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访费迪南·阿德勒

2019-02-28盛方

特别文摘 2019年1期
关键词:费迪南工部局格特

盛方

库夫斯坦,一个人口只有不到两万的小镇,位于奥地利西部蒂罗尔州,靠近德国边境。这里群山环绕,附近多滑雪胜地,多瑙河的支流因河从这里穿过。城中山顶上有古堡,早在13世纪初即见于历史记载。小镇风光很类似萨尔茨堡,让人不禁想起电影《音乐之声》的场景,只是小得多。2018年3月25日,我们就是在这里采访了费迪南·阿德勒的女儿克里斯蒂娜。

克里斯蒂娜(Christina Adler)的父亲费迪南·阿德勒(Ferdinand Adler)是流亡上海的犹太人,音乐家,曾经担任上海工部局交响乐团首席,并曾于1946~1947年的约一年半期间,在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教授过我的父亲盛明亮等人。那个时候,我的父亲与他的同伴们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不会外语,阿德勒先生也不会中文,上课多是靠示范,时而有懂德语的廖辅叔先生担任翻译。虽然阿德勒作为工部局乐团的首席,但是中国各方面的报道描述也还是很有限。我自幼就见过那张阿德勒离开中国回欧洲之前与学生们(包括我父亲)的合影。人到中年之后,我有了一种愈发强烈的意愿想要了解阿德勒。虽然他教授幼年班时间不长,但是却为我父亲和他的伙伴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他们很多日后都成为中国古典音乐事业的栋梁,这与阿德勒等外教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然而,我查阅了国内诸多资料,实在难以找到翔实的信息,无法解答我对于阿德勒流亡上海前后的情况的疑问。由于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阿德勒的女儿克里斯蒂娜现居奥地利库夫斯坦,于是联系上她。她非常愉快而热情地同意接受我们的采访。

克里斯蒂娜1945年底出生在上海,1947年8月父母带她回欧洲的时候还不到两岁,所以对于阿德勒在中国流亡期间的情况也没有自己的记忆,主要是依靠阿德勒夫人收藏的一本节目单、剪报和评论纪念册以及其他人的讲述拼凑起来的。她完全不知道父亲当年曾经在一个叫作“幼年班”的音乐学校教授过一群战争孤儿,而这些人日后又成了中国音乐事业的骨干。因此这次采访实际上也是双方信息的交流,互相补充对方所缺失的信息。我和克里斯蒂娜虽然是头一次见面,却犹如失散多年重聚的亲人。采访一开始,克里斯蒂娜就赠送给我一份极其珍贵的礼物:一张70年前拍摄的老照片。赴奥地利之前,克里斯蒂娜就曾经用手机翻拍传给我看过这张照片。她说这是阿德勒离开中国前和音乐学院的师生集体照,还问我,会不会在照片中找到我的父亲盛明亮。其实她并不知道,这张照片恰恰就是幼年班全体学生和教职员工送别阿德勒等外教的合影!照片上沿印有一行中文“国立音乐院幼年班全体教职员学生合影,卅六年六月,摄于常州”。由于手机翻拍影像模糊,我只能隐约认出阿德勒以及吴伯超校长,其他孩子都是穿着同样的制服、剃着同样的发型,实在无法辨认出父亲盛明亮到底站在哪里。然而在照片背面有很多人的签名,想来应该是给阿德勒留念的。我一眼就看到父亲的签名,那字迹和父亲今天的字体完全一模一样!再仔细看,我又找到了很多熟悉的名字,包括我的叔叔盛明耀(用英文签的)以及我父亲后来几十年的老同事老朋友们:马育弟、李仲平、毛宇宽、岑元鼎、陈长泉等,都是我从小熟悉的叔叔伯伯们!另外还有吴伯超校长、丁善德、廖辅叔、夏之秋以及普杜什卡、苏石林等中外老师的签名。这是多么珍贵的一张历史照片啊!我哪里会想到,克里斯蒂娜会把她珍藏了几十年的这张照片送给我!我惊讶、激动、感恩的心情是难以言表的!这张照片原件有一张信纸大小,冲印得还是很清楚的。在采访间隙,我特意凑近仔细看,终于在第三排右数第十位,认出了当时还不满15岁的我的父亲盛明亮!接下来很快又认出了我的叔叔盛明耀,还认出了马育弟、陈长泉!而我送给克里斯蒂娜的礼物当中,除了那张阿德勒与自己学生的告别照,还有一张中央乐团1983年为法国一家录音公司录制的贝多芬全套交响曲中的第六《田园》交响曲。我把节目单中小提琴声部照片里阿德勒的几个学生都指给克里斯蒂娜看,令她惊叹不已。随后6个多小时的采访,帮助我比较清楚地了解了阿德勒的身世、流亡中国前后的情况,也澄清了一些国内的误解或误传。

