》《挂红灯》《万年红》《闹花灯《庆寿(祝贺)》《八板》《推碌碡》。

1982年2月,父亲被评定为中国音乐学院副教授。

1983年4月17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北京管乐研究组(现称: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和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了《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笛子作品音乐会》,著名音乐家苏扬、王元方、张肖虎等出席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大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的近百人参加了这次活动。当时,父亲的身体状况已经不太好,为了能让他亲自出席这次音乐会,以便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笛子演奏、学习者的祝福,众多师生用藤椅把父亲抬到会场。

1983年4月,父亲在中国音乐学院办理离休手续。此后,由于年龄及健康的原因,基本停止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活动。

1984年6月11日,母亲良小楼因病去世,享年77岁。

1984年6月《冯子存笛子曲集》(霍伟编)出版,收录曲目31首。

1987年12月25日,父亲因病逝世于北京,享年83岁。

纵观父亲的一生,就是用手中的笛子“把天吹破”的一生。

我常常想,诸般乐器演奏者中,为什么老百姓单单把父亲称为“吹破天”呢?

考古实物说明,笛子在我国已有9000年的历史可寻。笛子最初是巫师手中的法器,可以堪舆土地肥瘦,预测凶吉胜败,通达天地神明。李白有《邹衍谷》诗曰:“燕谷无暖气,穷岩闭严阴。邹子一吹律,能回天地心。”其中的“律”,就是今天的笛子。古籍传说讲,笛子的发明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下令,伶伦受到“凤凰之鸣”的启示,采自昆仑之竹,创制六律六吕;周文王正是听到“凤鸣岐山”,才鼓荡起平定天下之志。笛,在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中,早已被先人寄予了治国安邦的神圣理念。《风俗通》讲:“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也。”《乐书》也讲:“笛之涤也,可以涤荡邪气出扬正声。”《荀子•乐论》强调:“故人不能无乐,……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乐文化,那么,笛子“荡涤邪气”“纳之雅正”便是礼乐文化的核心。这也可能是笛子之所以陪伴我们中华民族从远古走向未来的原因吧。

9000年前的笛声一鸣,唤醒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此,经数千年的历练,一支竹竿钻几个眼儿就能吹响的竹笛,飞向了皇宫庙堂、江河山川、千家万户、山村农舍。笛子已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生活紧紧相连,血脉融通,承担着整个民族对于天地宇宙、先祖庙堂、美好向往的灵魂诉说。“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孟子语)父亲有幸成为笛子演奏家,经过山村苦难生活的历练,至国家最高音乐学府的庙堂之高的华丽转身,他承担大任,不负使命,始终用手中的笛子献给祖国人民最美好的笛声。“吹破天”,正是人民群众对父亲竹笛艺术的最由衷的赞美。

俗话说:“积祖宗三代之德,才可与木头说话。”父亲至今活在人们心中,是与他一贯的“厚德载物”息息相关的。

父亲继承了世代山村人勤俭、质朴、宽厚、谦逊、仁慈的家风。调入中央歌舞团后,父亲参加各种慰问出访演出无数场次,无论是深入基层乡村,还是走进大中小城市的剧场礼堂,及出国访问等重大演出,父亲总是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对待。更多的时候,父亲主动要求随团到条件艰苦的乡村、老区慰问。父亲是团里为数不多的年纪较大的演员,年过半百的他从来不拿架子不摆老资格,与团里的年轻同事们一样同甘共苦,并时时处处起着模范带头作用。

1953年,父亲随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演出时,冒着生命危险,到前线战壕为战士们演出,给那些最可爱的人带去欢乐,鼓舞了士气;1955年在越南访问演出时,突然遭遇大风暴,父亲冲锋在前,奋力保护其他同志和演出器材,受到组织的表扬和奖励。

1959年,赴革命老区山西左权一带演出时,山路无法行车,父亲就和同事们身背行李手拿乐器,在崎岖蜿蜒的山路上徒步跋涉,有时每天步行七八十里路,许多人肩上脚下都磨出一串串大水疱。这一切,对于从小就走村串户卖艺为生的父亲来说并不陌生,但对一些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年轻同事而言,的确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与遇到的困难。每当行进的队伍疲惫不堪,行动乏力时,父亲总会不失时宜地为大家讲起旧社会民间艺人走村串户流浪表演时所受的疾苦艰辛以教育鼓励他们。每当这时,父亲还会唱起诙谐幽默的“山曲”“爬山调”,欢声笑语中为同事们鼓舞士气。只要父亲在哪里,就把欢乐带到哪里。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父亲为“冯老”。

