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词语古今谈

2019-02-28孙晓利

课外语文·中 2019年1期
关键词:治家义项考验

孙晓利

“行李”古今谈

“行李”是古今常用的词语,但是“行李”一词在古今的读音和含义是有区别的。下面就谈谈古今“行李”的异同。

古今的“行李”,有一个相同的义项:出行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读做x!ng li。例如,①韩愈《送石处士序》:“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②朱自清《背影》:“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

古代汉语中的“行李”,还有五个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义项,都读x!ng l@:

一、使者。名词。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杜预注:“行李,使人。”《北史·贺兰祥传》:“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赠遗,一无所受。”

清郝懿行《证俗文》卷六:“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参见“行理”。

二、行旅、行程。名词。例如蔡琰《胡笳十八拍》:“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元傅若金《送张秀才北上时将赴海》诗:“身逐征帆赴海涯,道逢行李问京华。”

三、行旅中的人。名词。例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河梁幸未坼,枝撑声,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李白《江夏行》:“未知行李游何方,作个音书能断绝。”

四、指官府导从之人或仆人。名词。例如,《旧唐书·温造传》:“臣闻元和、长庆中,中丞行李不过半坊,今乃远至两坊,谓之笼街喝道。”

五、出使。动词。例如《魏书·宗钦传》:“顷因行李,承足下高问,延伫之劳,为日久矣。”《明史·刘宗周传》:“贵州巡按苏琰以行李被讦于监司。”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行李”本义是“使者”,又写做“行理”“行吏”。其中“李”“理”实为“吏”的通假字。汉魏时,“行李”引申出“行旅”之义,这是词义的转移。到唐代,“行李”的引申义渐多,如“行人”“官府的导从、仆人”“出使”“出行所带的包裹、箱子等行装”。元代以后,“行李”常表示“行装”,其他义项已不常用。到现代,“行李”只表示“行装”。

“考验”古今谈

“考验”是古今常用的词语,但是古、今的“考验”含义是有区别的。下面就谈谈古、今“考验”的区别。

现代的“考验”,有一个与古代不同的义项: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人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是动词。例如:巴金《盼望》:“他对人民有过贡献,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古代的“考验”,有两个与现代不同的义项:

一、考查、验证,是联合词组。例如:①《史记·秦始皇本纪》:“运理群物,考验事实,各载其名。”(掌握管理万物,考查、验证事实,分别记载其名称)②《晋书·天文志》:“《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周髀》是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天文学著作,但用它来考查、验证天的形状,有很多违背失误之处;只有浑天说比较接近实际情况)

二、拷问、验实,是联合词组。例如:①《三国志·魏志·华佗传》:“于是传付许狱,考验首服。”(于是递解交付給许昌的监狱,经拷问、验实,华佗招供服罪了)②《汉书·杜业传》:“幸赖陛下至明,遣使毛莫如先考验,卒得其奸。”(幸而靠陛下极英明,派遣使者毛莫如先拷问、验实,终于查明他的奸邪)

“考验”本来是动词性的联合词组,是“考查、验证”的意思;用到狱事上,就是“拷问、验实”的意思。古代汉语中,“考验”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其中大多是事物。现代汉语中,“考验”凝固为动词,意思是“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人是否坚定、忠诚或正确”,考验的对象一般都是人。

“作家”一词的前世今生

“作家”,现在是指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但这一义项起初并不是“作家”的唯一意思,其实“作家”的含义要丰富得多。

最早的“作家”是“管理家务”“治家理家”的意思。《三国志·蜀志·杨戏传》:“请为明公以作家譬之。”意思是请让我用治家来打比方向您说明。《晋书·食货志》载:“(汉)桓帝不能作家,曾无私蓄。”意思是桓帝不能很好治家,没有私蓄。

治家有方,其中之一就是要开源节流,所以“作家”也可引申为“节俭、节约、节省”。《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中曾写一姓金名钟的富翁,家财万贯,但性至悭吝,平生常有五恨四愿,其中一恨是恨自己,“恨自家者,恨肚皮不会作家,一日不(吃)饭,就饿将起来”,是指他埋怨自己的肚皮不知道节俭、节省,消化得太快,一天不吃,自己就会饿。

明末小说《醋葫芦》第二十回中写道:“我来也终是老作家手段,见有人来,就闪过一边,已从墙穴内钻出。”在这里,“老作家”实指贼中“老手”。

《封神演义》中“两家棋逢对手,将遇作家”,《再生缘》中“尔是岐黄老作家,太后娘娘犹治好,外边那个不争夸”,周立波《山乡巨变》中“宽秧田,窄菜园,老谢是个老作家,一定留了很宽的余步”中的“作家”则应是“高手”“行家”的意思。

而在佛教中,“作家”指那些修行高、道行深的人,即“高人”,实与“高手”“行家”意同。《五灯会元·百丈惟政禅师》:“上行下学,未是作家。背楚投吴,方为达士。”

可见,“作家”有“行家里手”的意思,但是感情色彩区别明显,不同场合有其不同的理解。

“作家”的意思逐渐转化出“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这一义项,研究者一般认为始于唐朝。北宋李等人编纂《太平广记》曾引《卢氏杂说》:“唐宰相王好与人作碑志。有送润毫(酬金)者,误叩右丞王维门。维曰:‘大作家在那边。”明代李东阳《麓堂诗话》中也有“唐之盛时,称作家在选列者,大抵多秦晋之人也”(盛唐选出的作家以现在的陕西和山西人居多)的记载。随着词语的丰富,词语表意的指向性要求更加明确化,在使用过程中,“作家”的其他义项逐渐被其他词语所取代,而“从事文学创作有成就的人”这一义项就成为其现在唯一的含义了。

猜你喜欢

治家义项考验
从周易中学习治家智慧
探春治家新论
眼力大考验
“布衣宰相”之父 范仲淹节俭治家
你的阅读量经得起考验吗
“勤俭持家·廉洁治家”家庭格言选登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考验
第 位首相考验日本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