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019-03-03李婷

商场现代化 2019年23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发展

摘 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然而,区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再加上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作用机制容易受到技術、组织等的制约,而科学技术在创新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占据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通过介绍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作用,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研究科技创新视域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新能力已经成了衡量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真正促进生产力的发民,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幅度提升。长期以来,我国社会一直处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下,区域经济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以科技创新带来区域经济发展是正确的方案,但是实施过程异常艰难。面对这种现状,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科技创新工作,明确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摸索发展过程中的实施措施,从而为区域经济的科技化与创新化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鉴于此,本文着重研究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希望从整体上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一、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作用

在全球化背景下,科技创新是当今时代的热点话题,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的社会里更需要科学技术的引领,以创新驱动促进各区域的共同进步。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优化,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从推动方式来分析,只有科技技术的进步,才能实现生产要素的高级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改变区域经济要素形态,真正将科技创新融入生产过程,对于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次,从推动效果来分析,通过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劳动质量得以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区域资本的扩张,有助于改善要素结构,不断优化要素配置,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不难发现,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动力因素,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改善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质量,其重要性不可低估。

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虽然国家强调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公平公正,注重效率,并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扶持,但是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分工模糊的状态,产业同构现象极为严重。由于产业同构的存在,就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有的地区限制区域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排斥他者的态度十分显著。从表现上看,似乎保护了本地区的经济稳定发展,实则将先进生产力拒之门外,旗帜鲜明地阻碍了区域专业化的形成。首先,在区域分工上,大多数地区都采用资源加工型的分工,不利于产业协调发展,使得区域经济结构的升级滞后,甚至停滞不前。其次,在区域合作上,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合作壁垒,限制了区域之间合作的可能性。最后,在同一产业内容,有些地区注重产业生产主体部分的经营,忽视配件的生产,导致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混乱不堪,违离了国家倡导的“错位分工”与“合理布局”的战略方案。

2.区域利益矛盾突出

纵观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区域协作正处于实施阶段,有些地区已经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果,但是也有部分地区过分顾及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至于区域利益矛盾不断滋生。首先,为了抢占招商引资先机,争夺投资项目,渴求本地发展,直接导致了“相压价,出让土地”的格局,甚至有的地方还采用“优惠税费政策”等违规手段进行招商,以降低环保标准的方式出台优惠政策。其次,在跨区域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各地方都想着搭便车,比如:在环境保护方面,都希望将污染治理的成本转嫁他人,不愿自己承担费用。由此可见,形成这种现象决不是偶然的,主要根源在于区域利益矛盾协调机制不健全,城乡统筹、生产要素流动、设施共享共建、资源优化配置等受到了极大的制约。这样一来,区域之间经济得不到协调发展,难以共同进步,若无人不让步,矛盾将会始终处于僵持状态。

3.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新形势下,我国相关策明确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要对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化,保护自然恢复为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尤其是对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环境治理,各地区间都在努力创建美好的生态化家园,但是生态环境污染依然严重,生态治理之路依然漫长。具体地讲,部分地区在控制传统煤烟型污染方面不够彻底,同时又迎来了臭氧、细颗粒物酸雨等的复合型大气污染源,加剧了地区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为了治理空气污染,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合力进行联防联控,同时出台了多项生态环境治理政策、生态环境治理规划、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但是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还存在举措难以起到应有的治理效果,不利于实现生态环境的共商共建共享。

4.区域转型发展缓慢

在区域经济发展方面,我国政府已经做出了许多努力,各地区之间也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互补短板,其成果肉眼可见,但是整体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缓慢。其一,在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持续进行,为生产力注入了新的血液,但因市场机制有待完善,人员的创新能力有限,以及因待遇问题而引起的人才流失现象较为严重,直接阻碍了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其二,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由经营成本增加,外部需求减少,相继陷入了经营困境,在科技创新方面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三,尽管珠三角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力度较大,且从未停歇下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际分工中产业链低端的情形,但是该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以粗放型为主,核心技术欠缺,其技术、品牌对外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一切都表明珠三角地区以科技创新为代表的新增长点还未走向成熟。也就是说,区域经济的转型与升级速度较慢,难以迅速扭转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影响了各区域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三、科技创新视域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1.建立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

