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山东沂源桃树生产的几点建议

2019-03-02汪景彦孟照凯房孝凯崔光涛

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 2019年2期
关键词:桃蚜徒长枝果枝

汪景彦,孟照凯,房孝凯,崔光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辽宁兴城125100) (青岛星牌作物科学有限公司)

2019年1月6日笔者一行深入山东省沂源县南鲁镇丝窝村和临朐县五井镇沟河村实地考察了2个村的桃树生产情况。这2个村主要栽培品种是青州蜜桃,面积各有1000~2000亩,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也是当地致富的根本。据介绍,2018年当地桃果价格较好,收入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的农户较多,桃农充满信心,指望今后桃树继续增收致富。但通过实地观察,发现桃树生长势较弱,有一个村几乎不做夏季修剪,树上布满徒长枝,下部小枝、枯枝较多,树上健壮的长果枝很少,绝大部分还采用三主枝或多主枝开心形,修剪还沿用传统的截、缩法,枝条密闭(图1),拉不开距离,花期几乎不疏花,果子成串,但果个小,小果率高,果品质量差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此种情况,我们提出如下建议,供当地果农朋友参考借鉴。

图1 当地未修剪桃树及采用短截回缩法修剪的桃树

1 新建桃园改用密植体制

行株距改为3~4米×1.5~2.0米,亩栽110~178株,在小面积果园,行距可窄些(2.5~3.0米)。这种体制可保证栽培第2年丰产(亩产1500~2500千克)。

2 采用小冠树形,如主干形

在密植条件下,采用主干形或折叠或扇形。主干形只有一个坚强的中央领导干,其上均匀分布着几十个侧生分枝(枝组),角度开张达110~120°。随着树体增大,枝组可逐年减少,甚至降到15~20个,这样光照好,通风透光。主干形树高可达3~4米,最后可降至2.8米。这种树形需设支柱或支撑,保证在高产情况下不东倒西歪,园貌整齐(图2)。

修剪前 修剪后

3 改变传统截、缩为主的剪法为长枝修剪法或傻瓜式修剪法

我们在地里为桃农演示了这种剪法,即隔20~30厘米留下1个健壮的长果枝(图3)。全树留下30~50个长果枝,按每个长果枝结4个桃计算,全树可结200个左右桃子,若按单果重200~250克计算,单株仍可结40~50千克。由于是壮枝结果,桃子坐果率高,果个大,品质佳,经济上是划算的。在修剪中要去除徒长枝、徒长性果枝、中枝、短枝、弱枝,让养分集中供应长果枝结果,可以节省大量贮藏营养。

修剪前 修剪后

4 保持开心形,各主枝头要高度一致,角度一致,距离合适

在开心形修剪中,要充分保证各主枝势力相近,开张角度一致,分布高度一致,更要控制各主枝延长头上不能留过多的结果枝或大枝组,严防上强下弱,否则,下部死枝严重,表面结果,影响持续增产。

5 细致搞好夏剪,这是桃树管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环节

搞好夏剪可以消除膛内徒长枝、树上树,增加长果枝比率,还可以改善光照,提高果品质量,减少营养无益消耗等。夏剪包括抹双芽、三芽,对特旺枝摘心,疏除密生枝、无用枝,剪除多余副梢或不成熟部分等。1年中要进行2~3次夏剪,使树上留下的都是有用的、健壮的结果枝。

6 合理施肥,补充营养

建议8月中下旬在树盘内穴施生物有机肥,大树亩施300~400千克,株施4~5千克,深度25~30厘米,在树冠投影处往里均匀挖6~8个穴,将土与肥充分混合,填平,浇水,沉实。

在春季萌芽后,往树干上喷(涂)蒙力28(加1倍水),1年生小树不要涂,因树皮薄,易灼伤。花期前后再涂(喷)1次,以后天热(气温>25℃)了要停止涂肥,否则会伤树皮。入冬前,还可再涂1次,以增加贮藏营养。

7 预防为主、科学用药

调查发现,花后及幼果期管理上,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病虫害为桃蚜及桃细菌性穿孔病。在桃蚜防治上,本着“前期预防为主、后期治疗为辅”的原则,在做好清园的前提下,桃蚜危害前期可使用2次22.4%螺虫乙酯(彪特)悬浮剂3000~4000倍液进行长效持久杀灭,前期虫口基数大时同时加喷70%吡虫啉(凤鸣)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基本上可解决桃蚜危害。桃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主要与气候条件有关,一定要结合天气情况进行提前预防,桃园一旦感染此病,及时使用细美(辛菌胺)及万度(春雷霉素)配合叶面肥进行防治。

调查中发现,该区域在果实成熟前后炭疽病发生严重,发病严重的桃园减产在五成以上。解决办法:400克/升氟硅唑(星标)乳油加450克/升咪鲜胺(滴翠)水乳剂,在防治炭疽病的同时又能延期采收(采摘越晚价越高)。

猜你喜欢

桃蚜徒长枝果枝
桃树抗蚜材料中桃蚜取食行为的初步分析
密植条件下陆地棉不同果枝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差异研究
南疆矮化密植骏枣建园前期空间结构及产量分布初探
两次用药控制全年桃蚜技术
经济林树种徒长枝条的管控利用技术
海岛棉不同果枝类型杂交F2代产量品质性状分布规律
22%氟啶虫胺腈SC对桃蚜的防效
核桃幼树几种类型枝的处理
老龄苹果树的复壮修剪
桃蚜防治小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