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唐诗》中筝的名称解读

2019-03-04张丹丹

音乐教育与创作 2019年5期
关键词:玳瑁全唐诗古筝

□ 雷 欢 张丹丹

《全唐诗》收录唐、五代2800余名诗人的诗文49000 余首篇,其中有80 余人写作的100 余首涉筝诗篇。这些诗篇或咏筝曲,或咏筝器,或咏弹筝人,或听筝有感,大部分都对古筝进行了形制的描述和演奏上的赞美。而此时,筝也得到了统治阶级的喜爱,不但乐于欣赏,甚至亲自弹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筝音乐的发展和古筝形制等各方面的演变。这些诗作中关于筝的称谓不尽相同,按照筝的发源地、材质等作如下分类:

一、筝的别称及分类

1.以源起地命名的。如秦筝:《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是我国存世文献中出现最早关于筝字的记载。从以下的唐诗中可以推断“秦筝”这一名称在唐代所用较为广泛,筝在公元前就流行于秦地演绎着“秦风”音乐。

柳中庸《听筝》: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全唐诗·第二一卷)。

崔国辅《相和歌辞·襄阳曲二首》:少年襄阳地,来往襄阳城。城中轻薄子,知妾解秦筝。 (全唐诗·第二一卷)

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全唐诗·第一九九卷) 中也突出了秦地筝声是以悲苦为特点的。

2.以演奏技法命名的。如掐筝、弹筝:《新唐书·礼乐志十一》:“旧以木拨弹,乐工裴神符初以手弹,一后人习为掐琵琶”。最早的筝可能是用手指弹奏的,南北朝时出现了义甲(爪),故有弹筝和掐筝之分:文何渊等《朝鲜古代音乐家朴项和朝鲜的音乐遗产》 (李枝昌等译) 也写道:“现在发掘的古坟璧画中,人们看到高句丽时期乐器共有21 种,但在古代文献的记载中,除上述乐器外,弦乐器尚有弹筝、掐筝。”

孟浩然《张七及辛大见寻南亭醉作(一作张七及辛大见访)》:山公能饮酒,居士好弹筝(全唐诗·第一六零卷)。

3.以某种装饰物命名的。如玉筝、瑶筝、钿筝、银筝、云和筝、玳瑁筝:

(1) 玉筝:以美玉作为装饰

许浑《宿开元寺楼》:月移珠殿晓,风递玉筝秋。日出应移棹,三湘万里愁。

(2) 瑶筝:

鲍溶《风筝》:何响与天通,瑶筝挂望中。彩弦非触指,锦瑟忽闻风。(全唐诗·第四八六卷)。

(3) 钿筝:镶嵌金银、介壳制成的筝。为了美观,有的筝镶嵌一些金银或介壳制成的装饰品,故有钿筝之称。

卢纶《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美人曾在禁中》:出帘仍有钿筝随,见罢翻合恨识迟。(全唐诗·第二七七卷)。

(4) 银筝:唐代诗人将银装筝简称为银筝,作为筝的雅号。

王维《杂曲歌辞·秋夜曲》: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全唐诗·第二六卷)。

(5) 云和筝

关于云和筝的记载,首见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清乐部,乐有琴、瑟、云和筝(其头象云)、笙、竽、筝……”云和筝又可简称为“云和”。《旧唐书·音乐志》:“如筝,稍小,曰云和,乐府所不用”。云和筝也可简称为云筝:“云筝锦瑟争为寿”。 (徐去非《卷珠帘》) 综上所述,云和筝是一种十三弦、头部有云图装饰、借鉴了琵琶的某些形制和弹奏方法的小筝。共所发之音“三分之中,一分筝声,二分似琵琶声”。

白居易《云和》:非琴非瑟亦非筝,拨柱推弦调未成。欲散白头千万恨,只消红袖两三声。(全唐诗·第四四六卷)。

(6) 玳瑁筝

玳瑁,属海龟科的海洋生物,它的角板可以做成各式各样的装饰品,若筝在外侧上用了这种装饰品,则称玳瑁筝。

元稹《六年春遣怀八首》:玉梳钿朵香胶解,尽日风吹玳瑁筝。(全唐诗·第四零四卷)。

可见当时的筝都采用了较为华丽的装饰材料进行美化,一方面因为筝体平坦、筝面平滑有适当空间进行装饰,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筝这一乐器受到大众的喜爱,华美的纹饰受到追捧。