区域经济发展不是单个地区的事情,不是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需,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参与其中,给予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努力为科学创新下的区域经济发展建立高效的科技管理体系。作为国家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力量,应当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地制定规范化的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完善相关的政策,从而为科技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应用提供有效保障。此外,还要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行之有效的长远战略规划,不仅为各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还要为其赞助一定的资金,从而保障科研创新的顺利进行。拥有足够的经费,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科研创新专项基金才能跟上生产、经营的需求,在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将这些科研成果变成先进生产力,高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转型与升级,以此带动各区域经济的共同进步。

2.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

科技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驱动力,整个创新工作需要由人来操作,这就表明人才是科学创新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缺乏人才的科技创新之路走不了多远。从这方面来讲,区域经济运营引入科学技术,实现创新发展,必须依赖于持续不断的后备科技创新型人才,即加快创新型人才伍培养至关重要。一方面,需要依托于高校教育,充分发挥其专业性的育人功能,使其按照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其创造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层次分明、目标突出、校企合作的现代教育体系,从而为科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优越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展的人才创新制度环境,完善科研创新服务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潜能,进而带动科学创新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只有努力做到这两方面,科技创新型人才将会大批涌现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为地方经济贡献力量。

3.健全科研创新融资体系

科技创新视域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的必由之路,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健全科研创新融资体系,从根本上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其一,加强教育基地建设,优化高校科研创新融资机制,不断拓宽融資渠道,特别是要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展相关活动,引入国际资金,激发高校科研创新工作的活力。其二,充分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着重扶持重点项目和领域,给予相关优惠待遇,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吸引更多的融资渠道,动员全社会和民间力量,赢得他们的认可与资金支助,从而为科研创新融资体系保驾护航。其三,完善科研创新的风险补偿政策,健全科研创新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将风险降至为零,或者避免一些完全可以杜绝的科研融资风险。唯有如此,科技创新才能够取得更大成果,并以最优的方式应用于区域经济的生产过程中,推动区域经济的联动发展。

四、结束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依靠科技力量,以创新为动力,平衡各地区间的协调与共同发展,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一切都以新发展理念为主,建设现代经济体系,必须重构区域经济政策,旨在实现区域分工、区域布局、区域调控、区域管理等的全方位创新,最终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大的范围来讲,全人类正在经历一场科技力量的变革,建立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带动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育已势不可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积极采用先进科技,争做经济强国,推进科技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平凡.创新驱动实现区域竞争优势重构的路径选择[J].广东社会科学,2016(02):29-37.

[2]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赵弘.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与展望[J].区域经济评论,2016(04):21-31.

[3]谷国锋,滕福星.科技创新: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J].经济纵横,2003(01):49-53.

[4]朱凌,薛萍,徐旋.高校与区域的协同创新:基于我国典型区域10年专利数据的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04):15-21.

[5]曾刚,尚勇敏,司月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趋同演化——以中国16种典型模式为例[J].地理研究,2015,34(11):2005-2020.

[6]李菁,石福华.泛珠三角区域科技联席会议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有益尝试[J].科技管理研究,2013,33(18):43-48+62.

[7]潘锦云,范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实现路径——基于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视角[J].经济问题,2017(10):82-88.

[8]赵黎明,李振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创新[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303-306.

[9]杨兴宪,刘毅,牛树海.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06(02):2251-2255.

作者简介:李婷(1980- ),女,山西灵丘人,毕业院校:东北财经大学,目前职位:财务主管,本科,职称:中级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科技创新发展
区域发展篇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图说共享发展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