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度融合研究综述

2019-03-01叶三俊管新华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1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叶三俊 管新华

[摘 要]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实效成为普遍的自觉实践活动和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以及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积累了经验。从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和转换教学主体等三方面突出融合的重要性。围绕模式从基于PC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基于VR的实践教学平台、基于微信等的自媒体平台、基于移动技术的教学软件和大型开放课程凸显融合的多样性。着眼路径从处理内容与形式关系、思政课意识形态属性和教师综合素养提升融合的有效性。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1-0063-03

“05”方案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入了运用融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新阶段,这既是对信息时代网络技术发展的适应,更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的落实。为了更好总结经验,纠正偏差失误,必须综览现有典型做法和教学改革成果,特别是学理层面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价值、实践层面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形式和未来层面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完善途径。

一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融合的价值研究

(一)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张耀灿认为“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证”[1]。季海菊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使其开始向开放式教育、启发式教育、双向互动教育、服务式教育方向发展;此外“新媒体具有隐秘性、虚拟性的特征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开展渗透隐性教育提供了可能”[2],增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总的来说,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既为教学的开展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条件又实现了教学方法创新,为提高教学效率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

徐振祥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海量教育资源,极大地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空间。[3]杨松菊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阐述的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学生既难以直接观察,又无法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通过声、光、色有机结合起来的感性材料,可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化、直观化”[4]。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不仅拓宽了教育内容的获取途径,而且为教学内容提供了多种表现形式。

(三)转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体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理论传授者、思想布道者,而受教育者成为被灌输的容器”[5],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和绝对主导者,学生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对象和被动接受者。李建军等学者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使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地位和关系逐渐发生变化[6],“学生通过新媒体,发表言论,由被动接受转为自主学习,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开放民主的教育方式得以运用。”[7]信息时代,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教学角色逐步改变,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思政课教学实践焕发新的生机。

二 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融合形式研究

(一)基于PC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

当前各高校主要是依托Blackboard平台和易班网平台对思政课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张坤晶认为,“基于Bb网络教学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新模式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8]。郭凤志提出“Blackboard 平台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以‘教师为主'转向以‘学生为主”;“Blackboard 平台优化了课程资源的配置”,“借助 Blackboard 平台,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完整,立体化”;平台的讨论版和在线聊天功能使“师生进行互动式教学得以实现”;“利用 Blackboard 平台跟踪检查教学质量,使对学生学习课程评价的过程性设想得以落实”。[9]

但使用这一平台还存在一些制约条件,如“学校网络不稳定,平台难以运行的问题,往往会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10]。吴昊、黄禹鑫将这一平台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三点:“一是与课堂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的有机结合不够。二是师生的积极性不高。三是教学平台建设的相关标准的缺失, 使得 Blackboard 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水平良莠不齐。”[11]

除Blackboard平台外,部分高校还依托易班网实现了思政课易班专题讨论式教学。陈艳红、董玉来、黄晞建认为,易班集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等功能于一身,具有先进性;要求实名注册保证了安全性。而基于易班网的思政课专题讨论“能有效地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广度转化”;“可以突破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限制,拓展专题讨论教学的时空;可以存储大量的信息,丰富专题讨论教学的资源;可以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师师互动,满足专题讨论教学的师生双主体交流”[12]。

但易班在应用中也存在诸多不足,如需要实时在线观察讨论动态,耗费人力;繁杂的操作流程限制了专题讨论的有效进行;实名制限制了讨论时发表真实想法的自由;讨论时人多言杂,刷屏太快,秩序难以保障;考核评价操作困难。

(二)VR技术应用下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

“一般认为,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即虚拟现实,主要指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一个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状态,通过调动用户所有的感官,带来更加真实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13]“这一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形式主要是通过创设具有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内容和意义的虚拟仿真场景,对学生开展具有一定教育目的的实训活动。”[14]

赵薇认为,“VR技术带给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最真实、最震撼的,它超越了文字、音频、视频所具有的一般优势,无可取代。”[15]沈震、杨志平认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实践教学,VR平台更具现代性和便捷性”[16]。但符合教学实践需要的高质量VR资源还需要投入更多成本进行研发,这限制了VR技术在高校教学中大规模推广;就应用现状来看,当前思政课VR技术应用还不能满足同一时空条件下的多人同步体验,使用效果尚不理想,这对其在实践教学中的推广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博客、微信、微博、QQ等具有社交属性的自媒体平台

应用这些自媒体平台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在学生群体中认可度、使用率高,将其运用于教学可使课堂贴近生活,拉近师生距离,提高上课积极性;(2)承载教学信息、丰富教学资源,便捷性强;(3)能打破课堂、课时限制,便于进行持续、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4)使用门槛低,操作简单,无须专门的技术培训。

但当前自媒体平台应用效果尚不理想,“这一平台在信息组织和呈现方面对教学的支持并不充分”[17];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不利于进行课堂管理。刘建萍认为自媒体平台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缺乏吸引力、质量参差不齐是这一平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最大困境;其即时传递性等优势在教学中也未得到充分发挥[18]。