费迪南·阿德勒,1903年5月6日出生于现在罗马尼亚境内的克鲁日。这座城市当时属于奥匈帝国的匈牙利领土,德文名称是克劳森堡。阿德勒2岁时生母去世,在父亲和继母的抚养下长大。阿德勒出生的时候名字并非费迪南,而是南多尔(Nandor),一个匈牙利名字。他的高中毕业照上写的名字就是阿德勒·南多尔,而且这张毕业照上的题字也是匈牙利文。高中毕业之后,阿德勒赴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在此期间,他暑期经常在奥地利中部著名的巴德伊舍温泉小镇的乐队拉琴挣钱。1914年奥匈帝国末代皇帝弗兰茨·约瑟夫就是在这里签署了对塞尔维亚的宣战书,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發。阿德勒在巴德伊舍结识了后来的夫人格特露。格特露出身名门,父亲弗朗茨·杜夫尔是维也纳国际贸易大学校长兼商业管理学教授,同时兼任《工商管理期刊》主编。格特露家是天主教徒,反对女儿与犹太人恋爱,格特露义无反顾地嫁给了阿德勒。他们两人于1932年结婚,但阿德勒必须接受天主教洗礼,并且把名字改成更德语式的费迪南。

然而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欧洲掀起前所未有的反犹浪潮。到1938年3月,希特勒吞并了奥地利实现所谓“合并”;1938年11月9日~11日,德国爆发了打砸犹太人商店、破坏犹太教堂、殴打杀害犹太人的所谓“水晶之夜”事件,纳粹当局袖手旁观,事后又借机逮捕关押了数万犹太人。阿德勒1938年在瑞士担任卢塞恩市政交响乐团首席、卢塞恩弦乐四重奏首席,但是由于只有一年合同,到期之后他只有离开中立的瑞士,返回奥地利。1938年圣诞节期间,阿德勒被纳粹逮捕,而阿德勒夫人格特露因为是天主教徒,所以没有被捕。

按照当时纳粹当局的排犹政策,要想出狱必须出示某个外国的有效签证。1938年7月,在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召集下,32个国家和24个民间组织在法国小镇埃维昂举行了有关接收欧洲犹太难民的国际会议。但是会上各国相互扯皮推诿,没有达成任何扩大接收犹太难民的承诺或协议,甚至未能通过一份谴责德国虐待犹太人的决议,反被纳粹抓住话柄,广泛宣传。此时欧洲犹太人几乎无路可逃,全世界仅有两个港口仍然对犹太人开放——纽约和上海。阿德勒夫人倾其所有向美国和中国驻维也纳总领馆都递交了申请。美国方面的手续进行得旷日持久,中国方面的签证先批下来了,查看历史,此时中国驻奥地利总领事正是被誉为“中国辛德勒”的何凤山博士。何凤山1937年被任命为驻奥地利公使馆一秘。1938年“德奥合并”之后,公使馆改为领事馆,何凤山被任命为总领事,直到1940年5月奉召回国,在此期间他以人道主义名义签发了数千份签证给犹太人。

拿到签证时已经是1939年3月,格特露立即前往达豪把阿德勒从集中营中解救出来。按照纳粹当局驱逐犹太人的政策,阿德勒夫妇只被允许携带少量个人用品,每人10马克现金(相当于4美元),限期离境。他们先是乘火车到了意大利北部港口城市特里埃斯特,然后登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阿德勒带的唯一财产就是他的小提琴。他们夫妇抵达上海时一无所有,一登陆阿德勒马上就去找工作。他先是在一家维也纳式的咖啡馆找了一个乐队拉琴的活计,当起了所谓“洋琴鬼”。很快,因为琴艺高超,阿德勒就被上海工部局乐团录用,8月即已升职与富华同任并列首席。