从1953年进入中央歌舞团以来,随着《喜相逢》《放风筝》《农民翻身》等笛子独奏曲在全国范围的流行,父亲的名字也被越来越多的笛子专业演奏者以及爱好者熟知,每天都会收到数十封来信,有时上百封的来信,也常有各地笛子爱好者登门拜访求教。这对于识字不多、演出任务繁重的父亲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困难。为了回答这些来信,父亲就请霍伟、王铁锤等同事、学生帮他读信、写回信,无论职业还是非职业,哪怕是不会吹笛子的爱好者,他都热情认真地对待每一封来信,并耐心细致地对每一位来访者讲解指导,从来不要报酬,大多时候还要招待食宿。父亲总是说:“党和国家给我的太多太多啦!”

记得,某日,一位从不相识的自称是父亲的学生的约六十多岁的先生,坚决邀请我到马凯餐厅用餐。原来,这位先生于1954年曾师从父亲业余学习过吹笛子,青年时代自京赴四川某地石油公司任职。当年出于喜欢笛子,他曾“冒昧”地给父亲写信求教,并问哪里可以买到笛子。父亲不仅热情地回了信,还亲自买了一只笛子寄赠给他。数年后,这位年轻的职员出差到京,登门聆教,父亲特意请他到马凯餐厅用餐。须知,当年一个年轻的职员的月薪恐怕都不够马凯餐厅一餐的餐单啊!退休时,这位先生已经是单位的老总了。他辗转多方找到我,并一定要请我到马凯餐厅用餐,就是要报答父亲当年热情招待之恩啊!

父亲的这位学生,就是现年已经85岁的曲俊耀先生。就是这位曲俊耀先生,自1957年始,在父亲的指导和亲自审查下,编写《冯子存笛子艺术》一书,积四十多年之功力,用心专一,锲而不舍,并特邀我作序,终于在2002年自费出版该书,实现了父亲的遗愿,为笛界冯学增添奇葩。

父亲常说:“我的笛子(艺术)不是我自己的,是祖国和民族的,我不能把它带走了。”

2019年的端午节是父亲诞辰115周年。

父亲告别我们,驾鹤西行亦32周年了。

全国人民,尤其是家乡的人民怀念我的父亲—冯子存,创作了现代晋剧《冯子存》。

2018年12月25日晚,大型现代晋剧《冯子存》在阳原县青年晋剧场上演。

河北新闻网报道:

冯子存自幼家境贫穷,但他克服了个人困难,执着于竹笛艺术,把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竹笛事业。他成为半个世纪以来竹笛的开拓者之一。冯子存为竹笛奉献一生的高尚精神和品德久远影响、激励着人们。晋剧《冯子存》剧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描写了老一辈艺术家在旧社会不屈不饶的学艺经历,和刚正不阿的人格魅力。该剧试图通过“寻梦”“励志”“感恩”“苦修”“劫难”“祈愿”“圆梦”等戏剧场境,展示竹笛演奏家冯子存重情重义、献身艺术的高尚品德和艺术品德,探寻其扎根生活、服务人民的心路历程,昭示和激励后人,同时也寄予我们对大师的深切怀念和敬意。

父亲“把天吹破”的人生奋斗理想早已圆圆满满。

我常梦见:父亲屹立九天,手举竹笛,吹呀吹呀……;那笛声,凤鸣长啸,凰奏律吕,黄钟清商,回荡寰宇……。

谨以此文,献给父亲冯子存先生诞辰115年!

本文在写作中,得到刘森先生的指点;参考并引用了冯子存传授曲俊耀编著《冯子存笛子艺术》和任俊文《冯子存竹笛艺术人生》登载的史料及诸多专家的文章,并得到父亲的学生安义顺老师和作家张旭老师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全文完)

猜你喜欢

笛子竹笛
My Mother
我的坚守
竹笛
笛子演奏家
笛子演奏家
浅谈对竹笛乐器的保养
竹笛
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