(四)基于移动互联技术的教学软件平台

首先是针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性质和特点,运用云计算和移动互联技术搭建的思政课专用教学平台,目前以中成智慧课堂最为典型。中成智慧课堂可实现教师学生手机端和课堂大屏幕同步互动;能使师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实现全员参与、互动;凭借精确的身份识别技术及强大的统计功可实现对学生的全程大数据记录和科学评价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开发思政课专用教学软件平台既要掌握移动平台开发的先进技术,更要吃透高校思政教学规律及特点,属于教学领域的重大技术创新,开发难度大、投入成本高,目前还属小众事物。

其次是通用教学软件平台,目前以雨课堂的应用最为广泛。雨课堂“将复杂的信息技术手段融入PPT和微信之中,在课外预习与课堂教学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使课堂互动永不下线”[19];基于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易于操作、推广,且受到学生青睐和欢迎。但目前这一软件平台功能还有待开发完善,如课堂考勤功能存在漏洞、推出的课堂习题仅限于选择题和word文档导入,暂时无法提供其他题型。

(五)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即慕课

慕课的特点、优势主要表现为:开放程度高,覆盖范围大,受众广,课程质量高;学生选择慕课进行学习可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具自主性和灵活性;高校运用慕课开展教学可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即时性、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提供机遇;借助慕课大数据分析功能还可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部分学者认为慕课的建设可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形成教学共同体。

慕课具有自身优势,运用中也存在缺陷和不足,整合学者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授课过程中无法实现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差异化价值取向,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教师难以主导、管控慕课课堂,学生面对电脑难以进入教学情境,上课效果难以保证;不能实现真实教学现场的师生双向互动,缺少情感交流;仅靠在线学习和辅导难以完成思政课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实践中存在对学生的管理和评价失效失实、学生认可度不高的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技术自应用于高校思政课以来,对教学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依然存在各式问题,其层次和应用水平还亟待提升。形形色色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虽克服了传统思政教学的弊端,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但还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

三 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的路径完善研究

(一)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增强教学内容吸引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教材中基本理论、基本观点的教学目的,归根到底还是靠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要靠教师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向学生展示理论自身的逻辑魅力,用理论自身的逻辑魅力去影响和感召学生”[20],不能过度关注思政课的表现形式,忽视对理论知识的系统讲授。柴艳萍认为,思政课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是增强教学实效性的辅助手段,精心设计、优化课程内容才是实践教学的核心所在,“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思政课改革不能将二者关系颠倒”[21]。李洋、睦国荣认为,现有教材的内容晦涩抽象,因此要将顺应社会发展、切合时代需要的热点话题补充进来,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吸引力[22]。

(二)坚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属性

高校思政课不单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过程,更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肩负着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和正确三观的重要使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门课无论教学方式方法怎么改革、教学内容怎么设计, 都不能减弱、更不能消解这一性质。这是思政课改革的底线。”[23]沈壮海、史君认为思政课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首先要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引领多元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较量和多种信息传播中,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其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本色、教育本色,不生搬硬套、盲目迎合,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被信息技术“异化”。[24]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任何一项教育改革要取得显著成效都必须有教师群体的精心实践和积极参与。李华忠认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理论素养,还要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素养。[25]“所以,思政教师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思政课教学运用现代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26]张颖欣认为信息技术时代,教师辨别纷杂信息的深厚素养是正确引导学生的前提,而具备一定的信息素质—“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崇高的信息道德”[27],则是在信息时代保持先进性的关键。赵薇认为,要提高教師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首先必须对思政课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培训;其次要更加注重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大规模的团队运作打造优质的教学精品。[28]

参考文献:

[1]金鑫,张耀灿.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发展[J].思想教育究,2009(6): 17.

[2]季海菊.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3]徐振祥.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6):64-66.

[4]杨松菊.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4): 99.

[5]陈亚玲.略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2008,(08):76-78.

[6]李建军. 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7]戴开柱.网络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探索—评李本成新著《网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33-34.

[8]张坤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研究——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J].传承,2016(07):103-105.

[9][10]郭凤志.新媒体环境下利用Blackboard平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64-67.

[11]吴昊,黄禹鑫.基于易班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平台的思考与实践——以重庆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1):64-67.

[12]陈艳红,董玉来,黄晞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易班专题讨论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14(08):64-68.

[13][14][16][17]沈震,杨志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17(03):69-74.

[15][28]赵薇.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考[J].文教资料,2017(27):194-195+203.

[18]刘建萍.加强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7):138-140.

[19]肖安宝,谢俭,龚付强.雨课堂在高校思政课翻转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5):46-52.

[20]陈文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如何迎接新课程的改革[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91-94.

[21][23]柴艳萍.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再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刊,2017(09):115-119.

[22]李洋,眭国荣.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与对策[J].文化学刊,2017(03):141-144.

[24]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01):15-21.

[25]李华忠.新媒体新技术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探究[J].中国报业,2017(18):26-28.

[26]廖青清.“互联网+”时代下高校思政课教师转型与发展问题研究[J].广西教育,2015(39):21-22+30.

[27]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理論与改革,2000(03):111-114.

(责任编辑:张宏玉)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现代教育技术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移动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实施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