阿德勒在上海逐步站稳脚跟,事业生活都趋稳定,并且成为上海音乐界的知名人物。然而好景不长,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次日即进占租界,逮捕关押英美人士并且接管工部局。1942年2月21日,日本驻华大使馆参事员、原日本驻上海总领馆领事冈奇胜男兼任工部局总董。此后几个月,对于工部局乐团的去留各方有很多争论。到1942年5月1日,冈奇胜男决定取消乐队,不再由工部局拨款支持,而是移交给日商音乐信托公司管理。5月31日,梅·帕器指挥工部局乐队在兰心戏院举行了告别演出,正式结束了作为市政府乐团61年的历史。此后乐团改组为“上海交響乐团”(英文名称为Shanghai Philharmonic Orchestra),隶属“上海音乐协会”,协会秘书长为日本人清水。

梅·帕器对于自己一手培养起来的“远东第一”的交响乐团被改组为民间机构颇为伤心,拒绝在新乐团任职,借口年事已高、身体欠佳,婉拒日本人的合作邀请。富华从助理指挥升任常任指挥,阿德勒任首席兼独奏音乐家。乐队虽然保住了,但是此时的日本当局已开始加紧对犹太人的进一步限制。在上海的犹太人主要分成三个群体:第一批是塞法迪犹太人,这些人是鸦片战争后随着英国来华做生意的,人数少,但是比较富裕,如著名的沙逊家族、哈同家族等,外滩等黄金地段的房地产都是他们的产业。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东伊拉克等地,但是都持有英国护照。珍珠港事件之后,他们作为敌国人士和在华的英国人一起被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批是来自俄罗斯和东欧的阿什肯纳齐犹太人。这些人很多是因为躲避十月革命,随大批白俄一起流亡中国的。他们起先聚居在哈尔滨,后逐步移往上海。这一阶段,苏联因为忙于抵抗纳粹德国入侵,无暇东顾,遂和日本签订了中立互不侵犯协议,因此上海的日本当局对于俄裔犹太人网开一面。第三批则是1938年开始涌入上海的中欧犹太难民(主要来自德奥),这些人有两三万之众。1942年1月,纳粹德国宣布剥夺所有德奥犹太人以及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的国籍,流亡海外的犹太人持有的德国护照一概作废。德奥和波兰犹太难民完全成为“无国籍人士”。1943年2月18日,日本当局宣布成立“无国籍难民指定区”,要求在1937年以后来沪的无国籍难民(即对中欧犹太人的官方说法)必须在3个月内(截止到5月15日为止)将住所和事业都迁移到虹口面积仅约1平方英里的区域内的“隔都”。

但是据克里斯蒂娜介绍,阿德勒一家并没有迁进“隔都”,他们在上海8年一直都没有搬过家。据中国犹太问题专家许步曾先生说,这是由于一位日本外交官的介入,为了保障上海交响乐团的继续运作,安排豁免了团内的犹太音乐家,让他们可以在“隔都”之外维持工作生活。阿德勒虽然幸免,但是乐团其他犹太音乐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比如著名德国小提琴家阿尔弗雷德·卫登堡一家(卫登堡曾经辅导过已经是工部局乐队首席的阿德勒)、男高音歌唱家欧内斯特·克拉索夫妇(也是阿德勒一家的好友和邻居)则被迫搬迁到“隔都”内。(上)

(摘自《人民音乐》 2018年第10期)

猜你喜欢

费迪南工部局格特
1937年上海公共租界增捐风波述论
爱花的牛
公牛费迪南
辛德勒名单(节选)
辛德勒名单(节选)①
捷太格特(JTEKT) 成功开发“电机用新陶瓷球轴承” 并实现量产
近代上海公共租界筑路中的利益协调
爱花的牛
抗战时期上海的“煤荒”研究