4.以某种表达情绪或音色命名的。如哀筝、鸣筝、清筝、轧筝:

(1) 哀筝

筝擅长于表现哀怨、徘恻的感情,这在唐诗中有许多生动的描绘“轻幰长无道,哀筝不出门。(李商隐《哀筝》)”“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柳(李商隐《无题》)”。

陆龟蒙《江南秋怀寄华阳山人》:戍风飘叠鼓,邻月动哀筝。(全唐诗·第六二三卷)。

(2) 鸣筝

筝的高音音色清亮,余音袅袅,故以“鸣”称之。

李白《杂曲歌辞·春日行》:佳人当窗弄白日,弦将手语弹鸣筝。(全唐诗·第二四卷)。

李贺《舞曲歌辞·公莫舞歌》:华筵鼓吹无桐竹,长刀直立割鸣筝。(全唐诗·第二二卷)。

李端《听筝》: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全唐诗·第二八六卷

王昌龄《青楼怨》:香帏风动花入楼,高调鸣筝缓夜愁。 (全唐诗·第一四三卷)。

(3) 轧筝

轧筝,筝的变体,首见于唐朝:“轧筝,以竹润其端而轧之。《旧唐书·音乐志》”唐有轧筝,以片竹润其端而轧之,因取名焉。“以弓拉之,备十三字音甚小,二弦一音。” (郑觑文《中国音乐史》) 而现在流行于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的戏曲——平调的乐队中所用的五弦牙筝,就是轧筝的遗制,不过牙筝的弓是用高梁杆制成的。

据文献查证,轧筝的弦数有五弦、七弦、九弦、十弦和十三弦等多种。中国音乐研究所收藏的现代轧筝,则是十一弦的,长68.5 公分,首宽17.4 公分,尾宽13.1 公分,弓用马尾制成。轧筝在古代还传到了缅甸、日本等国。

杜牧《题张处士山庄一绝》:好鸟疑敲磬,风蝉认轧筝。 (全唐诗·第五二三卷)。

二、筝弦数的变化

由于古筝历史悠长,形制也一直在变化发展,其中弦数的变化较大。早期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筝都是“五弦筑身”,然而从以下史料和诗文中推断唐以后通用的筝为十二或十三弦:

1. 十二弦

十二弦的古筝在战国末期就存在:“筝五弦,施于竹如筑,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唐代的雅乐器中有十二弦的杂乐筝:“杂乐筝十有二弦”即指十二弦筝。

薛能《京中客舍闻筝》 十二三弦共五音,每声如截远人心。

2.十三弦

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二首》:二五指中句塞雁,十三弦上啭春莺。

岑参《秦筝歌,送外甥萧正归京》:汝不闻秦筝声最苦,五色缠弦十三柱。

至今在日本东大寺正仓院内还保留着唐传十三弦筝的残片。根据以上的诗文和史料推断,筝的弦数由最早的五弦变化增加到唐代的十三弦,并非是说到唐代才有了十三弦,早在汉代十二弦筝就已经存在。阮瑀《筝赋》 中:“弦有十二,四时度也。”指筝有十二弦,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相对应。

唐代是中国古代音乐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宫廷音乐文化发展空前繁荣,筝乐的发展与传播亦是影响深远。宫廷音乐中,七部乐、九部乐中的传统乐舞有很多曲目都是以筝伴奏,十二和十三弦筝在乐队中能够更方便的进行转调,以便服务于宫廷乐队。唐代筝诗在较大程度上弥补了古筝史料缺失的遗憾,也为我们后世对于古筝历史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

猜你喜欢

玳瑁全唐诗古筝
『東南文化』2021년 제2기 주요 논문 제요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父亲的玳瑁
父亲的玳瑁
第一次弹古筝
《全唐诗》里的中秋节俗(节选)
玳瑁的休闲打开方式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第一次弹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